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圣严法师 >> 浏览文章

圣严法师:快乐由自己决定

开朗才会快乐

 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,因为不安定,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,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。  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、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,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,生活怎么会不快乐?

  我们与人相处,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。不开朗也就是‘闭锁’,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,拒绝沟通。闭锁的原因,是为了保护自己,求得自身安全,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。  但是越闭锁就越不能与人勾通,对自己的损失就越大。唯有开朗的心胸,才能左右逢源、愉快顺利。

  关不住的快乐

 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坐牢是件快乐的事。  我不曾坐过牢,却曾闭关六年。我的关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,活动范围也更受到限制,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样广大,甚至没有宇宙的感觉。时间飞逝的非常快速,远远超过我的想象,六年时间好像一晃而过。  我每天住在关房里面很快乐,不像被关起来的囚犯会觉得不自由。为什么我可以如此快乐呢? 因为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,没有事让我恐惧害怕,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。  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,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。

  什么都有,独缺快乐

 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,就是没有快乐,感觉缺少一些自由,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,希望我能给她指点。  我说:“你不是没有快乐,也不是没有自由,只是少了一点智慧,缺了一些慈悲。”  智慧与烦恼相对,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,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,这会很累人。  慈悲与怨憎相对,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,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,这会很烦人。  有智慧,就知道世间的事物,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,何必那样在乎自己,在乎他人? 有慈悲,就不会计较付出多少,不会在乎他人反应如何,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。  既有智慧又有慈悲,就会发现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,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,当然不会累,也不觉得烦了。  得失心不要太重  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痛苦的事,如果我们能够做自己的主人,不论有钱也好,没钱也好,都应该活得非常快乐。  如果你问我,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我想第一个就是让自己快乐,第二个则是让其他人也快乐。

  如何让自己快乐呢? 关键在于得失心不要太重,能得到的就得,不能得到的就不得,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,如果你将别人的价值观,变成自己的价值观,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。  至于如何让别人也快乐呢?我认为物质上产生的快乐,只是一时间的,给精神上带来的快乐,会比较真实且长久。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快乐,也让其他人快乐,那么大家就等于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里,人间净土就可以达到了。

放松

  凡是不快乐时,你就要提醒自己"我要放松", 要马上离开让你不舒服、不愉快的反应,并且告诉自己"既来之,则安之".   只管放松心情,先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.  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觉,像是心中不快乐,不自在,或是身体不舒服,这些都是苦. 知道是苦了,你愿意苦上加苦,让它一直苦下去吗?   如果希望让自己快乐, 就要调整观念, 把当前的念头, 移转到方法上, 那个方法就是"放松". 放下你的妄念, 放松你的身体, 放松你的心情, 不断的放松再放松,你的心情就会愉快, 你的精神就会明朗.   没有负担是最舒服的事. 人只要有期待, 就有负担; 只要想排斥, 也是负担, 所以面对生活应该要不期待也不排斥, 随时练习着放下,放松.

  出离苦海

  我经常帮助一些生活非常紧张,而且没有安全感的人,让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随时调整、随时放松,得到内心的安全感;内心一旦有了安全感后,环境是否安全,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。  佛教所说的“出离苦海”,并不是要逃避现实,而是用佛法的观点与方法,帮助我们从心理上改变自己,这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和道理。  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,都没有绝对的安全保障,所谓 “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”, 社会福利做得再好,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安全保障。 如果遭逢不幸或挫折,这是缘于我们过去世的所作所为,让我们这一生必须接受果报。  因此,不需要太过烦恼,与其自怨自艾、怨天尤人,不如面对它, 想办法去解决,改善它,那就是一种智慧。

  没有绝对的坏人

  依世间法律的规定,人犯了罪,一定要绳之于法,甚至要判死刑。然而,站在佛法的立场看,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,基本上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,甚至要说,人人都是好人,只是有人偶尔失足做了坏事。  做坏事损害到他人,是不幸的事,可是会做坏事,必然有其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,种种因缘促成的。  因此,对犯罪的人要同情谅解。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,不是犯罪之后的惩罚。  他们的确没有权利犯罪,但我们当以慈悲心来改善他们和谅解他们。

  日日是好日

  有一天,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:“十五曰以前的事不问你们,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。”  弟子们无一人能回答他,结果他自己回答:“日日是好日。”  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绪变化,大概三天下雨,两天飓风,另外两天则是晴转多云。日日是好日,怎么可能?  如果遇到了灾难算不算好日呢?  当然是了!  因为身体虽受了苦,感受人家批判,攻击,但只要心里的状态,天天是正常的、平静的,那不就是“曰曰是好曰”吗?

  因果律是定命论吗?

  了解佛法的人,不会将佛教所主张的“因果律”,误解为“定命论”或“宿命论”。  佛教主张过去造的业,必定要受报,但是在受报前及受报时,仍可用新造的业因,去改变原有业报的成份。  正像牛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奶酪;相反地,如果弃之不管,就会臭坏而不能食用。牛奶的本身没有增减,只不过因为后来给予的待遇不同,结果就完全不同了。  过去的因加上现在的因,便是当下的果;现在的因加上未来的因,便是未来的果。  不断行善或不断作恶,就会使果报的品质不断改变,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。  所以,有人称佛教为“命运的努力论”,鼓励人人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命运,改善自己的环境,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。

  节制欲望,享受快乐

  许多人把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,其实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生命的平安、喜悦与满足。  满足不是官能的满足,而是心理上不觉得空虚、忧虑、或不觉得无所依靠。  许多人因为不知道生命应该依靠什么,所以拼命找刺激,为了找刺激而无度地消耗。  在物质上看到别人有好衣服、好车子、好房子,于是自己也想要,而且希望比别人的更好。  如果自我价值不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上,而是从傲慢自私或无依无靠的感受出发,希望从享受或物质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满足,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。  所以,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,只有心灵不贫穷,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,就算生活条件差一点,也能活得很快乐。

 







• 孝顺父母、奉事师长,你有福 • 你不能够欺骗鬼神 • 预知时至,坐着往生 • 只要把阿弥陀佛抓住 • 师父带进门,修行在个人 • 知名度高是麻烦事情 • 堕无间地狱 • 自杀比活着还要苦 • 心清净就能办事 • 生死疲劳,来生比这生一定更苦! • 中国得救,世界就得救 • 灵魂没有死 • 念经有两重目的,念佛是单刀直入 • 什么叫业障?妄念就是业障 • 跟鬼往来不是好事情 • 你真正学佛,真快乐!/ 人生最高的享受 • 治身 • 能把“缘”这个字解开,你就会很自在 • 能念佛往生,这是真正的福报 • 他不能成就,这是他的事情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净发 · 离性无别佛 · 荤酒 · 戏海狞龙摩天俊鹘 · 弥陀寺 · 修法阿阇梨 · 水冠 · 魔天 · 棺文 · 斯纳尔 · 理性 · 二种本尊 · 合下 · 外四供养 · 君王臂落 · 布萨犍度 · 污家 · 六位



· 诸学概论 · 慧律法师:修行是享受,不是负担 · 妙道 · 光境 · 净界法师:果报种类之结示法要之因果同时,... · 为什么说“能觉”的智慧无边? · 印光法师:求子三大注意事项 · 星云大师:人生十问 · 定弘法师:靠佛力断淫欲烦恼 · 圣严法师:居士不能由于信佛而破坏了家庭的... · 仁焕法师:病中佛菩萨指点我念往生咒消业障... · 不信佛、不吃素,临终助念有用吗? · 圣严法师: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作用 · 菩萨地持经 · 宣化上人:供花功德福无边 · 印光大师:怎样欲得佛法真实利益? · 楼宇烈: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· 正法明如来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