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文言文,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46集)

  诸位长辈,诸位学长,还有我们进修班的学长,大家下午好!我们背古文,这是滴水穿石之功,只要每次都下功夫,功夫到,滞塞就通了。有时候勉强一点,慢慢就积累起来了。

  我们接著看「曹刿论战」第二段。第一段是齐鲁要开战,鲁国的曹刿想见他的君王。当然很重要的,为什么要见?「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」,他的国家要面临战乱,他当然要挺身而出,来挽救这个危难。接著第二段讲到,他见到庄公,开头就问:

  【问何以战。】

  他问庄公,您凭什么可以打这场仗?你有什么把握可以打这场仗?这个问句,其实对於我们自己在面对人生很多的抉择、很多的因缘,我们刚刚才讲信当中「事非宜,勿轻诺,苟轻诺,进退错」。我们弘扬文化也好,我们在不同的行业服务大众也好,面对这些因缘,我们也要懂得评估,要量力而为。在评估的过程当中有八个字很重要,「度德量力,审势择人」。我们从这个战争来讲度德,一个领导者有没有德,他影响到整个人心的团结状况。然后还要衡量自己有没有这些将领兵卒,还有战争可能还要客观分析这些谋略,还有这些天时地利,其实都包含在他的评估当中。审势,天时地利的形势,这个都要分析。再来择人,谁当主帅?人存政举,这个人挑对了,他可以带领整个军队很有向心力;这个人错了,可能就全军都败丧。而这个『战』是庄公自己要上,庄公要亲自挂帅去征战,所以曹刿问了庄公这个问题,庄公也开始思考。

  【公曰。衣食所安。弗敢专也。必以分人。】

  『衣食』就是比较高级的这些衣服、食物。穿了、用了会让人非常感到舒适的、美好的这些衣食,不敢,这个『专』就是专享、专用,他不敢独享。『必以分人』,他必定会分给需要的人,或者是受冻挨饿的人。曹刿:

  【对曰。小惠未遍。】

  这是小小的恩惠,而且它并没有普遍的利益到老百姓。

  【民弗从也。】

  这样子人民,『弗从』就是不会跟从你去打这个仗。接著庄公又讲到:

  【公曰。牺牲。玉帛。弗敢加也。必以信。】

  『牺牲』就是祭祀的三牲,牛、羊还有豕,豕就是指猪。其实「牺牲」跟『玉帛』,这个玉石,「帛」是指丝织品,这些都是祭品,就是祭祀神灵的祭品,这些东西『弗敢加也』,我不敢乱加。因为祭祀都是有规定这些物品的数目,你用多了是不是谄媚?用少了是没有诚意,所以讲到都是很遵照礼数。『必以信』,而且是用诚信,真诚的心来敬神。

  【对曰。小信未孚。】

  这个小的诚信,就是只有祭祀,还得不到神的信任。这个『孚』是取信、信服。

  【神弗福也。】

  这个『弗』就是不会,神不会降福。这个讲得很有道理,代表神不是这样礼敬一下,他就降福给你了。光明正大、正直才作神,是真正力行道德、爱民如子,才会降福。所以林则徐先生讲的「十无益」,一开始就说,「父母不孝,奉神无益」。一个教书的人,当老师的人,不教好学生,奉神无益。一个政府官员,你不好好爱护人民,把这个国家治理好,每天拜神也无益。我们每个人没有尽到自己伦常的本分,修行拜佛都无益。因为没本,根本没了,他就没有生命力,那只是做样子给人看而已,那是形式的东西,最后就变自欺欺人。所以传统文化重实质,尤其神灵更不可欺,你要依照神灵的这些教诲,遵循天理去做,自然感得福报。所以道家的经典、儒家的经典都讲到,《左传》里面讲到「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」。庄公讲的这一点,曹刿觉得这个还不是多大的关键因素,也不会降多少福的。接著庄公又讲:

  【小大之狱。虽不能察。必以情。】

  大小的这些诉讼案件,犯罪案件,虽不能一一明察,这个『必以情』,「情」就是了解到实情,就是不要让人有冤枉的。所以完整来讲,就是一定尽我的忠诚,来求得这些案件的实情,不要让人有受冤枉。

  【对曰。忠之属也。】

  曹刿听了很高兴,随著就赞叹,这件事确确实实是忠於人民的表现,是真正忠於职守,爱民。所以:

  【可以一战。】

  民心的团结,其实是能不能战一个很重要的关键。假如民心都不团结,可能内乱都会开始,更何况出去打仗。而且一去打仗,国家这些法律、这些管理就可能会比较顾不上,这个时候考验老百姓守不守法。更重要的,老百姓向心力怎么样,赢不赢得民心?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。而为什么曹刿能从这一点当中分析出可以一战?我们感受一下,人心跟监狱有什么关系。诸位学长,你们家里有没有打官司的经验?这么讲怪怪的。就是你可能被人家诬告了,有没有这个经验?而那一段时间,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,全个家族的人轻不轻松?很不轻松。这个只是要洗刷自己的罪而已,假如是被诬告成死刑,你看这个家族会怎么样?像热锅的蚂蚁,能奔走赶紧去奔走,绝对不能让自己的亲人就这么样被诬陷。而这些在监狱里面的人,他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怎么样,他可能很沮丧、很惶恐,会不会被误判,我能出这个监狱吗?现在大家的心情,要能是被关在里面人的心情,当然是被诬告的。这个时候假如真的帮他伸冤了,你看这个人,包含他的家族,会怎么感谢官员、感谢政府!然后案件愈来愈多都是洗刷了,传出去之后,老百姓他一听,政府都是真正关心,连那个受难当中的人,都这么用心去帮他们解困,人心就会愈来愈有向心力。

  被诬告的人,那是很痛苦的。我们来看一篇文章,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个感受。六十八页,「子羔为卫政」。子羔叫高柴,小孔子三十岁,为人憨直忠厚,很老实也很厚道,他在卫国从政。「刖人之足」,这个刖本来就是一个刑罚,把人的脚切掉,断人家的足。所以刖人之足,是他刚好当官执行把一个人的脚砍掉了。「卫之君臣乱」,刚好卫国的君臣发生内乱。「子羔走郭门」,子羔赶紧走,这个郭门就是外城的城门。以前的县城有内城跟外城,这是外城的城门,就快要逃出去了。「郭门闭」,郭门关起来。「刖者守门」,就是那个曾经被高柴砍掉脚的人是守门的人。高柴一开始看到他,吓了一跳。结果这个人反而马上跟他讲,「曰:於彼有缺」,那里有个墙缺个口,比较矮,你可以从那里爬出去。墙有缺口就比较低,可以攀爬。「子羔曰:君子不逾」,我学君子之道,君子不爬墙。诸位学长,够憨直!连在逃命的时候,憨到什么程度?不敢违背老师的教诲,命都可以不要,这个教诲他不敢忘。所以这个不简单,难怪是七十二贤之一。当然这是达到什么?屹立不摇。但学问还有上一个境界,叫通权达变。所以以后大家遇到这个情况,跳也没有关系。不过我们要佩服他,我们平常没有人看到的时候,孔子的教诲就不知道去哪里了,他是连危难关头都不敢忘,这是我们跟贤人的差距。

  「曰:於彼有窦」,看他不爬,又告诉他,那里有个洞穴。那个洞刚好是在墙底下,破了个洞。「子羔曰:君子不遂」,君子不可以钻洞,遂是地道,有失威仪。两个建议都没有接受,结果追杀的人来了。这个人就说,「於此有室」,这里有个房间,你先躲起来。「子羔入,追者罢」,这个罢就是罢手而归,找不到,算了。「子羔将去」,子羔正准备离去,对著这个人,「谓刖者曰:吾不能亏主之法令」,我不能亏失、违背国君、国家的法令。「而亲刖子之足」,我亲自执行这个刑法,把你的脚切掉了。「吾在难中」,我在危难中。「此乃子之报怨时也」,这刚好是你报这个冤仇最好的时候。「何故逃我」,何故协助我逃走?

  「刖者曰:断足固我罪也」,这是我自己犯罪,罪有应得。「无可奈何」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。「君之治臣也」,这个君是指子羔,您在审判我的案件的时候,「倾侧法令」,这个倾侧就是再三找方法、查法令,再三考虑用哪一个刑。「先后臣以法」,前前后后多次研究我这个案件。「欲臣之免於法也」,希望我能够减轻或者免於刑法。我们从这里看这子羔为官,对於这些犯罪的人,他是尽心竭力的仁慈。尤其为官者,古代都有一个称呼叫父母官,就像自己的孩子犯罪要执行一样的那种著急想办法。所以曾子在《论语》当中讲到,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」。老百姓犯错了,为官者、领导者没有好好教育老百姓,不能一味的指责犯罪者、指责这些百姓,纵使他们犯罪了,想方法能够帮他们减轻;更重要的,这些刑事案件愈多,愈要重视教育。养成这些恶习,要改很难,所以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要防微杜渐,禁於未发才好。

  这一位人士,他叙述到子羔在审他的案件的过程,他说「臣知之」,我很了解这个情况。「狱决罪定」,这个罪最后确定了、决定了。「临当论刑」,就是要行刑。正当要行刑的时候,他看见了子羔大人的表情。「君愀然不乐」,你的表情非常的难受,非常的不安、难过。「见於颜色」,都表现在你的脸上。「臣又知之」,我又知道。「君岂私臣哉」,您难道是偏爱我一个人吗?「天生仁人之心」,您是天生就有爱心,不是因为我行刑你才这样,应该很多的人在受刑的时候,您都是很难过的。「其固然也」,本来应该您就是如此。「此臣之所以脱君也」,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帮大人您脱罪,赶紧逃走。

  「孔子闻之,曰:善为吏者树德」,这个吏就是当官的。当官很重要的树立德行,一来爱护人民,二来为人民所效法,叫「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」,能够「言思可道,行思可乐,德义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观,进退可度」,他就是随时随地都在给老百姓做好榜样,这就树德。「不善为吏者树怨」,树立老百姓对他、对政府的埋怨,甚至是怨仇。「公行之也」,就是代表公正的为人处世,行正。「其子羔之谓欤」,这句话大概讲的就像子羔这样子的人。而我们看最后讲的,善为吏者树德,子羔也行刑了,可是他却是树德。所以这里我们就看到全文当中,子羔有没有违背法律、违背原则?没有。所以我们在目前的社会,常常会很难处理,情理法不知道怎么兼顾,顺了人情,好像规矩破掉了;不顺人情,坚持规矩,好像又伤了很多人的心。在这里就给我们启示了,规矩绝不能轻易动,动了规矩,流弊、副作用很大。

  比方,人家拜托你,「拜托,就给我一个,就这一个,一个就好了」,他走后门。请问大家,真的就一个吗?曾经走一次后门的,以后不来找你了吗?绝对不可能,他已经尝到一次甜头,他以后一有机会还会再来告诉你,最后一个了。再来,请问这件事会不会传出去?好,传出去了,你这个单位假如又是公家的、公众的,你怎么立足?甚至於其他的人也来走后门,那你很仁慈,可是「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」,而且会给自己跟单位制造很多麻烦。但我们再想想,这是仁慈心做的,请问大家,对那个走后门的人跟他的家庭好吗?大家方方面面要思考,好不好?不好。为什么?第一个,他占了所有正常管道人的便宜。这个损不损阴德?当然损阴德,怎么会不损?那是用福报做坏事,怎么会不损阴德!再来,被走后门送进来的人,他以后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对?他以后什么事怎么干?找关系。这个人一辈子能力很难起来。他自己争取来的,他会很珍惜;不是他自己争取来的,他很容易就糟蹋这个因缘机会,然后以后都是用不对的方法,就不好了。

  所以事实上,坚持原则才公平,才对每一个人好。可是人情又不能太抵触,怎么做?原则坚持了,其他的部分做到仁至义尽。子羔做到了,他守了原则,但整个过程他尽力了,他仁至义尽,就会让对方知道,你已经尽力了,不能再为难你。要仁至义尽,不能你很公正,然后就骂他一顿,你走什么后门。那不好,你就显得太清高了。而当你整个过程尽心尽力帮他,他感动,对他以后再面对这样的事情,他会记忆很深刻。我假如不循著正常的方式,还让这么有爱心的人,从头至尾帮我,忙得好几天睡不好。所以这个例子,其实对我们在现在的社会工作当中,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。从这个故事,我们再回到「曹刿论战」。这些在监狱当中的人,当他们接受到这些政治人物、官员的爱护,他会很深刻。因为他在那种处境之下,他真的会很容易感动,而且终身不忘。你看腿被切掉了,还是感谢,还帮忙他逃走。曹刿听完,说可以一战。最后:

  【战。则请从。】

  要作战的时候,请国君允许我跟著去。这个『从』就是跟随。

  我们接著看下一段。上一段是提醒我们,这个领导者确实要培德,要施恩於民,他才有这种人民的团结、凝聚。下一段讲到:

  【公与之乘。】

  庄公让曹刿跟他坐同一辆车,同一部兵车。

  【战於长勺。公将鼓之。】

  庄公在开战的时候,这个『鼓』就是击鼓,『之』是指军鼓。庄公本来想要击鼓,是以击鼓为进兵的信号。

  【刿曰。未可。】

  曹刿讲,还不行。

  【齐人三鼓。】

  齐国的军队已经鼓了三次进兵的信号。

  【刿曰。可矣。】

  现在可以进兵了,庄公赶紧鸣鼓进兵。

  【齐师败绩。】

  齐国军队被打个大败。

  【公将驰之。】

  庄公将要,这个『驰』就是驱车追赶,追击败军,追击齐国的军队。

  【刿曰。未可。】

  还不行。

  【下视其辙。】

  他首先下车,看一下,这个念辙(音撤),也有念辙(音哲),就是车子走过留下来的痕迹,他下马来看车轮辗过的痕迹。看了以后,又:

  【登轼而望之。】

  他在车前的横木眺望,眺望著齐国军队的状况。做了这两个动作,『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』,之后:

  【曰。可矣。】

  好,可以追了。

  【遂逐齐师。】

  他们追击之后,就把齐国军队完全逐出国家。这是两段战争的实况。

  【既克。】

  这个『克』就战胜后。

  【公问其故。】

  庄公在过程当中是听了曹刿的话,但不是很清楚曹刿为什么这么做,就请教他。这个『故』就是原因、理由,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。

  【对曰。夫战。】

  这个『夫』是发语词,就是作战:

  【勇气也。】

  作战能不能胜,勇气是一个重要的基础,有一股不怕死的勇气就容易战胜。在历史当中以寡击众的军队,有一个特质就是不怕死。接著讲到:

  【一鼓作气。】

  第一次的敲鼓,一般军队听了士气最高。

  【再而衰。】

  这个『再』就是第二次击鼓,士气就稍微会衰退,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。

  【三而竭。】

  敲了三次,都还没真打,「杀」,好像喊得有点没气了,『三而竭』了,他抓住这个契机点。所以我们看这一场胜,也是因为曹刿有智,有智谋,他判断得很快、很冷静,不冷静,很难达到这样。

  【彼竭我盈。】

  『彼』就是指齐军。他的士气已经衰耗了,而我刚好第一次鸣鼓是最一鼓作气的状况,正是最饱满的士气。

  【故克之。】

  所以能够战胜他们。

  【夫大国。】

  但是大国。

  【难测也。】

  因为齐是大国,比鲁国大很多。这个『难测』就是他的虚实还难以琢磨,掌握得准。

  【惧有伏焉。】

  这个『惧』就是害怕他有埋伏。所以他:

  【吾视其辙乱。】

  下来看他这些军车走的痕迹非常混乱,确实是惊慌失措。假如他是本来就故意打败仗,那退的时候,还是很有规矩。

  【望其旗靡。】

  又站到那个横木当中,看他们军队乱得一塌糊涂,那个旗子都飞来飞去。这个『靡』就是披靡,披靡就是倒,倒坏了。所以从车痕判断,从他们军队旗帜的状况,可以确定是打败仗,不是有计谋、有埋伏。

  【故逐之。】

  所以那个时候就追逐、追击他们,就打胜仗了。《左传》的文章写得很精彩,都是层层推进、环环相扣,读起来很有味道。而且它很多重点,还会前后呼应。难怪连司马迁,他有这么好的文学功夫,都是学《左传》的。所以只要是《左传》的,我们都背。我讲那么多,就是为了告诉大家。「郑伯克段于鄢」,你看那个剧情很紧凑,短短这么少的文字,好像就把整个战争的情景,都给你搬出来一样,很有意思。而这一篇文章,其实对我们的人生都有很多启示。首先第一段,我们刚刚讲到的,「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」。所以安逸了,在顺境了,他就懈怠,没有危机意识。我们刚刚才一起读了,「谏太宗十思疏」,大家有没有想到哪一句?你们背完了没有用。「不念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」。其实肉食者已经在暗示,这些都是高官,生活都很富裕,慢慢的就没有危机意识,就很难为国家深谋远虑。所以顺境容易淘汰人,逆境才能磨炼人,「生於忧患,死於安乐」。

  我们从整个世界社会来看,请问大家,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五千年来,有人类历史以来,生活物质最丰沛的时候?是。可是我们的下一代?最惨的一代。这不是我们华人这么讲,全世界现在最头痛的问题,下一代青少年的教育问题。孩子都在安逸当中享乐,我们有教他们如何勤奋、勤俭、刻苦这些态度、德行吗?诸位学长,假如太阳风暴来了,电都不怎么能用,我们的下一代还活得了吗?你们没有反应,居安思危!科学家说这个太阳风暴厉害的时候,很多电器用品可能都不能用。到时候家里不要哭声震天,饿死了,没人会动。所以《新五代史》有讲到,「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」。其实奢侈本身就是不懂礼,人一放纵就是不懂礼。为什么?不爱惜资源,对物品不尊重,糟蹋粮食、糟蹋物品。再来,他也不尊重自己,自己都变成欲望的奴隶,怎么会有尊重自己!所以奢侈也是违礼的表现。

  而我们冷静来看,金融风暴的根源在哪里?一来是这些人,掌控金融机构的人,他无德;另外是社会大众奢侈,没有量入为出,花钱花得凶。所以金融风暴的根源还在老百姓奢侈。这些情况会愈来愈严重,还是改善?假如继续严重,我们的孩子以后还能这么花钱吗?是不是该调整调整、刻苦刻苦、勤奋一点,居安思危!所以我们这个大时代,其实是最需要深谋远虑的时代。因为我们遇到是空前严重的问题,打从有人类以来,从没发生过的,全被我们碰上了。结果我们的危机意识,却是所有人类以来最迟钝的。有没有道理?你们好像不大承认。我得要再引一些句子,你们才会承认。

  你看孔子讲,有一次国君给孔子讲,孔子,房子往东边盖、延伸,听说会不吉祥。孔子说,社会有五种不吉祥,不过房子往东边盖,不算。你看这些大圣大贤,抓住每个机会劝国君。不过没有这么高的智慧,用不了这些机会。孔子讲,「损人自益,身之不祥」。一个人自私自利,都想自己好,不顾别人,身之不详,他这个人身不吉祥。「弃老取幼」,家里不管老人,只管小孩,「家之不详」。「释贤任不肖」,贤德的人不用,都用一些拍马屁的政客,「国之不详」。「老者不教,幼者不学」,上一辈的人不教伦理道德,下一辈的也不学,「俗之不祥」,整个社会的风俗都不吉祥。最后,「圣人伏匿」,圣人的智慧、经典没人要看,觉得落伍,「愚者擅权」,那些愚昧的人写出来的书,都是排行榜第一名、第二名,专谈杀盗淫妄,不只是书,电视节目、媒体,「天下之不详」。

  这个现象在我们现在是普遍的,五千年来没有这么严重过。所以我们面对最大的危难,却是最没有敏感度,只想著明天吃饱就好,我这个月薪水发下来就好,谁在想怎么让下一代还能生存下去、还能真正学到伦理道德,这些做人的根本?讲到这里,我就对我们马来西亚校长职工会就肃然起敬,让全国的华小接受《弟子规》圣贤的教诲,这不简单!你现在去看哪一个国家不是拼经济、拼经济,经济第一名。重利就怎么样?轻义。而且只看眼前利,看得就很短。怎么个短法?地球母亲都快毁了,都快不能住了,还继续在破坏。所以现在从事环保工作,从事扭转整个大自然的污染,包含推展有机农业,这个都是真正整个我们地球的孝子,是人类的救星,不然以后连田地都没有办法耕作。人就短视到把地都弄坏了,没东西种了,到时候再说。你说愚痴不愚痴?这个就是重利轻义的严重,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。以前的人为什么不轻易离婚?因为他想到他的孩子。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轻易就离婚?他不考虑那么多,他的好恶情绪特别强烈。其实都是功利的思想观念侵蚀了我们的心,现在一想到的是自私自利,而不是想到道义,这是最大的危机。

  所以怎么扭转温室效应、扭转整个大自然的破坏?转变人心是最根本的,能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普遍传递开来。上天都是很垂爱的,有好生之德,哪一个地方在弘扬中华文化,那个地方灾祸特别少。我们那个时候在庐江,当地政府支持、老百姓很认同,二00八年五月十二号汶川大地震,安徽右边的上海、江苏、浙江都震得很厉害,安徽没有震感。我们那天都在,地震学家测不出地震。大家注意看,从四川这样震震震,蹬,安徽跳过去,你相不相信?你去问科学家为什么?很多无形的东西他看不到,可是这个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。很多大的灾难来的时候,同一条街道上的,有的人有事,有的人没事。

  在《二十五史》里面很多这个公案。二十四孝其中一个「李忠避震」,一万多户都震倒了,那个地震震到他们家分成两条,经过他们家以后又合起来,就只有他们家没有震倒。大家有没有信心,灾难来了时候,就你们家没有倒,有没有?孔子在这里,你们没有依教奉行。孔子说,「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」。老天要让道统从我身上传下去,任何人都伤不了我。大家要有这个信心。「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,天不能绝」。我们翻到二十三页,「君子安而不忘危」,这个态度非常重要。人没有那种忧患意识,就像温水煮青蛙,青蛙很温暖、很舒服,最后就煮死了。真的,人过安逸的生活,他的欲望就不知不觉在膨胀。下一代都没有勤俭的态度,他都是享受物质,他就懒惰,他就不感恩。不满足他,他就不高兴,都顺境。

  我们上一代爸爸妈妈,刻苦耐劳,又勤俭,又特别感恩,又特别有责任心,都是从刻苦当中形成的德行。所以假如你们家很有钱,不要让孩子知道你有钱,这才是有智慧。孩子三岁、五岁坐在车上就在那里,以后我妈的钱是我的。你完蛋了,养个败家子,三、五岁就在打你财产的脑筋,你还在那里小孩子好可爱,这个就是没有防微杜渐的洞察力。真的,有钱,最保险的是什么?放在哪里?放在阴德里面,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」。你钱都摆在那里,要不人家看著起邪念,要不就是败家子在那里打算。我们看到,第一句就讲到,《论语》:

  【子曰。人无远虑。必有近忧。】

  人没有深远的思虑,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。我们看现在的人,往往家庭夫妻、孩子、亲人之间出现一些状况,都会让他措手不及,甚至於很难接受,怎么我儿子会这样?怎么事情会这样?其实这些事,可能都三年、五年前,都有徵状了,看不到,都没有去分析、没有去思考,都忽略掉了,等孩子这些事情严重到很难处理了,才有警觉性。为什么人现在警觉性这么差?名利心太重,自己的观照能力、觉察力就低。所以欲令智迷,利令智昏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在《韩诗外传》里面有一个故事,有一个小偷,到一个大户人家偷金子。他真厉害,没去过的地方,不知道他的鼻子还是什么有灵感,真的还把人家的金子找到了。可是光天化日之下找到金子,当场就被人家给活捉了,把他押到县衙。这个县太爷很纳闷,你大白天到大户人家偷东西,这么多人,你没看到人家在旁边吗?他说,有吗?我只看到金子。这个故事,很值得人深思。现在人重名重利,他什么都没看到,只看到什么?money、money、money、money而已;或者是他就要升官,他只看到升官。他孩子需要什么、家庭需要什么、父母需要什么,他可能慢慢的被这些欲望最后麻木不仁,没有那个感同身受的心,都是被欲望给障住了。所以这句话提醒我们,在做事上目标要远大、要有远虑,办事的方法要周详,而且还要预防流弊,这么做了,后面会不会有副作用、不良影响,人要清醒到这种程度,要很冷静。

  其实只要无欲,人就能无私,人就能冷静。只要有欲了,就很难无私,很难客观。所以要成就事情,都还得从格物开始。而做人,我们学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目标。既然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那要想得远。我要怎么经营我的家族,我自己的团体、自己的企业,怎么样给这个社会带个好头,这远虑。现在商场上没有商道,社会危难,从我开始。现在社会缺乏伦理道德,我的社区来落实伦理道德,给天下做榜样。把我们学的修齐治平真正落实在我们这一生,大家说好不好?好。你们的诚心有感,祖宗有应。我们一月份,一月初会安排,邀请到台湾耕心莲苑,做了十三年,两个创苑的老师,亲自给大家现身说法。听了不能白听,听完就得干,随分随力,在自己的社区开始做,不分彼此,由我无私来奉献,我带头。而且整个社区,大家是生命共同体,所有人的下一代都在这个环境成长。这个环境都是充满人情味、充满道德、充满热心,有哪个住户说反对、反对,不会的。但还得有人带头,把这个风气带起来。

  所以这个远虑,就是很深远的为国家社会、为民族著想,而不是只是我做个好人就好了。现在学传统文化,孔子讲,「汝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」,心量要够大。虽是在单位里面,但是都希望把自己的家庭跟单位做好,能够带动社会良善的风气。商道从我开始,师道从我开始,医道从我开始,君道从我开始,君是领导者。夫妻道从我开始,媳妇道从我开始,丈夫道从我开始。孝道,为人父之道,为人母之道,从我开始复兴起来,这样就对了。我们假如还不能这样远虑,下一代能不能继续文化绵延,继续生存在这个地球上,都值得商榷。所以我们互相恭喜,出现在这个大时代,是不?告诉大家,是你自己要下来的,没人逼你,不怨天、不尤人。孔子就是这样,「下学而上达」。下学,学伦常道理,从所有的人事物当中,明白这一生的责任在哪里。上达,达天命。知道这一辈子来不能混,这一辈子来该干什么重要的事。

  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」。大家恢复掉下来的记忆了没有?恢复没有?「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」。每个人曾经发的愿,一定要圆满,不然就不守信用。我们刚好在谈「信」这个重点。其实人生很有意思的,我总想著要做生意赚钱,怎么干干干到最后还得回来干老师。就是什么?该你干的,你跑都跑不掉,老实一点,老老实实、欢欢喜喜去做。真的都没想过要当老师,最后还是走上教育这个行列。不过该干的,干了以后,心里特别踏实。也要往孟子讲的「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,那种快乐。我们看下一个是《易经.系辞下传》里面讲的:

  【子曰。危者。】

  什么是危险的状况。

  【安其位者也。】

  就是安居其位,作威作福。其实这个就是,『安其位』就是在一个位置当中享福。其实,每一个位置是要服务人的,是要带领人的,位置愈高责任愈重,怎么是在那里安逸、享福?所以范仲淹先生说的「先天下之忧而忧」,有位置可以服务人,要考虑得深远,老百姓还没担忧,就先担忧了,这样就能提早教化老百姓,他就不会有那些忧患跟痛苦。所以假如地方的政府知道,夫妻相处很重要,每一对夫妻结婚以前先上课,那就是他在尽他的职责。教化人民,是所有有权力的人,不管你是公家还是私人,应该尽的责任。

  【亡者。保其存者也。】

  会危亡的是什么情况?『保其存』就是自以为能长久保存,反而他容易出现危亡的时候,他就没有危机意识,沾沾自喜,其实不进则退。

  【乱者。有其治者也。】

  最后为什么会混乱、会危乱?就是自以为已经太平了。我们看很多要亡国的前夕都是粉饰太平,那个亡国之君还在那里载歌载舞,旁边的人都在那尽讲好话,都不给他讲实话,他自己也没有用心去了解状况,这是以为太平了。或者是真正不错,他自满了,他觉得你看,我所治理的成绩,比以前的人都好,比古人都好,他的乱快来了。人一自满,德行能力就上不去,谏言听不进去,乱就要来了。所以人要时时觉得不足,要战战兢兢,他才会不断提升德行跟能力。为什么说少年得志大不幸?他年纪轻轻就觉得自己不可一世,『乱著,有其治者也』、「亡者,保其存者也」,他一直守在他以前那个成绩里面,跳不出来。

  【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。】

  虽然在安定的社会,他不忘记会有危难、危险产生,居安思危。很多政治人物,他参与了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,都一直歌功颂德这些发展。结果三十年之后,这个大官对著电视痛哭,他说他对不起国家,因为他掌权力的时候,不断的追求经济,却忽略了教育。现在他看到报纸上面杀父害母这么多,他觉得他有愧!当时候这些全部归他管。所以必须要能在富裕的时候,看到危险在哪里,不能忘了人心是本,教育是本。

  【存而不忘亡。】

  生存得不错,不忘会灭亡的危险。

  【治而不忘乱。】

  虽然太平,却不敢忘了随时有可能会动乱。

  【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。】

  自身平安,还能把国家带领治理得好,都来自於他谨慎的态度,居安思危的态度。所以:

  【《易》曰。】

  这是《易经》的否卦,否极泰来的否卦。这个卦里面的第五个九五爻辞讲到,这个爻辞,每一卦有六个爻辞。

  【其亡其亡。系於苞桑。】

  这个『其亡』就是或许会有危亡,或许会危险。常常这么警惕的人,『系於苞桑』。因为他有危机意识,反而不危险,反而很安全。「系於苞桑」,比喻就像绑在丛深的桑树一样,很稳,不会倒。反而是每次都说没事、没事,其必有事。是不是这样?你看很多人,没关系、没关系,没问题、没问题,最后都一大堆问题。因为他把事看得太轻松、太容易,没有那种慎重,戒慎恐惧的心,做不好事情。反而话都给你讲得很容易、讲得很夸大的,这样的人不能相信。反而都是,我试看看,我尽力,这样的人反而比较慎重其事。马上你一讲,连试都还没试,没问题,没问题,包在我身上,这个你要谨慎再观察一阵子。所以这里也提到,《易经》兴盛在哪里?

  【其於中古乎。】

  『中古』就是商朝末年跟周朝初年这段时间。而作《易经》的人,周文王作六十四卦。

  【其有忧患乎。】

  周文王是在监狱里面作《周易》的,所以它含有很高度的居安思危的警觉性。为什么《易经》可以趋吉避凶,它不是没有原因的,他们都洞察得很深远。比方坤卦,「履霜坚冰至」,你看讲得多好!一个人踏著薄薄的霜。不过这个在马来西亚讲,比较不契机,你们想像一下。秋天霜来了,踏上去就知道,什么不远了?冬天的坚冰,你在上面马车可以走,那个时间快到了。他可以洞察机先、见微知著,有这个谨慎,有这个能力、智慧。

  我们最后来看一篇文章,当官的人要这么谨慎。二十六页,《说苑》。

  【孙叔敖为楚令尹。】

  『令尹』就是丞相,就是君王底下最高的行政长官。孙叔敖大家都认识吧?就是看到双头蛇,怕后面的人也看到会有不幸,他就把双头蛇打死了。特别有爱心,为人著想。他当到楚国的「令尹」。

  【一国吏民皆来贺。】

  国家的官员、老百姓都来祝贺。

  【有一老父衣粗衣。冠白冠。】

  『粗衣』就是很粗糙的衣服,就是丧礼的时候穿的,还带著『白冠』,那是去吊丧的。

  【后来吊。】

  他还比较后面来。孙叔敖,大家想一想,看到所有的人来祝贺,突然有一个人穿丧服来吊丧。假如是你今天升官,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样?拿扫把来。但是你看贤人不一样:

  【孙叔敖正衣冠。】

  看到老人来了,不管他是什么用意,最起码要尊重。

  【正衣冠而出见之。谓老父曰。楚王不知臣不肖。】

  楚王不知道我不贤,还让我做令尹,实在很惭愧。

  【使臣受吏民之垢。】

  这个『垢』就是诟病、指责。我会做不好,还会让人民指责我,楚王看错人了,用了我。

  【人尽来贺。】

  所有的人来祝贺。

  【子独后来吊。岂有说乎。】

  您是不是有什么要指教、要给我提醒的?

  【父曰。有说。】

  有些建议。

  【身已贵而骄人者。民去之。】

  自己已经富贵了,很有钱、很有地位,而骄傲人,那老百姓也会舍弃他。其实这个不是当官的,所有领导者、有地位的人,都要省思。有了地位,造福於人,造福於学生,造福於你的员工,而不是在那里作威作福,傲慢不堪。『身已贵而骄人者,民去之』,你会失人心。

  【位已高而擅权者。】

  有高位置的,还擅用职权。

  【君恶之。】

  你的君王、你的人主会厌弃你,会罢黜你,这样也对不起自己领导的信任,这是太糟蹋人的信任。

  【禄已厚而不知足者。患处之。】

  自己的薪水、俸禄已经很厚了,还不知足,他就要遭受灾祸了,最后贪赃枉法就完蛋了。而且在高位,那个钱,「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」,怎么可以贪?怎么可以糟蹋?「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」,这个积下来的恶,老天爷都记住了。弄权一时,凄凉万古。所以:

  【孙叔敖再拜曰。敬受命。】

  人家穿著丧服来,讲的话还是这么直截了当警告他,他马上欢喜,恭恭敬敬接受他的教训。而且还说,请您继续再讲:

  【愿闻余教。】

  闻过欣,直谅士,渐相亲。

  【父曰。位已高而意益下。】

  位置愈高,愈要谦虚。

  【官益大而心益小。】

  官位愈大,做决策影响的面愈广,一定要小心谨慎,不可马虎。

  【禄已厚而慎不敢取。】

  俸禄已经很多了,谨慎不敢再多贪国家的一分钱。

  【君谨守此三者。足以治楚矣。】

  守住这三个原则,就能治理好楚国。为什么?因为他以身作则,身修家齐国治。最后真的,在孙叔敖的治理之下,楚国大治。而且谁有功劳?这个老人功劳很大,这是他国家民族的救星。所以从「曹刿论战」,我们也体会到,所有掌权者要有孙叔敖这样的心境,才能真正尽好自己的本分,才能让自己国家社会免於危难。好,今天「曹刿论战」就跟大家先论到这里。我们下个礼拜,接著就「信」还有「礼」这个部分跟大家再做交流。好,谢谢大家。


 







• 清净平等觉 • 下一生要想再相聚 • 搞股票 / 他染我不染 • 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 • 回向众生、回向法界 • 他把太太嫁给他的朋友 • 他不要了,舍弃了 • 人命在呼吸之间 / 一口气不来,就是第二世 • 学佛,不要相信神通 • 真正学佛的人,恶报来了他不怕 • 有很多菩萨来示现 • 恭喜恭喜 • 穷劫受殃 • 能度父母出离三界,这叫大孝 • 医生说他只能活三个月 • 你的机缘成熟了,他一点你就通了 • 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 • 什么人是法器 • 上报四重恩 / 我们要懂得报恩 • 身心清净,那是无上的补品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道证法师:全法界震动的一句话 · 道证法师:以粉身碎骨报恩的心一直念到往生 · 道证法师:念一句阿弥陀佛,就包含了无量无... · 道证法师:为什么念佛会没有效呢 · 道证法师:点亮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之火 · 道证法师:佛为什么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? · 道证法师:屠夫临终最珍贵、稀有的微笑 · 道证法师:自愿要成为《净土圣贤录》中的一... · 道证法师:科学家解释极乐世界的存在 · 道证法师:念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“总诵” · 道证法师: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· 道证法师:真正的思念—念兹在兹,时刻不离 · 道证法师:散乱变专注 · 道证法师:一花一草都是诸佛的提醒 · 道证法师讲述之超越血癌的博士 · 道证法师:在反对之下学佛,更有福报 · 道证法师:至心信乐 · 道证法师:时时微笑念佛,每一念都改造命运



· 不即不离 · 妙莲老和尚:佛号虽妙,不念就不能得到利益... · 那伽阏剌树那 · 等量境 · 二十八宿 · 努力 · 定弘法师:佛號,有些念阿弥陀佛,有的念沃... · 印光大师:文钞 赞净土超胜2 · 目犍连尊者度莲花色女 · 住无为戒 · 阿荼槃多 · 妙香林寺 · 八关斋经 · 一切有碍 · 蔡礼旭:衣着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· 金幢 · 尼戒 · 印光大师:放生勿立定期,定地,定物,随缘...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