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圣严法师 >> 浏览文章

圣严法师:佛教入门(3)

三、由人成道的佛陀    

佛陀的祖先和家属      

    信仰佛教的人,必须先了解,佛陀不是人格的神,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,或所谓上帝的「道成肉身」。佛陀是人完成的,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,切实做去,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,到了佛陀的境界,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的神迹,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,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。佛陀以人间的肉身,完成无上的佛果,正是以身示范,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,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,追求无上的佛果。
    佛陀既有肉身,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。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,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记录,故对释迦佛陀,确切的生灭年月,不易追查。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,对于佛陀的年代,有著各种不同的传说。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,已认定佛陀降生于西元前五百六十年顷,入灭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。
    佛陀的出生地,即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(piprava)地方,是在北纬二十度三十七分,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。他自己的国家名为迦毗罗卫,当时的北印度,已经没有统一性的大王国,在中印度方面,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,以□萨罗国(Kosala)的国力最强大,到了佛陀的晚年,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,后来又由东方的摩羯陀国(Magadha)打败了□萨罗国,建立了更大的帝国。至于佛陀的一生,也就是活跃在这个恒河中游的地域之中,大概不出东西四百公里,南北三百公里的范围。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,那个范围,的确不大;然在当时的印度,能够兼顾到这样大的教化区域,实在很不容易了。
    再说迦毗罗卫这个王国,在种族上被称为释迦(Sakya)族,根据旧来例如《佛本行集经》等的记述,均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阶级,是名甘蔗王(Iks-vaku)的后裔,甘蔗王族则出于古仙人瞿昙,又译作乔达摩(Gautama)的后裔,所以释迦族又以瞿昙或乔答摩为氏。可是,如前面所说,近世的史学家之中,有人怀疑释迦族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,甚至说是蒙古西藏血统的黄种人。
    当第七世纪之初,玄奘三藏访问佛陀的出生地之时,那里已是住的黄种人。当然,能有圣人出世的地方,一定不会太坏,那个由释迦族组成的小国家,背后是喜马拉雅山,水量的灌溉,相当丰富,但却少有洪水的灾害,农作物相当富饶,盛产稻米,因其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,在其南方,又和恒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接,气候温和宜人,人民勤勉朴实,他们在进步与繁荣之中,流露出若干骄傲的态度,对于雅利安人和其他种族之间,也有彼此轻慢的事情发生。
    佛陀的父亲,名叫净饭(S'uddhodana)王,他的父亲,另有三位兄弟,叫做白饭(S'uklodana)、斛饭(Dronodana)以及甘露饭(Amrodana)。兄弟四人,均用饭(dana,原义为「乳粥」)来命名,是很有趣的事,原因是当时的印度,以牛乳煮成粥,乃是非常美味的食物。释迦族的国王,最初是由民选产生的,到了佛陀降生之际,国王的传承,已变成以世袭为主了。佛陀是净饭王的长子,故有继承王位的资格。
    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,尊称为摩诃摩耶(Mahamaya伟大的摩耶);然在佛陀生后,仅仅一周之后,便去世了。因此,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,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下,长大成人。不过,当他没有出家之前,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。他那位姨母,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,叫做摩诃波□波提(Mahaprajapat大爱道)。
    佛陀未出家之前,也和常人一样,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(Yas'odhara名闻)为妃子,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,名叫罗侯罗(Rahula)。根据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》卷三的记载,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,有三位妃子,一为耶输陀罗,二为乔比迦,三为鹿王。同书卷四又说:「尔时菩萨在于宫中,嬉戏之处,私自念言: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彩女,若不与其为俗乐者,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。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,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妊。」这里所称的菩萨(Bodhisattva求悟的人),便是尚未成佛之时的悉达多太子。依照一般的传说,佛子罗侯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,站在人间成佛的角度来说,我们宁可相信上述的记载为事实。    

出家以前的悉达多      

    悉达多的意思是达成目的的人,中国佛经中译为「一切义成」。因为一位圣人的降世,必有他过去世的伟大来历,所以当他出生之前,摩耶夫人是梦见了一只小象入胎而始成孕。此在印度的观念中,将伟大的人物,总是用龙、象、狮子、虎、牡牛来作尊称的习俗有关;当他降生于蓝毗尼(Lumbini)园之时,百花竞放,天龙喷洒温泉香水,为太子淋浴。太子初生,即能自行七步,一手指天一手指地,而说:「我于天人之中,最尊最胜。」说毕此语,即如平常婴儿。
    从佛教的基本立场而言,这样的传说,并不十分重要,但是确可信以为真。
    此后的太子,在父王及姨母的疼爱之下,物质上享受著豪华富丽的宫庭生活,同时把所有的各种文艺武术,都在快速的进度下修学完成。由于他的智力过人,体能拔群,在已有的知识方面,不能满足他的要求。在同辈的王子群中,他既受到拥护,同时也受到了嫉妒。例如当他十六岁时,即在弓箭竞技会上,以一箭射穿七树,获得了冠军,并且赢得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。
    在知识方面,当以婆罗门教的典籍为主。从印度思想史上考察,西元前第六世纪之前,已经发展出了《奥义书》的伟大哲学。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,《奥义书》将宇宙的本体称为梵(Brahman),个人的本体称为自我(Atman),梵是宇宙的实在,自我的本体即是梵。由本体之实在,产生支配宇宙的人格神;由人格神的自在天(is'vara),现出众生轮回生死的舞台,即是天、空、地的三界;活动在这舞台上的众生,分有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的四种。像这样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的现象论,比起基督教的上帝创造宇宙之说,实已高明得多了。
    对于一般的民间而言,高深的形而上学,当然应用不到,倒是其中的轮回(samsara)之说,民间殊为风行。此所谓轮回,乃是说明生命群的生死和来去的一种宗教思想,也就是说现在生存的生命,是接续了过去生存的生命,继续存在,当现存的生命死亡之后,未来的另一个阶段的存在,又将连接下去,而且是由于现在世的罪恶行为,感受到未来世的不幸的果报;今世的幸与不幸,乃是根源于过去世的善恶行为。所谓轮回的范围,则有天、人、地狱乃至遍于植物等各界的差别。人的善恶行为,称之为业(Karma),善业多,即在轮回之中上升至人天界;恶业重,便下降至地狱界。这种思想,虽然遭受少数唯物主义者的嘲笑,但在宗教的本位上,确为最最公平合理的思想。此种思想,能使人们在不如意的处境之时,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;正在风云际会之时,不敢胡作乱为;尤其在想到来生的远景之时便会努力行善。在轮回和业的观念之中,对于生存并不可喜,面对死亡也不用畏惧。因为今世的生,是由前世的死而出现;今世的再度死亡,又将引起来世的再度新生。
    因此,在佛教的经典之中,虽未见到佛陀和《奥义书》的关系,但是,除了《奥义书》的梵天显现宇宙的思想,没有接受之外,轮回和业的思想,已被佛陀接受。可是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之中的特权阶级,以及酿造苏摩酒祭神,并用动物的牺牲,作为对神献祭,求神赐福的媚神行为,不唯使得祀神的人落于迷妄,也使得宗教的精神趋于堕落,这在佛陀是无法接受的。
    除了宗教仪式之外,在传统的印度宗教之中,尚有一种极其重要的宗教行为,那是一种希求达成神人合一之境的内观工夫,印度宗教的古代圣典,大抵便是由于从修行中,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们之所传出。他们被称为神仙或仙人,他们是用一种直观的方法,直参宇宙的真理。这种方法,名为瑜伽(Yoga),首先将身体落实坐稳,调节呼吸,统一精神,对于现实世界,求取高度的认识;从这种神秘的直观之中,精神力高扬,往往即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。在佛经之中,称他们为得了神通的仙人。佛陀没有出家之前,对于这些宗教的现象,当然已经明了,并且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仙人。
    佛陀不是仅以享受人间的繁华为满足的人,虽然贵为太子,并且已经结婚,但在精神上依旧非常的空虚,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间的风情。根据佛典的传说,他一连出城郊游了四次,这四次郊游的经历,便改变了他的生活,也决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。他带著随从,驾著马车,第一次出游之际,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、风烛残年的老人;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;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。这使他觉悟到,不论何人,出生之后,必然会渐渐地衰老,谁也不能免除病痛,最后的结果,便是死亡的来临!死了之后,又将出生、衰老、病痛和死亡;像这样的人生,如不设法求得彻底的解脱,实在太可怜、太悲哀了。同时,当他童年时代,曾经随同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之时,见到农夫犁田之际,从土中翻起了虫蚁,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,转眼间,蛙被花蛇所吞,花蛇又给由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鹰所□,像这样弱肉强食的众生相,在他看来,不禁要怵目惊心了!他为了求得最后的答案,所以第四次再度郊游,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,终于使他领悟到他所应走的是什么路了!唯有及时出家,一心修行,彻悟了宇宙的真理,才能知道以何方法,来解脱众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。

 







• 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 • 改变命运 • 真正的依靠,真实的依靠 • 什么叫佛法?孝亲尊师 • 我们遇到念佛法门,这个因缘是无比的殊胜 • 她想出家 • 放下不是事上放下,是心上放下 • 向魔学习必定堕三途 • 因缘是第一因素 • 佛法教学始终不离因果 • 助念与超度 • 我们能“换心”,我们的受用就不一样了 • 狐狸修成人要五百年 / 狐狸与黄鼠狼 • 怎么可以逃税 • 学佛的人要像佛 • 偷钱去放生 • 决定不能欠债,决定不能结怨 • 如何消业障? • 这十二个字必须要遵守 • 你有没有作佛的心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圣严法师: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七章 · 圣严法师:交朋友时应注意什么事情和原则 · 圣严法师:行善的快乐 · 圣严法师:何谓专修与杂修? · 圣严法师:智慧与福报 · 圣严法师:学习佛法必须有“高学历”吗 · 圣严法师:如何提升人品 · 圣严法师:详解佛教徒七类不同的身份 · 圣严法师: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三十七章 · 一代高僧圣严法师遗言 · 圣严法师:佛教徒必须实行佛化婚礼吗? · 圣严法师:解决信仰与家庭关系的四字真言 · 圣严法师:您是佛教徒吗? · 圣严法师:不要只是抱怨,要处理抱怨 · 圣严法师:临终为何会有瑞相?见到瑞相就表... · 圣严法师:佛教入门 · 圣严法师:如何与难沟通的人一起工作 · 圣严法师: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



· 法匠 · 玉牒 · 陈大惠:真正的风水是您的德行 · 无缘塔 · 宣化上人: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四章 处... · 定弘法师:去除烦恼习气要下狠心 · 摩 · 奉请 · 宣化上人:念楞严咒的时候,可以得到哪些保... · 圣严法师: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· 蔡礼旭:教育孩子要重视威严 · 亡是非论 · 八邦寺 · 五缚 · 法瓶 · 星云法师:笨拙才是大智慧 · 定弘法师:要往生得发大菩提心 · 章嘉呼图克图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