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大词典 >> 浏览文章

圣严法师: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

圣严法师: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

 

一、如何建立美满婚姻﹖

(一)前言

很多人以为,佛教是出世的,不主张有家庭,不希望人家结婚,这好象是说,信了佛教的人都应该出家,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念。其实,唐宋时代,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,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、文字记载、图画或雕刻中,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及婚姻生活的描述。元朝以后,佛教渐渐隐遁山林,与人世间渐渐疏远,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、逃避现实的错误观念。很多父母,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、亲近法师,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。事实上并不尽然,许多人经常亲近寺院,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,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出家。

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,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就非常地重视家庭生活,重视夫妻之间的相待及小孩的照顾和教育。甚至还有几部经典专门讲结婚之后怀孕、生子的事,由此可知,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。诸位菩萨很幸运,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。今天请诸位来上课,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,从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。

(二)婚姻的意义

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。通常一般人结婚之前,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,可以什么都不管,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,甚至还一直接受父母的呵护照顾;可是,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,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,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,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。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,婚姻本身是责任的肯定与开始。

有人说「婚姻是锁链」、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」,也有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,为什么一定要结婚,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?这是不负责任、过分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。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,最好还是不要结婚,婚姻是一份责任,岂能儿戏?

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,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。印度因为气候炎热,一般人都很早熟,女孩子十二、三岁就能结婚,甚至更早。加上居住空间小,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,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非常混乱。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定要守五戒,尤其是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。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,及夫妇彼此之间要守信诺、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。可是,中国自五四运动的学者们提倡「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」,及毛泽东「破四旧」的主张,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,夫妻不像夫妻。

站在佛教徒的立场,五戒的不邪淫戒,是夫妻共守。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,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及稳定,这种罪业是很重的。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,假戏真演,终会导致婚姻破裂;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,男人在外面嫖女人,可能感染花柳病、梅毒、爱滋病的病毒,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。再就心理层面而言,一个人有了外遇,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,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,问题不断衍生,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,这个影响太大了。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!

结婚是两个家族结合,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。面对人生的新境界,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,来对待、照顾另一半、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,同时也应以智能处理事情,以理性教育小孩。这是在婚姻过程中,应该学习的态度与义务。

(三)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

1.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

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,法鼓山农禅寺的联合婚礼都会赠送新婚夫妇一尊观世音菩萨像,是我们特别请艺术家设计、雕塑后制成白瓷观音像,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,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像。从此家庭不仅是你的家,也是修行的道场。

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两种意义,一是学习、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。如果我们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,夫妻还会吵架吗?还会打小孩吗?还会弃父母于不顾、对朋友有不忠诚吗?不会的。第二种意义是,菩萨的确是有感应,当我们有困难、有麻烦时,我们要以佛菩萨为模范,同时祈求佛菩萨给我们力量和信心,让我们平顺地共度一生。夫妻双方由于生活背景、出生环境的不同,性格、想法都不一样,所以,同床异梦、意见不合是正常的。我们要互相地调和,彼此包容,否则就不要结婚。

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,就来找我,通常我是谁来就骂谁,「有理扁担三,无理三扁担」,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吵的,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,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,有了这种认知,就算对方不改变,家庭也不致于破裂。结婚本身很简单,但未来则是一段很长的路,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准,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,一定会美满、幸福。

2.以家庭的净化,提升人品、净化人间

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,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。以佛菩萨的慈悲及处事的智能,为我们学习的对象。提升自己,净化家庭,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、朋友,再扩及至社会,达到净化人间、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。

(四)如何建立佛化家庭

1.建立婚姻的共识

我们讲建立佛化家庭,是希望从夫妇两个结婚开始,就是一个佛教家庭。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?首先需要建立婚姻的共识。婚姻的共识是关怀、是互敬、是礼让、是互为同修菩萨,互为善友,彼此相互提携、共同地成长。

如果遇到另一半很消极、很无奈、很孤单的时候,我们应该鼓励他(她):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暂时的挫折无所谓,我们再好好努力,你千万不要灰心!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,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!」这就是互相关怀。释尊教导我们,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,皆是未来的佛。

所以我们要尊敬对方,即使对方不尊敬我们,也要认为这是成长的逆增上缘。我们不是教大家逆来顺受,而是倘若实在无法避免的时候,就要学习接受事实,并由衷感谢一切成长的顺逆因缘。「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人转」,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,一定要调整自己,时时以尊敬、尊重的态度,来与对方相处,视其为未来佛、为菩萨。互敬、互重,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。

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,来自于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。曾经有一位先生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,他说:「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,出禅堂后,我一定要跪在太太面前,好好地赔罪、忏悔,并由衷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。」第二天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:「感谢师父!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,如今,我捡回我的先生。谢谢师父!」这是很不容易的。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,尤其是先生对太太,因为一般而言,先生礼让太太比较困难。

2.怀胎之教育

结婚不要孩子,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,也是拒绝成长的举动;不过,拚命生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事。有了孩子,我们才会深刻体会到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地不容易。从怀孕到生产,从生产到小孩上学、结婚、成家,成家之后,还要帮他立业,牵肠挂肚、万般呵护。没有孩子,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,也不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。

但是现在不论中国人也好、西方人也好,结婚之后,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,还因忙著事业,而把小孩交给父母去「孝顺」,这绝对是错误的。

怀胎的时候要想:这是菩萨来入胎,我们怀的是一尊小菩萨。千万不要认为:「生孩子嘛!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。」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,他真的会变成小鬼;如果你视他为菩萨,他会是个菩萨。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。怀孕时,心中常念观世音菩萨,多看观世音菩萨像,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,对胎儿很有用;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,想要生气的时候,就赶快念观世音菩萨。怀胎时,不可以暴饮暴食、生活不正常。我们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表情及心理现象,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。先生们可能认为自己跟胎教没有关系,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太太,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。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。

3.小菩萨的培育

当小菩萨学会站立时,就要教他拜佛;在还未识字之前,可以让他看儿童佛教书籍上的图画,例如〈本生谈〉——讲佛往昔生中种种爱护动物、救度众生的故事,培养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胸怀。有人主张让小孩长大后自己选择宗教,其实这绝对是错误的。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建立,更何况母亲怀胎时,就已经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,其实孩子在母亲胎里就是佛教徒了,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信佛?这是父母未尽义务及责任。多给小孩一点接触佛法的时间,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,心理上才不会古怪。

4.夫妇的生活

「原谅对方」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了,有一次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,我问他们为什么?丈夫说:「性格不合,生活方式不一样。我这个太太,吃苹果不削皮,吃橘子不吐丝,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。」太太也说:「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,上臭下臭,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,我还能睡得著觉吗?」

这个好玩了,吃苹果不削皮,吃橘子不吐丝,不漱口不洗脚,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。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,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、芝麻绿豆的事,因为太烦太杂了。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,要包容对方,能改就改,不能改也是小问题,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,先生不拈花惹草,其他都是小事。

还有,要谅解对方、不要怀疑对方;夫妻之间要互信、互爱,不能猜疑,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,你也要相信他,久了他会觉得惭愧:「太太这么相信我,对我这么好,我竟对太太不忠实,实在太不像话了。」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,而互信是从谅解、原谅来的。做为一个佛教徒,你要相信对方,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,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,学习原谅对方,这个非常重要。

(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讲于农禅寺,原收录于《一九九四法鼓山礼仪环保年礼仪环保实录》)

◎ 美满婚姻的原则

夫妇的结合,是同舟共济、相依为命的两个人。

夫妇的相处,除了彼此相爱,也要彼此学习著从冲突与矛盾中,做统一与调和的努力;在不断地沟通、协调、妥协、适应之中,帮助彼此的成长,促进家庭的和乐。

夫妻相待当遵守六个原则:

一、互相感谢,不要计较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计较的宽大心怀。

二、互相尊敬,不要轻慢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轻慢的宽大心怀。

三、互相礼让,不要侵犯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侵犯的宽容心怀。

四、互相关怀,不要冷漠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冷漠的心理准备。

五、互相信赖,不要怀疑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怀疑的心理准备。

六、互相谅解,不要误会,但是要有接受对方误会的宽宏大量。

因为婚姻关系是终身相守相助的大事,两个不同的人,生活在一起,由于各自身心的失调以及环境的冲击,难免会有意见及性格上的小摩擦,只要有一方能包容对方,就可以维系夫妇间的和谐。

佛化的婚姻,是共同修行菩萨道的终身伴侣,菩萨是有慈悲和智能的,学佛的夫妻当以慈悲照顾对方,以智能照顾自己,如此便能「慈悲没有敌人,智能不起烦恼」。

佛化的家庭是夫妇共同修持菩萨行的道场,所以要学习著用慈悲心、柔软语,用感激、奉献和报答的态度,尽心尽力为每一个家庭成员服务。

以佛化婚礼结合的夫妻,一旦有了摩擦,吵了嘴,要赶紧念佛,多多拜佛,至诚忏悔。要记得,自己是在佛前宣誓结婚的,所以要随时提醒自己,用佛化婚礼誓词中的两句话「无论富贵贫穷,此誓终身不渝」来共同勉励。

我在这里,完成佛化婚礼的新人祝福,祝福你们的幸福人生,祝福你们的美满婚姻。

(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讲于农禅寺佛化联合婚礼,原收录于《一九九四法鼓山礼仪环保年礼仪环保实录》)

二、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

(一)前言

从禅修者的立场,谈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的原则,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:「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,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」。

如果能够全心全力关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,不论贫富贵贱,必定会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乐;如果能够用全部的生命从事工作,不论职位的高低大小,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经验。

物质生活的富足,未必赢得家庭的美满;而虚有其表的风光,也未必算是事业的成功。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、被关怀的温馨,家庭才会美满;唯有投注全部身心于所从事的工作,才能有「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」的表现。

(二)家庭亲子,互敬互助

现代人由于过分强调个人,因而形成了亲子间的代沟、夫妻间的裂痕,甚至兄弟姊妹间的隔阂。一家大小虽然生活在一起,却各怀各的心事,不但一味要求对方配合自己,甚至彼此争权夺利;到最后父母不明白儿女的心事,子女不体谅父母的苦心,丈夫与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让,几乎每个人都对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。

结果,年老的父母被送进老人院,少年的儿女性格叛逆,青年儿女也离家求独立,连男女间的婚姻也显得非常脆弱,人人称羡的「美满家庭」,几乎只成为一句口号、一种梦想。

其实,夫妻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尊重、相互体谅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忠诚、相互关爱,那么建立美满婚姻的家庭,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。

(三)经营事业,努力踏实

另外,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颠倒,多数人只知道以财产、名望、地位和权势来当作事业成功的价值标竿,却不知道这是要靠先天的福报以及后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。如果没有先天的福报,单凭后天的努力,未必能在名利与权位上获得称心如意的满足感。

许多人不明白这层道理,于是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,罔顾他人私益与群众公益;企图从社会的夹缝、法律的漏洞中,施展巧取豪夺、假公济私、偷天换日的手法,无形中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众生,并且扰乱社会风气,一时间看似飞黄腾达,终究还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,以及社会舆论的挞伐;就算暂时逃过了,也仍旧逃不出未来的因果业报。

因此,追求事业成功的理想,固然没有错,然而不合因果观念的盲闯瞎拚,只会变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恶汉和社会的罪人。

由于现代人普遍都是贪图眼前的近利,在个人自我意识受到压抑之时,便容易生起异动的念头。所以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事流动率日渐升高,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,跳槽又跳槽,而在这种工作不稳定的状况下,身心势必无法安定,连带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。

当然,如果是阶段性的转换、计画性的改行或调整性的升迁,那都是成长的过程,也是迈向成功之道的必经步骤。可是如果是时时不满现实的工作环境,不愿全心全力投入于当下所从事的工作,就不可能从任何行业的任何工作中,获得成功的果实了。

(四)忙人时间最多

现代人几乎无人不忙碌,为了赚取生活所需,往往不只有一项工作,有时还得身兼数职;也许白天已为个人的事业或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,晚上可能还有不得不出门的交际应酬。于是有些人因为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对家庭的关怀,每天早出晚归,往往一星期之中难得跟子女打一、两次照面,甚至夫妻之间也难有充分的时间来互相沟通。在如此繁忙而紧凑的生活中,该如何将家庭和子女照顾妥当,的确是一个大问题!

但是,以我个人的经验,以及我的见闻所得,却可以证明「忙人时间最多」,因为只要有心,「忙人」会充分运用时间、分配时间,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双胜双赢。
    我自己虽没有妻儿的小家庭来拖累,但却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众们的管教养,是身兼父母和老师的三重责任。我必须全心全力经营寺院、关怀徒众,在极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,总不忘对每一位弟子爱护关心,有时是采团体方式的讨论指导,有时则用个别谈话来开示勉励。俗语说:「知子莫若父」,我是他们的师父,我应该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己者,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做我的弟子。

同样的,身为家长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、性格、兴趣、资质和潜能,也就没有办法指导子女,协助他们来选择前途;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学习成长,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、知己,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赖,让他们感到安全。

(五)全心全力照顾家庭事业

对于家庭与事业,只要全心全力地付出,必定能够双赢全胜。

我在指导禅修时,经常提醒大家:「活在现在,佛在现在。」意思是:及时努力、及时心安,以「一步一脚印,一印一个坑」的态度,提醒自己人生短暂,必须步步踏实,生命才有价值。

若在现实生活中,随时随地都以全生命去适应、感受,事后不牵挂其成败得失,那就是「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」的真义。

总而言之,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员付出真诚的关怀,体会彼此的心境,不一定要花费太多的时间,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满;对于事业,只要在工作时全力工作,在思考时全心思考,在处理问题时,将全部生命投注进去,就能获得辉煌的成果。

即使在物质方面没有收获,但对于身心的安定、经验的成长、社会的贡献,却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。

(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,讲于台北安和分院「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」座谈会,本文现收录于︽平安的人间︾)

三、佛化家庭
    过去佛教经常被误认为是消极、厌世、逃避现实的,甚至以为凡是学佛的人,都应该出家,真正学佛的人就应该没有家庭;信仰佛教的人,就属于脱离人世的。

其实,释迦牟尼佛时代,在僧、俗、男、女四众的佛教徒中,只有少数人出家修梵行,绝大多数的佛弟子,都还是在家人。因此,佛法的观念与方法,对家庭必定是有帮助的。

基本上,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,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:

(一)净化人间,必定要净化社会

净化人间的目的是为了要净化社会,净化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净化世界。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说的净土,在人间落实建立起来。

(二)净化人间的著力点,是从净化家庭开始

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。家庭的组成,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,所以近世以来,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,法鼓山除了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,并且也编了一本小手册,叫做《佛化家庭手册》。

(三)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

1.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诸佛

佛教徒称呼父母为「老菩萨」,便是要把父母当成佛菩萨一样的恭敬、孝养。

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,各有两家的父母,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,应当平等敬养;女的有父母及公婆,必须要两者兼顾。

2.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

我们中国人说,夫妇应相敬如宾;对佛教徒而言,夫妻之间应彼此当成同修伴侣,互以「我家师兄」和「我家师姊」相称,把对方当做共创幸福的善知识来看,彼此相敬、相让、互助、互谅,并互相关怀。

3.对于子女要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

中国人所说「养儿防老」的观念,佛教徒并不赞成。佛教徒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,目的不是为了防老,乃是为了负责,毕竟每个人的福报与业报,各有因果,各有因缘。父母教导儿女建立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,却不必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,否则当指望变成失望时,便会衍生出无穷尽的烦恼。

(四)家庭的成员当各尽其责任和义务

1.现代人在婚后应该对于三个家庭,负起关怀的责任:

(1)婚后由男女组成的小家庭,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。

(2)父母的家庭,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。

(3)岳父岳母的家庭、公公婆婆的家庭。

2.婚后的男女,如果计画养育下一代,就应负起作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。作父母亲应该有三个条件:

(1)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,则在怀孕之前,夫妇两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,否则对胎儿将造成不利的影响。

(2)太太怀孕后,夫妇两人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,否则会影响胎教。或许会有人认为:「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吧?」其实,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,会影响妊娠中太太的心情,间接也影响了小孩子;因此夫妻两人都应该共同担负起胎教的责任;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,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,父母都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,而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。

(3)除了胎教外,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,作父母的,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,更应该以身教、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长。此外,佛教徒把子女称为「小菩萨」,是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来欢迎子女的出生,把他们当成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,成就自己菩萨道的人,所以要跟他们一起成长。

(五)佛化家庭的经济应有的原则

(1)用正当的方法,以自己的体力、技能、智能、资本、智能来谋取生活的所需,但是要尽量避免从事与佛教五戒相违背的工作,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、偷盗、赌博、邪淫、妄语,乃至于买卖酒类等的行业。

(2)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,不做守财奴,只知赚钱而不用钱。用钱则可依:家庭的生活、营利的资本、资产的增加、储蓄生息、布施行善等五个方向来规画。

(3)除了家庭储蓄、经营所需之外,盈余的财产也应该用在孝养父母、救济帮助亲戚朋友,以及布施贫穷,供养三宝,做宗教、慈善、文化、教育等公益事业。

总而言之,现代家庭应该要有宗教的生活,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,应该由佛化婚礼开始,然后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,同时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。

(摘录自圣严法师《平安的人间》)

四、安身、安心、安家、安业

(一)前言

我不是科技的专家,也不是生理、营养、心理分析、家庭问题专家,更不是企业管理专家;我是以佛法来整合问题、疏导问题的法师,站在佛教徒的立场,把对佛法的体验,将人间所有身、心、环境的问题,做整体性的疏导,提供大家一些原则性的指导,以达成安身、安心、安家、安业的目的。

(二)安谁:能够安人必能安己

1.行菩萨道——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

一般人总是先求安身,才求安心,也就是说,以为自己的身体得到安全的保障,内心才能安定下来;也认为自己应先求得安全的保障,然后再考虑到社会上其他的人。

但是学佛的人,一位菩萨道的修行者与实践者,观念恰好相反,是以安心来做为安身的基础原则,以安人来完成自安的功德。

因为心安定了以后,身体自然也会安定。心理健康,身体即使有病也算是个正常健康的人;如果心不健康,身体再怎么好,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,对社会、对家庭,都可能造成困扰。

如果能够随时随地,以他人的安全、他人的安定、他人的幸福,以及他人的利益为首要考虑,你一定是个很安定的人,你的家人、亲友,也都会因此而得到安全。

因此修行菩萨道的人,一定是舍己而利人,安心而安身的。

如何安心?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心不受环境污染,也不因个人心念的蠢动而影响社会环境,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「心灵环保」。

如何安身?就是要落实法鼓山提出的「礼仪环保」,其中包括了心仪、身仪、口仪,要我们从语言、身体,乃至于面部的表情、动作,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、尊重、感谢、感激与感恩。由于我们对人真诚有礼貌,所得到的回响也一定是安定的、安全的,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是安全的。

2.身心平安——身心的平衡与安稳

身体不安的主要原因,是由于身体机能不平衡,佛法称为「四大」││地水火风失调,也就是冷热不调、饮食不调、睡眠不调、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、生活作息不规律等,这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。此外,不能够控制内心的浮动,而造成种种心不由己、身不由己的状况,也会使得身体的健康受损。

此外,外在的诱惑,环境的压力,也会让我们的身体失去平衡。本来不想生气却生了气,本来不想喝酒却喝了酒,本来不想赌博结果却赌博,本来不想暴饮暴食,为了克制烦恼就拚命地吃喝……,凡此种种,都是根源于内心的不平衡,最后终将演变成身体机能的失调。

平常生活中,当你发现心中有矛盾、痛苦、不平衡的时候,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,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?然后把自己客观化,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?生的是什么气?看一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如何?心脏跳动得如何?接下来注意你自己的感觉,是不是很不舒服?

也就是说,在内心不安定时,不妨马上把心念移转到观照自己身体的种种反应,心情便会立刻平和下来。这种平衡与稳定身心的方法,非常有用,但是要经常练习。

所以,落实「心灵环保」,实际上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心;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顿悟成佛,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,使得身体平衡,心理平衡。

除此之外,当遇到重大困难,光是着急、痛苦,是没有用的,应该提起心念,持诵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圣号,祈求佛菩萨的护佑,给你信心和力量。其实,当你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,你的心情就已经是平静、稳定下来了。

3.安居乐业——家业的幸福与安全

家的定义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,也都有不同层次的家。有家就一定有眷属,眷是眷爱、眷顾、亲爱、亲近、关怀、照顾的意思;对所属的人眷顾、关爱,就叫眷属。在家庭中,每一位成员应该互相照顾、关怀、勉励,彼此相爱、相助,也一定要有责任、义务,以及伦理的分际关系。

现今一般家庭,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,所以家庭的安定力,往往比较薄弱,夫妻间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吵架、闹离婚。孩子稍微长大些,就开始叛逆,甚至于离家出走。

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小家庭、小家族,慢慢把范围扩大,把所服务的机关、公司、团体,都当成是自己的家,如此一来,心量就会宽大,而不会老是围绕著个人的小家庭而吵架、闹意气。

释迦牟尼佛便告诉我们,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,以一切众生为眷属,这样的家,范围就非常大。在《维摩经》中,维摩诘菩萨是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,以一切众生的俗眷为成佛的家业。

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,是菩萨行基础,但如果能再扩大,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,荷担起「如来家业」,那更是深广的菩萨行愿。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顺序颠倒了,一定要由小而大,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、安稳与平安。

(三)安身:在于生活的勤劳俭朴

忙人时间最多,勤劳健康最好。

生活的节奏太快不一定是坏事,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。

许多人拚命赚钱,为的是「养儿防老,积穀防饥」,希望辛苦努力赚钱之后,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;似乎工作的目的,只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。

因此很多人都说,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「老本」。但是很多人为了老本,老夫妻两个人会吵架,和儿女、兄弟、朋友之间也会争吵,结果老本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东西。

基于安全的保障,对国家来说,要藏富于民;对个人而言,则不妨将努力的成果储藏于社会、众人之中,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会上,那才是最可靠、最安全的。

若只希望自己安全、儿孙安全,十代、百代、千代以后还有得吃、有得穿、有得住,这想法不但不可靠,反而会害了儿孙。当然,首先你自己要创造财富、增加财富,然后你的家人、团体、社会,都会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。

人是应该工作,但工作不等于人生,人生也不仅是为了物质的富裕而工作,更不仅是为了满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劳地工作,乃是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献而工作。

一个勤劳的人,通常是健康的,勤劳的人,身体即使不好,也会懂得照顾自己;勤劳的人,也不会寂寞。所以我鼓励年纪大的人,虽不一定是为了钱,也要有事做,否则便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勤劳努力除了让身体健康、心里平安,多半也会得到物质的报酬,但是有了物质的报酬,必须节制地使用,否则为了享受物欲,对身心又会产生不健康的行为。

换句话说,勤劳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要俭朴,所以「勤劳」、「节俭」这两个原则是身体健康的秘诀。而且俭朴的结果,便会拥有很多福利,可以提供给他人,到那时候你将会是一个人人都喜欢、人人都赞歎的人。

忙忙忙,忙得很快乐!累累累,累得好欢喜!

通常我们忙的时候都会很累,累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,其实能够忙也是一种幸福。或许有人会认为,忙人的时间一定很少,其实忙人的时间是比较多的,因为他会珍惜时间、安排时间、争取时间,抽出时间来,做他应该做而且想要做的事。

身心常放松,逢人面带笑。

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,发生任何事,遇见任何人,都不必害怕,不要担心,心存感谢对方,就能面带微笑。如果经常是在紧张、忧愁、忿怒的状态,或挖空心思、胡思乱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,脸上一定缺乏笑容,造成心理不健康,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。

我们应该要心中常常保持没有需要烦恼的事,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、不满意的事,因为世界上「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」,既然已经知道,可能会有八、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,那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?

知福惜福,广种福田;利人利己,多结人缘。

所谓「得道者多助」、「有德者不孤」,若能广结人缘,常为他人着想,把安全给别人,对方多半也会给你安全;把安乐给别人,别人多半也会给你安乐,此即「敬人者人恒敬之」的道理。

当然,这样做好象是舍近求远,而且有人质疑说: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如果连自己都不保全自己、都不照顾自己,还能够利益他人吗?

我在〈四众佛子共勉语〉里有两句话:「利人便是利己,尽心尽力第一」,便是鼓励大家,以利人而为利己,而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。不过,我们一定是先努力成长自己,照顾好自己,才有能力利益他人,成长他人;但成长自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他人,那么你就会有安全了。

我个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长,为了什么?为了「佛法这么好,知道的人这么少,误解的人那么多」。为了弘法,所以必须要自我充实,自我成长,而且是一边充实成长,一边弘法利生、广结人缘,这样同时更成长了自己。

(四)安心: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

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

「需要」是什么?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,例如:阳光、空气、水分、起码的食物、御寒的衣服、避风遮雨的房子,在我们这个时代,基本的交通工具、计算机、电话也成为需要的,有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。

欲望是什么呢?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、装饰品,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,或撑场面用的东西。不过在不同的场合、不同的地位,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,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,那也可以算是一种需要,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。
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我还有呼吸,当然满足了。

当你的心在忿怒、忧虑、恐惧,不能够平衡的时候,念这四句话,心就能够安定下来。因为还有呼吸,虽然什么都没有了,至少还没有死;活著还能呼吸,表示还有希望,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,又何必那么担心、忧虑与恐惧呢!

为了个人的私利,应当少欲知足,安自己的心。

为了众生的福利,必须尽心尽力,安他人的心。

少欲知足,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,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。

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,也是一种慈悲愿心,应当发起悲愿来利益众生,为他人谋求福利;否则仅仅少欲知足,不但不够积极,甚至还有可能是消极的。

上等人安心于道,中等人安心于事,下等人安心于名利。

上等人安心于道,发菩提心、行菩萨道;中等人安心于事,给他适量而较忙的工作,他就不会自寻烦恼,或为他人制造烦恼;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,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。

(五)安家:在于家庭中的相爱和相助

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互敬、互助、各尽其责、各守其分、共存共荣、同甘共苦、共同成长。

家庭的温暖在于互相敬爱,家庭的可贵在于互相帮助。互助的意思,是让需要接受帮忙的人,能够得到帮助。帮助对方的时候,不要趾高气昂,不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,别人应该感谢你;而是应该心存感谢,感谢对方让你有机会来做奉献,有机会在为他服务之中获得成长。

家庭伦理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遵守,也就是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,做母亲的要像个母亲,做太太、做丈夫、做儿女的,也都要各尽自己的责任,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。千万不要斤斤计较,那会出问题的,因为家庭成员就和我们的社会一样,是分工合作、各有本分的。如果能够如此,家庭一定会和乐平安。

凡是建立起相爱、互助的共同生命关系者,都算是家。

家的范围可大可小,小至一夫一妻,大至一家、一社、一族、一国、一世界,凡是建立起相爱、互助之共同生命关系的,都算是一个家。

安家的要领是互相尊敬、互相学习、互相体谅、彼此关怀、彼此感恩、彼此奉献。

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,不算是真正的安家;真正的安家,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,都能各尽其力,各守其分。

家中的成员,是共同修行慈悲行与智能行的菩萨伴侣。

把家中其他的人都当成菩萨来看,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帮助我们,都在警惕我们,让我们有机会学习、成长。

尤其身为佛教徒,就是一名菩萨道的菩萨行者,不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性格、行为如何,都是增上缘菩萨,都是在帮我们成长,助我们在菩萨道上更往前走。

更何况菩萨是救苦救难的,要救苦救难,先要学著受苦受难,有了受苦受难的经验,才能够真正成长,才能够真正安身安心,才会知道如何救众生苦、如何救众生难。

慈悲没有敌人,智能不起烦恼。

与家人相处时,若能经常念这两句话,家庭一定非常和乐。

以智能来对待自己,就不会有烦恼,如果没有智能,就要来学佛法、听闻佛法,藉著佛的智能来帮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,也藉佛的智能照亮他人的心,同时学习菩萨的慈悲来利益所有的人,关怀所有的人,敬爱所有的人。

(六)安业:在于身口意的清净和精进

凡是举手投足、一言半语、举心动念,都叫作「业」。

一般人所讲的安业,是指对自己的职业、工作,要有安定和保障。可是若以身口意这三类行为的清净与精进为范围,便已经将个人行为,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内了。

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,安于身口意三业的本分,不要轻举妄动、没有准则,不胡言乱语、信口开河,也不要心猿意马、三心二意,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修养。

更进一步来说,修行菩萨道的人,要修两种业:一种是「慧业」,即是智能业;一种是「福业」,即福德业。智能的业圆满,就如同文殊菩萨;慈悲的业圆满,就像观世音菩萨,此两种业圆满的时候,名为福慧两足,那就是佛了。诸佛菩萨都是以安定众生为如来的事业,这种精神,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榜样。

「婴儿菩萨」,要屡跌屡起,坚定菩萨道的愿心。

发了菩提心的众生,虽然是凡夫,虽然还有缺点,但已是在修行菩萨道的初发心菩萨,是「婴儿行的菩萨」。婴儿时期的人,学走路时总是摇晃著而常常跌倒,跌倒的时候多,站起来走的时间少。虽然站起来的时间少,爬在地上的时间多,还是得练习著,一直要到渐渐成长以后,才会独立站起来。

因此做为一名「婴儿行的菩萨」,要勉励自己,跌倒了没有关系,只要再站起来就好,继续前进就能照著我们所要修行的菩萨道,一直走下去。

对自己的行为全心全力、认真负责,是敬业、精进。

凡事以「利人便是利己」的观点来考量,就是乐群、清净。

敬业乐群虽是老生常谈,但很不容易做到,纵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,称心如意,一旦有些波折、困扰、难题出现的时候,就会怀疑所做的工作,是为谁辛苦为谁忙?若出现了这些想法,就不是敬业乐群了。

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,负责认真;精进是努力不懈、全心投入;如果对心力、体力、能力,样样都是持著保留的态度,那就不叫敬业精进了。

对自己的任何行为,都应以「利人便是利己」的观点来考量,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,但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,并且是以他人的远利与近利来设想。如果凡事都能用这种心态来面对,不论在家中、公司,乃至在任何场合,相信你会很有人缘,也会很得人心。

在安定和谐中,把握今天,才能走出明天。

这不是现实主义,而是「现在主义」。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现在为最重要,过去的已经过去,未来的还没有来,只有现在这个时刻最重要,它使我们有著力点,能及时努力。

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的机会而不努力,有演戏的舞台而不演戏,错过一个机会,就少了一次成长的因缘,那就很可惜了。所以,现在能够让我们做的,就要尽力做好。

在明确的方向感中,时时踏稳脚步,步步站稳立场。

在人的生命过程中,应该及早确立方向,考虑自己的才能、兴趣,以及所拥有的资源,包括身体的健康、智能、愿心,以此做为判断的依据,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。

方向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,立场则是可以换的,例如今天做总经理,明天做董事长;今天做儿子,明天做爸爸;今天做太太,明天做妈妈;立场可以不断地换,如果一个人的立场不换,立足点也不调整,那他大概是已经不进步、不活动的人了。

选定方向,踩稳了立足点后,一定要步步踏实,步步为营,如此做任何事业都会成功。

以智能时时修正方向,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。

一般人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、时代的转变,种种外在因素,加上本身的条件不具足,便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,迷失方向,不知该如何?就好像走在三叉路口时,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?

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想一想:「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?」如果发现目前的状况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,就要用智能的判断来做修正。

不自私自利,自求安乐;不可不自量力,轻言牺牲,轻诺寡信。

少以近利私利为着眼,多以远利公利来着想。

人品的成长,以及菩提心的坚固,才是大成功。

成功是多元化的、多层面的,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、某一种特定的情况,才叫作成功。即使一时间财富、地位、事业,都没有成功,也千万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,不要把人格也丢掉了。纵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,只要人格成长、人品提升,就是成功。

凡事都必须靠各种因缘来成就,因缘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操控的;个人努力是主因,尚须有助缘的成熟,才会有成果。所以,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,一波三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志。情况好的时候,不能没有警觉心、没有危机感;坏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、丧失毅力;很可能时机、环境、条件一改变,情况马上就会转好。

所以用因缘、因果这两个观念,能够使你勇于面对现实,开创未来,不会怨天尤人,也不会嫉妒人、羡慕人。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意失败,也没有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可言。

(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,讲于农禅寺的四安讲师培训课程)

 







• 有人得到加持,有人得不到加持 • 佛是教我的,不是教别人 • 念佛的好处 • 不为境转,真功夫! • 你真正学佛,真快乐!/ 人生最高的享受 • 人心的染污非常严重 • 只要把阿弥陀佛抓住 • 他的积极是吃喝玩乐 • 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 • 你肯不肯享这个福? • 轻松学佛法封面5 • 持戒的利益有哪些?持戒的功德利益 • 一切诸佛都护念,你怎么会遇到魔障? • 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 • 心愿相应,佛必定来接引 • 我们随缘度日,决定不攀缘 • 没想到你还有这一招 • 住在鬼屋不搬家 • 灶 神 • 往生不是死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义类 · 梨师达多富那罗 · 墨梅衣 · 俱致 · 三经通别 · 范缜 · 三界藏 · 在家 · 三友 · 本涅槃妙 · 欲界定 · 尘表 · 念佛三昧宝王论 · 榆林窟 · 反流四位 · 法社经 · 没交涉 · 迷事



· 净界法师:这样忏悔三次,保证因缘马上变! · 海涛法师:控制心的方向 上 · 劝持品 · 苏摩 · 定弘法师法语:忍是什么 · 宣化上人:关于“神通”问题的开示 · 圣严法师:对子女以勉励代替责骂 · 快快长大 · 阿难有三人 · 蔡礼旭:教育子女的原则夫妻要达成共识 · 摄教未尽过失 · 宣化上人:修道不可生嗔心 · 星云大师:《释迦牟尼传》第廿三章 最初的... · 蔡礼旭:依教奉行经教改变不大是自己做得不... ·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三篇 圣道门 7 ... · 印光大师:念佛之人与参禅之区别 · 万年寺 · 蔡礼旭:企业管理之亲亲也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