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定弘法师 >> 浏览文章

定弘法师:定弘法师谈因果(第4集)

  尊敬的诸位法师、诸位大德同修,大家早上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无量寿经》中第三十五品,讲世间苦因果。今天还有一小段就讲完了,然后就转入出世间因果,讲第二十四品「三辈往生」。我们来看经文:

  【天地之间。五道分明。善恶报应。祸福相承。身自当之。无谁代者。善人行善。从乐入乐。从明入明。恶人行恶。从苦入苦。从冥入冥。谁能知者。独佛知耳。教语开示。信行者少。生死不休。恶道不绝。如是世人。难可具尽。故有自然三涂。无量苦恼。辗转其中。世世累劫。无有出期。难得解脱。痛不可言。】

  这是一个段落,这一段还是属於五恶里头的第五恶,就是酒,饮酒之恶。昨天我们也讲到饮酒之恶里头也包含著意地上的贪瞋痴三毒,所以这品经文讲五恶,实际上也包含著十恶,就是十善业道的反面。身造作的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这是三恶;口造作的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这是第四种恶包含的;意上的贪、瞋、痴就属於第五恶。所以这品经文五戒十善都包含在内,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,我们应该把这品经文当作戒律来要求自己。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是第五恶的小结,也是属於整个五恶的小结。

  『天地之间,五道分明』,这是讲到我们世间有五道,五道实际上就是六道,只是阿修罗道就没有另外算,把阿修罗道归入了天、人、畜生、饿鬼,这里头都有阿修罗。阿修罗实际上也称为罗刹,他有福报,但是没有德行,他好勇斗狠,喜欢争斗,傲慢心很重,嫉妒心很重,虽然他也修福,但是他慈悲心不足,我执很严重,这种人修福到最后就变成阿修罗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在佛门里面要是修福,供养道场供养很多,但他好强争胜,譬如说上香,他一定要上头一支香,吃饭的时候他要坐上座,人家如果不给他安排好位置,他心里就很生气,福修得很多,但是烦恼也很重,所以将来的果报就变成阿修罗。六道里面的阿修罗单独做一道,是专指天道的阿修罗,天人是慈悲喜舍,阿修罗福报可以跟天人相媲美,但是德行不如天人,他常常要跟天人斗,就像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,他要自称为「齐天大圣」,他要跟天公誓比高。

  五道轮回,「分明」就是果报是很明显的,行善必有善报,作恶必有恶报,所以『善恶报应,福祸相承』,如是因得如是果,善的因必然得乐的果报,恶的因必定得苦报,祸和福随著我们的作恶作善如影随形、如响应声,它是自然如是。一切众生所做的善恶也不是很纯的,行善的同时也会作恶,作恶的时候也会行善,善恶是夹杂、混杂在一起的,所以感得的福报和恶报也是互相掺杂,所以叫做祸福相承、苦乐相依。譬如说做好事,布施济贫救苦,做这些好事一定要人尊重,如果人家不尊重,可能礼数上慢怠了你一点,你就会发脾气,那是行善里头夹著恶。有没有福报?会有福报,布施肯定有福报,你将来会得很多财富,可是财富里头又夹杂著烦恼。所以世间人有一句恭维话,说你福气很大。你享福,后头也有气,你又有福又有气。这是什么?因为行善的同时里头夹杂著恶,他这个善的因不纯,所以果报也不是完美的。我们希望我们的果报完美,那就要纯善,不能夹杂著丝毫的恶,否则你的福气就很大了。我们要福,不要有气,这才好。『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』,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来承当的,没有人能够替代你,即使是父子至亲也没办法互相替代,各人走各人的路,各人承当自己的果报。

  下面经文说,『善人行善,从乐入乐,从明入明』,善人所行的是善法,所以他得到的果报就是快乐,他帮助人,自己也能够常受人帮助。他布施财,将来就有财富;布施法,将来就有智慧;布施无畏,就是解脱众生的苦恼,就得健康长寿,这都是能够带来快乐的。不仅是快乐,而且愈来愈有智慧,这就是「明」,明是光明,代表智慧。当然在六道里头,即使是我们暂时得到了福报和智慧,但不是永恒不变的,六道的果报叫有漏的福报,它并不是永恒的。要想得到永恒的快乐、永恒的福报,那就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在极乐世界享受是永恒的。经上讲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,你只有快乐,没有痛苦。极乐世界的乐不是我们六道苦乐相对的乐,相对的乐就不是永恒不变,极乐是从清净心中、从自性性德流露出来的,所以它不随著这个缘而变化。而且在极乐世界得到永恒的大智慧、大光明,每一个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心地清净、慈悲、平等、快乐。这个境界我们六道里面众生连想都想像不出来,但是你只要能去,去了你就能得到。去并不难,底下我们讲三辈往生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修什么因你就晓得了,简单的来说就是蕅益大师讲的,你只要真信切愿求生净土,你就一定能往生。

  我们这个世界,『恶人行恶』,种的是恶因,必定得的是恶的果报,所以就会有苦难,譬如说现世有贫穷、卑贱、苦恼。举个例子,譬如一个官员,这是有一定福报的人,如果不好好做官,他假公肥私,甚至贪污受贿,被检举揭发,被双规,锒铛入狱了,他的地位、他的财富立刻就被削掉,他就变成贫穷、卑贱,人家都看不起他,他自己也非常苦恼。现世就有苦,如果不能回头,后头果报是三途,所以『从苦入苦,从冥入冥』,因为在苦难当中比较难以学习正法,再加上可能自己愚昧,对於正法存著偏见,不相信正法、不相信因果,就变得愈来愈愚痴。「从冥入冥」,冥就是愚痴的果报,最后入幽冥界内,就是到三途里头受苦。地狱就是没有天日,饿鬼也是,终日终年见不到太阳,都是幽暗的境界。如果是在地狱里面,还会有互相的残杀,不光是地狱里面的鬼卒、牛头马面要杀你,地狱里头众生之间都会互相残害。为什么会互相残害?因为太苦了,苦就会生瞋,瞋恨心起来,见谁都不顺眼,所以就报复、杀害。这种事情我们实际上都能看得到,像我们去放生的时候,买了一笼的麻雀,如果是太挤,在运输过程中,这些麻雀你挤我、我挤你,它们之间就互相的斗,互相的用嘴来啄对方,等到我们到放生的地方打开笼子门,有一些麻雀可能已经死在笼中。就是畜生之间,它们因为苦,逼恼身心,就会互相的伤害。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,真的有苦难了,互相之间都会残害,譬如说在饥荒年当中都有人吃人的现象。这些我们人间就能看到,所以就能想像得出在地狱里头的众生那种苦。

  『谁能知者』,这种苦难没有人知道,只有佛知道,佛把十法界众生的状况看得很清楚,他给我们说出来,令我们能够相信,断恶修善,不要堕入这个苦报当中。可是下头经文讲,『教语开示,信行者少』,相信佛的人不多,不要说世间没有皈依、没有学佛的人,就说我们佛门弟子,真正信佛的人又有多少?过去我们师父出家两年去受戒,受完戒,回来看望老师,老师还没等他进门,就指著他说:你要信佛!你要信佛!我们师父很愕然,我还不信佛吗?不信佛我怎么能出家,我怎么还会受戒?我还在佛学院教书,怎么还说不信佛?然后老师告诉他,在佛门里面,甚至有的老和尚一辈子出家,到老了还没信佛。我们师父这才明白,原来信佛不是那么简单,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落实佛的教诲,就是还没信佛。佛的教语开示,他的教诲我们有没有做到?信了之后,一定有行。「信行者少」,你这样想想,用这个标准,确实真信佛的人不多。

  真信佛的人一定能够放下自我,一切随顺佛陀的教诲,把自己错误的知见、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,这才是真信佛。皈依了,甚至受戒了,但是如果没真正去改过自新,原来的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,这就是没信佛。这没信佛不仅没有功德,还有罪业。什么罪业?人家知道你是佛教徒,再看看你这个样子,人家觉得信佛的就是这个样子,不能学他,不能信佛。你看我们这是侮辱佛门了。侮辱佛门,你说这个罪有多大?所以学佛弟子要有使命感,我们学了佛,要感佛的恩、报佛的恩,要努力做众生的好样子。首先要有崇高的德行,把《弟子规》要做到、《太上感应篇》要做到、《十善业道》要做到,你才叫众生的好样子。你能够做出好样子,人家看到了才会佩服,因为佩服就会向你学习,你就是在度众生。

  『生死不休,恶道不绝』,这是讲生死轮回没有休止,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轮回多久了,无量劫!释迦牟尼佛说自己,过去没成佛、还在六道里轮回的时候,就做白狗,白狗做了多少世?他做了个比喻,把这些白狗的骨头堆在一起,跟须弥山一样高。就做一种狗,白狗,其他的狗种还不算,做一种狗的骨头堆在一起,就像须弥山那么高。你想想这生死轮回有多少次?在生死轮回当中,三恶道的时间待得最多,在人天道那是非常短暂,三恶道好像老家一样,人天就好像出来旅游旅游、度度假,度几天就回老家了,真的是这样。佛比喻得人身之不易,像盲龟,在大海里面一个盲的海龟,它好久好久才能把头露出水面,浮在水面上吸一口气,然后又沉下去。他说刚好盲龟头露出来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小圈,它一下子伸到那个小圈里头。在汪洋大海里面,它又是盲的,这么偶然的抬起来,把头正好就伸到那圈子里头,你想那几率有多小。所以它是比喻沉到海底下的机会,那是我们堕三恶道的机会;把头露出来刚好伸到那个圈里头的机会,是比喻我们得到人天的机会,那是完全不成比例。我们这一生得到人身,那真是得之不易,我们要好好珍惜,要认真学佛,把握这一生的机会,要往生极乐世界,永脱轮回。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轮回,不仅出六道,出了十法界,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永不退转,一生成佛。所以真正知道难,我们就要把握机会,清朝彭际清大居士讲,遇到净土法门是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」,这好不容易总算遇到了,可千万别错过。佛都是在这里提醒我们,生死不休,恶道就不会断绝,地狱就离不开了。

  『如是世人,难可具尽』,世间这样的人、这样的事非常难以说尽,就是讲一言难尽,这些事情太多了。『故有自然三涂,无量苦恼』,因为世间人没有停止作恶,没有能够了脱生死,所以就常在轮回,轮回之中自然就有三途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这是我们轮回时间最长的地方,无量的苦恼。我们在里头辗转轮回,『世世累劫』,不知过多少世、多少劫了,都没有出去过,『难得解脱』,不容易得到解脱。『痛不可言』,这种苦痛只有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才真正体会到,现在我们没有宿命通,不知道过去世自己受过什么苦。这还好,幸好没有宿命通,如果你真的知道,记得起过去的苦,可能你天天晚上做恶梦。你看阿罗汉证果以后就有宿命通了,他能回忆起自己五百世的经历,看到自己曾经堕地狱受的苦,身上都出血汗,不是冷汗是血汗,心有余悸。阿罗汉那是何等定力,都会这样的震动。我们凡夫如果真的想得起过去在地狱的时候,恐怕立刻就精神分裂了。但是虽然想不起来,那肯定是事实,那种苦痛,在受的时候那是痛不可言。不要以为说我现在没感觉,你有感觉的时候就悔之已晚了。我们再看最后一小节:

  【如是五恶。五痛。五烧。譬如大火。焚烧人身。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。端身正念。言行相副。所作至诚。独作诸善。不为众恶。身独度脱。获其福德。可得长寿泥洹之道。是为五大善也。】

  这一段是总结整一品的经文。前面讲的『五恶、五痛、五烧』,五个事情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这五恶,感受现世的痛报、来世的烧报,烧就是指地狱。这里举出比喻,『譬如大火,焚烧人身』,火烧身体那是痛苦万分,这是比喻,实际上,在地狱里面的苦比大火烧身体还要苦很多倍。曾经有一位阿罗汉他带一些弟子修学,见到这些弟子不太精进,於是想了一个方法来告诫他们。有一天下大雨,就像我们这两天似的,阴雨绵绵好几天,旁边树林里就有一些已经死了的树木,被雨水已经浸透,这个师父就叫弟子们把这些湿透的木头全部堆在一起,搞成了一个小山堆,然后给他们火柴、蜡烛,让他们去点燃这一堆的木头,怎么点当然都点不燃,因为都湿透了,这木头。然后师父说,你们知道吗?阳间的火那个温度不是很高,所以点不燃,我现在从地狱里面取一颗火种出来给你们看看。他就用神通从地狱里面取了一颗火种,把火种就放在这个湿透了的木材堆上,结果火种一放上去,整个木材堆一下子就烧成灰烬。大家都看呆了,这地狱里头的猛火不是人间的火可以比拟的,你要在地狱里头受那个火烧,那你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一定要精进修学,可不能堕地狱。

  『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』,在六道当中,我们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离,但是已经发心出离,这很重要。如果不发心,你是出不去;发了心,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下子忽然有亮光闪了一下,就能够光明起来,虽然只是一下,但是也非常可贵。最重要的你要保持这种光明,怎么保持?必须要修行,一心制意,制就是管制住自己,管住自己的意念、管住自己的心。因为我们一切的行为都是心做主宰的,你把自己的心管好了,行为就端正。我们的行为会有错误的时候,那就是我们的心有懈怠的时候,我们习气就会现行。所以平常要每天反省检点自己,要发现自己有什么习气毛病,今天一天下来,我做错了什么事情、说错了什么话、想错了什么东西,自己总要去检点,这叫修行。你能发现自己的错误,这是开悟;能把错误改正过来,这就叫修行,修正错误的行为。我们对自己的习气毛病,先从最主要的改起,抓住那个根本的烦恼,不要从枝枝末末,那太费时、太麻烦。像《了凡四训》里讲,如人斩毒树,要直断其根,从根本上把它断掉,那枝枝叶叶自然就死掉。如果你从枝叶上下手,一枝一枝的摘下来,摘到最后,那个根没有动过,它还会长。所以修行人就是要真干,对自己的烦恼习气毫不留情,要根断。

  『端身正念,言行相副』,身就是我们的行为造作,要端正,念头要端正,就是身心都端正。儒家《大学》里讲,诚意正心才能够修身。身就是行为,有错误的行为都是因为心没正、意不诚。心为什么不正?意为什么不诚?都是因为物欲、烦恼没放下。《大学》讲「格物致知」,格物是什么意思?把物欲、欲望格除,这叫格物;让自己的良知现前,这叫致知,物欲把良知盖覆住,放下物欲,你才能够用你的良知。所以每天检点是最重要,这就叫忏悔。古人修身,几十年都在用检点、反省的功夫。像春秋时期,跟孔子同时代的一位贤者叫蘧伯玉,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过去十九年的错误、毛病,所以他努力的改;到二十一岁反省在二十岁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毛病习气,又用功的改;二十二岁又想到二十一岁还是有毛病,就这样一年一年,年复一年的改过自新;改到五十岁,回想自己过去四十九年,还是有毛病习气没有改干净。古人那种勤奋用功,改过功夫是这样用法,这就是真修行。

  言行要相符合,就是言行如一,说话得算话,说到要做到,不能够弄虚作假,不能够自欺欺人。学佛最忌讳的就是自欺,自己骗自己,没有认真的去断烦恼,还纵容自己的烦恼,觉得现在不用那么快改,以后还有时间,这就是自欺。我曾经听说一位大学的教授,年富力强的时候,大概三、四十岁,就有人介绍他学佛,他说佛法是好,但是我现在还很年轻,先不要学佛,等到以后我退休再学,到老的时候再学。结果人家劝了他几次,他都是这样推搪,后来再去找他,发现他已经死了,没有到老就已经一命呜呼。所以古人讲得好,人命无常,你也没有跟阎罗王定合同,说我必须活到哪一年你才能拉我走,你没定合同,你怎么知道你自己什么时候走?「黄泉路上无老少,孤坟多是少年人」,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还年轻,不用那么快修行,时间还早著;无常一到来,自己就手忙脚乱了,那就是业力做主,逃脱不了。

  『所作至诚』,一定要对自己真诚,不自欺就是真诚,真诚就是不自欺。你对自己真诚,你才能对别人真诚;你自己欺骗自己,你肯定会欺骗别人。所以要真诚,而且要至诚,至诚是真诚到极处。什么东西会障碍真诚?十六字,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瞋痴慢,这十六个字就障碍你的真诚。你要真诚,必须把这十六字放下,放下了,你才能到佛法殿堂的门口,还没叫入门。入门是什么?放下我见,放下见惑,这就证得初果须陀洹,这才叫入流,入佛法之流、入圣贤之流。

  『独作诸善,不为众恶』,这是我们自己要要求自己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现在社会的人,因为没有接受传统文化圣贤教育,所以他连善恶都分不清楚,当然也就不可能去作善。什么叫善?为别人的、为众生所做的事情就叫做善。为自己的,有夹杂著自私自利在里头,这就是恶。即使你做的是好事,但是你没有把自己忘了,你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,那还是叫恶,只是恶中有善而已。所以你才知道,善和恶的标准那是这么高的。现在世间有几个人行善?别说外面人,就是我们佛门内部有几个人能真正行善,把自己真正放下?为什么佛一定要我们把自己放下?因为这六道轮回就是我执造成的,你要是把我执放下,六道就没有了。阿罗汉放下我执了,所以他出离六道。你不放下我执,六道就出不去。佛制定善恶的标准是用这个为界限,要放下我执,就是放下自私自利。

  别人不干,我自己要干,为什么?因为别人不想出六道,我要出六道,我要对自己负责任,不能去作恶,这样『身独度脱』,就能『获其福德』。这个福德不是世间的福德,是极乐世界的福德,极乐世界那是无限的幸福美满。『可得长寿』,你得的是无量寿,寿命无量;『泥洹之道』,这是讲涅盘,这个涅盘不是小乘的偏空涅盘,这是大涅盘,就是成佛,你在极乐世界肯定成佛。这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你,你只有进步,你不会退转,你在极乐世界是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,一定能圆成佛果。这是五大善业。所以我们断恶修善的目标是为了求生净土,我们的目标不是只在六道里面得点人天福报,那是有漏的,那是暂短的,而且这里头会有烦恼;我们的目标是求生净土,永远脱离轮回。

  这段经文主要是讲五戒十善。有的人说,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佛法,你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的佛法,怎么还讲人天乘?这就是理解上太片面了。因为人天乘是基础,一乘佛法是教你作佛的,你如果人都没做好,怎么可能作佛?所以先把人做好了,你才能做好佛,人成则佛成。过去就有一个公案,禅宗的,唐朝鸟窠禅师有个弟子叫会通,有一次会通觉得在他老师门下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,就向师父告辞,说要到别处求佛法。鸟窠禅师就说,你怎么不早说?佛法我这也有。会通就叩头求法,祈求师父给我传授佛法。禅师就在他自己衣服上抓了一个布毛,然后一吹,把这布毛就吹走了,就这么一个动作,当下会通就开悟了。这鸟窠禅师是开悟的大德,所以他知道自己的弟子根性在哪里,这弟子是到了将悟未悟的时候,这一个动作就把他那层薄膜给捅破了,他就通了、开悟了。

  结果这件事情让白居易听到了,白居易是著名的诗人,他那时候正在写《琵琶行》、《长恨歌》,听说鸟窠禅师让弟子开悟了,他也想开悟,於是就上山来找鸟窠禅师,大概还拿了一把布毛(这是我自己加的),他要求开悟。结果禅师没有给他吹布毛,跟他说了两句话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白居易一听,觉得好像没什么了不起,这两句话,三岁小孩都能说得。鸟窠禅师就说,三岁小孩能说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,这两句话你不能小看它,你要能真做到,你也能开悟;你要是做不到,光会说,没用。这是著名的一个禅宗公案,它告诉我们,我们想求一乘大法,想求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,不能忽略基础学习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戒律是基础,没有基础你不可能往上提升。就好像建楼一样,你必须得打地基,一层一层往上盖,地基如果没有,你就往上盖,肯定盖到半路就倒塌,不可能盖成。更何况佛法,一乘法本来是不二法,吹布毛跟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是不二,是你自己分别执著,认为吹布毛是高,诸恶莫作就低,你自己分别执著。人家禅师是会看各人根性,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,其实都是平等法。《金刚经》上讲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你放下分别执著,你才能够入流,你放下起心动念,你才能开悟。

  所以这品经文是告诉我们浊世恶苦,把我们娑婆世界的苦难都给我们说清楚了,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生起厌离之心。厌是讨厌,离是赶紧离开,别老在六道里待著了,这个地方不好待。实际上如果是能圆解佛法的人,他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浊苦也不离自性,一切法离不开自性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,我们娑婆世界的这种苦、这个恶报也是我们自性变现。这个能现的是真心,真心能现,它随缘而变(这个缘是我们的念头),叫唯识所变。这个念头就很要紧了,假如我们的念头善,真心随著我们这个善念就变现出善的境界,人天道这是善道;如果我们的念头很邪恶,那真心一样能现,它随著这个恶念就变现出恶道的样子、恶道的境界。所以我们自己身处什么样的境界,完全都是自己心所变现,自己负责任,自己有苦难不能够怨天尤人,自己念头变现,自己感召。你要想变,转变现在的境界,你就转变自己的内心、转变念头。

  弥勒菩萨在《菩萨处胎经》里头就给我们讲,我们的念头生灭速度非常快,他讲,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念念成形,形皆有识」。这一弹指时间非常快,一秒钟弹得快的,能弹五下,三十二亿乘上一百乘上一千,这就是三百二十万亿,万亿当兆,就是三百二十兆个念头,一秒钟就等於有一千六百兆这么多的念头。每一个念头都能现出境界,所以念念成形,形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,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、宇宙的各种星系。这一念就现出整个宇宙,这个宇宙停留的时间就是一念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么短暂;然后第二念又起来了,前念灭了,后念又生,那前一个宇宙就灭了,后一个宇宙又生。念念在相续,所以我们这个宇宙就在相续,这是佛跟我们讲的真实相。宇宙实在讲是没有,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,都是幻有,是你的念头变的,除了念头以外没有任何的实体,你要把它当真有了,那是你自己执著,你是迷惑颠倒。

  就拿个比喻,好像过去的电影,电影以前是用底片,一格一格的底片,把各影像影在底片上,然后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。投影仪的灯光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,底片换二十四张,也就是每一张底片投放到银幕上是二十四分之一秒,然后换第二张。所以放电影的时候,电影机就把这底片一直在过,把底片一张一张的影在银幕上,然后我们看到银幕上就好像真有境界了,那电影有情节,全是连续的现象。实际上它不是连续的,你看它的底片是一格一格的,前面一格跟后面一格完全是互不关联,隔开,它是两张不是一张,但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就好像是联系在一起,以为它真有。早年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里头,那个时候部队里定期组织大家看电影,这些军人因为随时要执行紧急任务,所以都荷枪实弹,看电影都是枪不离手。看著电影的时候,正好电影演白毛女,白毛女被地主压迫,那时候演得特别好、特别逼真。底下的那些士兵都是年轻人,看到地主压迫白毛女非常气愤,结果有一个人就拿起冲锋枪,向那个电影上就开枪,要把那个地主打死。当时因为大家很静,看电影,突然他响出一串的枪声,把大家都吓到了,原来这个孩子看得太投入了,他把电影当真,以为真有个人。

  虽然好像很好笑,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?眼前的境界真的就是电影一样,只不过现在不是平面的电影,是立体电影,我们整个人就在这个电影当中,这个境界就是这样一个底片一个底片的相续的幻相,不是真有。这个底片是什么?就是我们的念头,而且念头生灭的速度很快,一秒钟一千六百兆这么多次的生灭。你想想,电影一秒钟换二十四张底片,我们都被它迷惑了,以为它真有;现在事实这个境界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生灭,一般人哪里能够晓得它是假的?只有佛和大菩萨看到,真的都是幻相。《般若经》上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真的不是假的,说的是事实真相。

  现在量子力学家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,他们也知道,物质分析到最后,由基本粒子组成。现在发现最微小的粒子,不是最近刚刚出来的吗,叫上帝粒子,他说上帝创造万物所用的最小的那个粒子,就是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。再往下发掘,发现已经不是物质组成,所以物理学里头有个弦理论,他们认为,物质构成是像琴弦一样的振动,是由振动组成,这种振动的方式不同,就形成不同的基本粒子,进而再组成原子、分子等等,形成我们的物质。所以物质分析到最后实际上就是波动,是一种动相,什么都没有。到底什么在动?过去六祖惠能大师,唐朝的时候就在咱们广州光孝寺那里,以前叫法性寺,不就看到两个法师在争吗?一个人看到风吹幡动,说是风动,另外一个人说是幡动,争执不下。惠能大师上前说,你们别争了,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。

  这句话可以告诉这些量子力学家,不是什么弦在动,是心在动。你看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博士,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,诺贝尔奖得主,他就说到,他一生对原子的研究,发现世上根本没有物质存在,物质的根源在於人的意识,就是心动。因为你心念一动,就会产生这种波动的现象,进而组织、组成基本粒子,然后再进而组成原子、分子、我们的宇宙万物。所以分析到最后,只有心念在动,只有念头,此外什么都没有。所以天台十乘理观,天台止观讲十乘理观第一个就讲到「色由心造」,色就是物质,一切万物都是你的心造出来的;「全体是心」,全,整个宇宙万物实际上就是心,除了心动,什么都没有,所以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

  现在通过量子力学这些理论、这些发现,我们就能明白,色就是物质,物质本来是空,全是波动产生的幻相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,浊苦世界,现在尤其看到各种天灾人祸,地震、海啸、全球暖化、各种风灾等等,泥石流,这些灾难也是由我们心念造成。佛法里讲,我们的贪心重的话,就感召水灾;如果我们瞋恨心重,感召的是火灾,像温度上升、火山爆发这都属於火灾;如果人类愚痴心重,不相信圣贤教育,不相信因果,愚痴,现在确实对於传统文化、佛法都很难接受,愚痴感得的是风灾;如果我们心傲慢、不平,就感应地震;假如我们的心有怀疑,对於圣贤怀疑,人与人之间也怀疑,这个怀疑心重感召的是地质疏松,像现在常常看到,那个地突然就凹下去了,变成个天坑,山移地陷,都有这种情况,就是疑造成。所以佛法里讲,所谓的天灾实际上都是人为灾害,是我们自己内心里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感召来的。如果我们想化解眼前的灾难,就必须要断掉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,断恶修善,就能化解灾难。

  量子科学家们有一个公式,他们已经研究到,现在确实物质和心是归一。以前把心理和物理分成二,现在研究到最后它们合为一了,心理和物理是一不是二,这跟佛法讲的「色心不二」是同一个道理。他们发现,如果希望能够化解灾难的话,只要有地球上八千人能够为这个世界祈祷,用这种善念去祈祷,就能够化解全球七十亿人口的灾难。他算的这个公式就是百分之一的平方根,七十亿除上一百,再开个平方根,刚好是八千。八千人应该不难找,像我们这次讲座好像都超过一千人。如果是一千人,按照这个公式算,能够化解多少人的灾难?你也这么平方,一千的平方,一百万,一百万乘上一百,一个亿,能化解一亿人的灾难。咱们自己开始做,我们努力的断恶修善,念佛回向,回向就是祈祷,能够令起码华南地区免受灾难。这就是我们佛教徒对世界的一个贡献,很大的贡献,用我们的念力改变这个世界是可以做到的。因为佛法告诉我们这个理论,整个世界、整个宇宙就是你的念造成、你的意念变现,改变意念就能改变世界,甚至改变宇宙。

  念佛往生净土的原理也是如此,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转染念为净念,阿弥陀佛是净念,净念相继,所以就感召变现出净土相继。净土也是个幻相,也像电影一样,照在屏幕上,那个底片就是你的念头。现在这个念头是净念,是阿弥陀佛,念念相续,这个净念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净土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。经上讲,「心净则佛土净」,这是净土法门的理论根据,一切是唯心,净土也唯心。所以我们怎么才能够往生净土?念佛念到心清净了,就能往生净土。你能够达到心清净,其实你环顾四周,原来已经在极乐世界当中,不是说你这生命完了才到极乐世界,现前你就入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能够念念看到。

  这个是「浊世恶苦第三十五」。从世间的苦集因果我们要悟到,苦乐的果报全是我们念头所现。所以苦乐是可以自己掌控,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,我们只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蒙阿弥陀佛慈悲摄受,一定能够转娑婆为极乐。这一品经文我们就讲到这。

  讲完这个世间的苦因果,我们来谈谈出世间的乐因果,就是灭道。灭是涅盘,在净土宗里面就是指往生净土,到了净土就是入涅盘。涅盘是没有烦恼的境界,不是说死了,死了不是涅盘,涅盘是没有烦恼,就是极乐世界的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的境界。怎么才能够往生?就是我们要看二十四品的经文了:

  【无量寿经.三辈往生第二十四】

  这一品经文讲到上、中、下三辈,讲往生的因果,修什么样的因,能得到往生这三辈的果报。这一品的经文实际上也是阿弥陀佛大愿的落实,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最核心的一愿就是第十八愿,「十念必生愿」,你只要能够信愿念佛,阿弥陀佛就一定能够在你临终的时候接引你往生,这是阿弥陀佛大慈悲、大方便。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三种真实,真实之际、真实之慧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,全在这一品经文当中体现出来。

  念佛往生,一到极乐世界就叫横出三界,永不退转,作阿惟越致菩萨。阿惟越致菩萨地位非常高,相当於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,如果用《华严经》的五十二个位次来分,他是圆教七地以上,这个比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还要高,明心见性一般是指证得初住。五十二个位次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再上面是等觉,最后是妙觉,妙觉是圆满成佛。从初住,上面有十行、十回向,从一地到七地,这么高的位次差别,差别很大。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之殊胜那是不可思议的,它是他力法门,就是仰承阿弥陀佛大愿接引往生西方,不是靠自力往生,所以它容易。靠自己修证得七地,我觉得是不可能的,这一辈子是不可能,即使是开悟证果都是不可能。起码我自己知道我是不可能,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可能的?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。但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人人可能,善导大师讲「万修万人去」,你只要信愿持名,一定得生,保险、保证,这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愿来保证。

  你看弥陀十八愿讲的,「我作佛时,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至心信乐,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愿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」。这是保证,十方众生,包括我们在内,十方世界任何一个众生,你能够以至诚心相信,你欢喜去、你发愿去求生极乐世界,乃至十念,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十句必生!若不生者,阿弥陀佛不取正觉。那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,说明你这十念肯定生,这就是保证。问题就在於你是不是至心相信、至心发愿去,你只要达到,你真相信、真发愿,念十句都能往生,太容易了,再找不到哪一个法门比这个还容易。而且一往生极乐世界就登七地以上的菩萨,作阿惟越致,《阿弥陀经》称为阿鞞跋致,一生不退成佛,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微妙难思、不可思议。《弥陀要解》当中蕅益大师讲,这个法门是诸佛所行境界,非九界众生所能信解也。这诸佛所行的境界,众生,包括九法界的菩萨在内,都难以相信、难以理解。为什么?不是这个境界,诸佛的境界。所以我们能入净土,唯有靠我们的信愿,没有丝毫怀疑,一心一意肯定感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、接引。

  善导大师讲,「释迦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来我们世间示现成佛?《法华经》讲出一点,说「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於世」。什么叫大事因缘?我们笼统的来讲就是教众生成佛,这叫大事因缘,但是讲得还不够具体。怎么成佛,《阿弥陀经》就讲得很具体,教你念阿弥陀佛往生成佛,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的大事因缘。他为什么来?善导大师讲,就是为了让大家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,就为这个事来的。你说你有什么经文根据?不能凭胡口乱说,离经一字,是为魔说,离开了经典,那就变成魔说了。你这个经典依据能不能找出来,释迦牟尼佛说就为劝大家生净土?《阿弥陀经》就告诉我们很清楚。

  我想《阿弥陀经》大家都很熟,有一段经文可能大家未必留意,随口念念滑过了,没有去细细体会。这是蕅益大师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里头给我们揭露出来里头的真实义,这经文不是有一段讲吗,释迦牟尼佛到最后自己说,「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,是为甚难」。这段话大家都很清楚吧,记不记得?这个话我以前也是糊里糊涂读过,经蕅益大师这样一开示、一点拨,豁然明白,才知道善导大师为什么说「释迦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。你看释迦牟尼佛自己说,我在这个五浊恶世,就是我们娑婆世界、我们地球,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,来这里做什么?行此难事。在《阿弥陀经》里讲行此难事,是讲什么事?《阿弥陀经》是讲念阿弥陀佛往生成佛的事,他行此难事,不是指别的,就是指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成佛。释迦牟尼佛是再来人,倒驾慈航,他在这个世间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,往生常寂光土,常寂光遍一切处,他往生常寂光,又从常寂光中倒驾慈航,来到这个世间给我们做示现,他已经成就了,然后为诸众生说此难信之法。这难信之法他已经实验过,已经成就了,然后回来再给我们把这个法门讲出来,劝我们也相信、我们也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释迦牟尼佛是过来人,他用这个法门成就,现在又给我们众生说此法门,这是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。这个事情确实是难,所以是为甚难,「难中之难,无过此难」。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五浊恶世的大事因缘。

  印光大师讲,这个法门「十方诸佛同赞,千经万论共指」,不仅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法门,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尊佛不讲这个净土法门,都是希望所有众生往生净土。《阿弥陀经》讲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六方,其实鸠摩罗什大师译的这个本子讲六方是简化了,原本是讲十方。你看玄奘大师的译本,他是直译过来,鸠摩罗什大师意译,所以他省略了很多,只是把意思翻过来。原本是十方诸佛,十方诸佛各自在自己国土示现广长舌相,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说诚实言」。说什么诚实言?告诉你极乐世界真有,你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宣说一切诸佛所护念经,这个经就是指《阿弥陀经》和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两部经是同本同部,大小而已,大本小本不同,内容完全一致。十方诸佛都护念这部经,十方诸佛都宣讲这部经,你就想想,这个法门是不是最高最妙的法门?所以我们能够信受,就是如来第一弟子。这也是经上讲的,我都没有空口说白话的,句句都出自於佛经,本经第四十三品「非是小乘」,你自己看看。你能够真相信、真发愿求生净土,释迦牟尼佛就授记告诉你,你是如来第一弟子。这个法门最方便、最究竟、最殊胜,又最稳妥、最快速,所以我们现在听佛的话,发愿求生。然后我们来学习怎么能往生,我们来看经文:

  【佛告阿难。十方世界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。凡有三辈。】

  这一段是总说。佛讲经讲到这里是讲了一半,主要的内容都讲了,讲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、讲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、讲了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。你总该相信了吧,总得发愿了吧?发愿了,佛就开始告诉你怎么个修法。所以说『佛告阿难』,阿难是当机众,他代表我们请问,所以佛叫著阿难,等於是有重要开示。说十方世界一切天人和人民,当然也包括六道的众生,这里天和人往生的应该是最多的,所以以他们为代表;这里不光是我们娑婆世界,不光是地球人类,十方世界,就是整个遍法界虚空界,所有世界都是这样。『其有』,其中有发至诚心愿意往生极乐国土的,这种人分成『三辈』,这三辈是上中下三辈,跟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讲的九品其实是相应,因为每一辈里头又可以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三三得九,就是九品。我们再看下面,先讲上辈往生:

  【其上辈者。舍家弃欲。而作沙门。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修诸功德。愿生彼国。此等众生。临寿终时。阿弥陀佛。与诸圣众。现在其前。经须臾间。即随彼佛往生其国。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。智慧勇猛。神通自在。是故阿难。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。应发无上菩提之心。复当专念极乐国土。积集善根。应持回向。由此见佛。生彼国中。得不退转。乃至无上菩提。】

  这一段是讲上辈往生的因果。上辈就是最高的,中辈其次,下辈再其次。我们修行最贵立志发愿,古人讲,志取乎上,得乎其中;志取乎中,得乎其下。所以志向要高,志当存高远。如果我们立志要上辈往生,力争上游,努力了,可能也只能达个中辈,那也不错;如果是立志到下辈往生的,那就怕很危险,所以志向要立得高,要向最高目标去努力。这里讲到上辈、中辈、下辈,实际上也是个大分,每一辈里头都可以分成无量品,各人的境界都有高低不同。

  这里讲到的上辈往生,如果是最高的,就是上品上生,跟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讲的是相一致的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善导大师有一个注解讲上品上生,这个品位的高下善导大师说得好,「总在遇缘不同」。过去有些大德认为,上辈的都是菩萨往生,像上上品往生的只有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,我们凡夫都只能下辈往生,这是旧说。唐朝善导大师力排众议、力破旧说,他主张极乐世界三辈九品都是对我们浊恶世间的凡夫讲的,每一个凡夫都有可能上上品往生。这个说得非常的好,不愧为净土宗第二祖。相传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,换句话说,他讲的也就等於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。能够上上品往生,就是遇到的缘很殊胜,凡夫也能实现,也就是说,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实现,就看你遇到的缘是不是殊胜。

  善导大师说遇什么缘?如果是上三品,就是上辈往生的,是遇大乘法的凡夫。你遇到大乘,尤其是遇到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大乘中的大乘,遇到了,你能够真正领会,生起坚定的信心,发愿求生净土,你往生是上三品往生;如果你是遇到小乘法门,就得到中三品;下三品是遇到人天善法的这些众生往生。所以上、中、下三辈,看你遇到什么法门,就在你的遇缘不同。我们今天遇的缘太殊胜了,我们遇到的是《无量寿经》,这个最殊胜的大乘法门,所以我们要立志上辈往生,甚至上上品往生。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可能一生造恶,临终病苦,业障折磨,遇到了善知识给他开导,劝他断恶修善,能够回头一心求生净土,可能他临终十念得以往生,这种是下辈,这是用人天善法劝他回头。但是无论是上中下哪一辈,都要深信切愿求生净土,信愿是往生的关键,这是蕅益大师讲的。

  经文上讲,『舍家弃欲,而作沙门』,我们在座的在家同修一看到这两条马上心就凉了一半,「这得出家才行,我们上辈不就没分了?」这个不能够望文生义。经文讲「舍家弃欲」,不是光讲我们这身出家。出家分成四种,身出心没出,还有心出身没出,还有身出心又出,还有是身心皆不出,这四种。这里讲的舍家弃欲,是讲心出,身出不出无所谓,随缘,关键是心出家。身出了家,穿了和尚的服装,心还迷恋五欲六尘,还搞名闻利养,还不肯往生,等於没出;反过来,身虽没出,你心已经真正放下娑婆世界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你的心就出了。所以我们要重实质,不是光靠形式。当然,如果身也出、心也出的,这就是佛门历代祖师大德,他们对於身心世界已经看破放下,就是一心代佛弘化,这种当然就更殊胜了。但是在家同修也不必觉得自惭形秽,只要你们心出家,也属於这经文讲的舍家弃欲、行作沙门。沙门是古代梵文,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勤息,「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」,这叫做沙门。不出家的人,也能够勤修戒定慧、息灭贪瞋痴,也能称为沙门。印度那时候沙门是通称,所有修行人都称为沙门;当然到了中国,传统留下来的这个概念,沙门就好像专指出家人了。但是出家的概念我们一定要懂,关键是心出,真正放下。

  你说,你这样定义有没有经典依据?有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就有讲。《观经》是释迦牟尼佛主要对韦提希夫人和她五百侍女讲的,是在王宫里面,后宫,跟王太夫人讲的。当时韦提希夫人听佛讲极乐世界,她就很愿意去。佛告诉她怎么个去法,先修三福,这是打基础;然后有十六观,十六观都是念佛。结果韦提希夫人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,无生法忍是法身大士,那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的境界,当下就证得了,还没待往生,当下就已经是法身大士,就是阿惟越致菩萨。她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是上上品往生,包括跟著她一起的五百侍女也都一样证无生法忍,都是上上品,至少是上品往生,她们是在家人,没有出家。所以从这里可见得,这个出家、在家我们要看心地,不是光看外表。像韦提希夫人,她已经舍家弃欲,她是真正的沙门,真正修戒定慧、息贪瞋痴。

  当然还有中国,印度、中国都有这些祖师大德,出家人往生肯定都是上上品。你看印度有马鸣、龙树,中国智者、永明、莲池、蕅益、印光大师,当然统统都是上上品往生,其中很多都是佛菩萨再来,这些都属於舍家弃欲的人。所以最关键的要从心地上来修,修的纲领,修行纲领就是看破放下。你能彻底看破放下,你往生就是上辈;你还有一点留恋放不下的,但是它可以不挡住你往生的,那你可能是中辈,或者下辈;但是如果放不下的太多,可能就往生不了,所以要尽量放下。

  底下讲,『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』,这几句话是整部《无量寿经》的宗要,宗是纲领,要是关键,修行的纲领、关键就在这几个字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往生与否也看这八个字,你有这八个字的条件,你就决定往生。你看三辈往生里面都有讲到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。我在上个月,在香港出席六月《无量寿经》心得分享报告会,我主讲的题目就是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如果大家没有去听到的话,可以听光盘,好像这边光盘已经到了,给大家结缘流通,我把这八个字做了很详细的讲解。这里因为时间关系,我就略讲一讲,详细的你们可以听光盘。

  发菩提心,什么叫菩提心,这个要懂,净土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,大乘法都重视发菩提心,这个菩提心是大菩提心,不是小乘修的那种一般的菩提心,这是圆满大乘菩提心,成佛的这种发愿。一般讲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」。这个大家都会念,不知道发了这个心没有?所以与其我这么样的泛泛讲,不如专对净土修行来讲发菩提心。

  净土三经之一的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就把菩提心下了定义,它讲了三条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这三个心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展开就是这三心。什么叫至诚?就是真诚到极处,没有丝毫虚假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深心是什么?一般解释深心就是好善好德的心。这种还是感觉不踏实,莲池大师把深心下了定义,很踏实,他说深心就是深信心,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、对阿弥陀佛深信不疑、对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深信不疑、对自己能够往生净土也深信不疑,这种叫深心。回向发愿心就是发愿,愿心。所以这三心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总结起来就是《阿弥陀经要解》蕅益大师说的深信切愿,至诚的深信发愿。你这种心发出来,决定能往生。蕅益大师讲,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,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。能不能往生,看你有没有发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,有信愿你肯定往生,念佛功夫好你就上辈,功夫差一点中辈,再差一点下辈。这个信愿,蕅益大师讲得非常清楚,深信发愿,即无上菩提。这给我们定义了发菩提心,这就是我们自己要检点的。因为发菩提心比念佛本身更重要,没发菩提心,光念佛,对不起,往生不了;发了菩提心,乃至十念都能往生,所以菩提心非常重要。时间到了,菩提心就先讲到这,下午我们再继续最后一讲。谢谢大家。

资料恭摘:净空法师专集网站
定弘法师谈因果  定弘法师主讲  (第四集)  2012/7/25  广州大佛寺  档名:57-095-0004

 







• 有人得到加持,有人得不到加持 • 佛是教我的,不是教别人 • 念佛的好处 • 不为境转,真功夫! • 你真正学佛,真快乐!/ 人生最高的享受 • 人心的染污非常严重 • 只要把阿弥陀佛抓住 • 他的积极是吃喝玩乐 • 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 • 你肯不肯享这个福? • 轻松学佛法封面5 • 持戒的利益有哪些?持戒的功德利益 • 一切诸佛都护念,你怎么会遇到魔障? • 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 • 心愿相应,佛必定来接引 • 我们随缘度日,决定不攀缘 • 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招 • 住在鬼屋不搬家 • 灶 神 • 往生不是死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义类 · 梨师达多富那罗 · 墨梅衣 · 俱致 · 三经通别 · 范缜 · 三界藏 · 在家 · 三友 · 本涅槃妙 · 欲界定 · 尘表 · 念佛三昧宝王论 · 榆林窟 · 反流四位 · 法社经 · 没交涉 · 迷事



· 净界法师:这样忏悔三次,保证因缘马上变! · 海涛法师:控制心的方向 上 · 劝持品 · 苏摩 · 定弘法师法语:忍是什么 · 宣化上人:关于“神通”问题的开示 · 圣严法师:对子女以勉励代替责骂 · 快快长大 · 阿难有三人 · 蔡礼旭:教育子女的原则夫妻要达成共识 · 摄教未尽过失 · 宣化上人:修道不可生嗔心 · 星云大师:《释迦牟尼传》第廿三章 最初的... · 蔡礼旭:依教奉行经教改变不大是自己做得不... ·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三篇 圣道门 7 ... · 印光大师:念佛之人与参禅之区别 · 万年寺 · 蔡礼旭:企业管理之亲亲也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