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文言文,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52集)

  尊敬诸位长辈、诸位学长,大家下午好!我们古文的课程是进入「礼」这个部分的文章,我们首先先翻到一百五十页,礼篇的「绪余」。上次我们有提到,「礼」是古圣先王以承天之道,以治人之情。这个「承天之道」,我们看到日月星辰四时运转,都是很有规律的、很有次序的,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学问,所以我们也仿天地的规矩、次序。这个天地的规矩,在我们人上面就是伦常,五伦的规矩。而且我们在整个生活当中也应该很有次序,就像古代农业社会讲的,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,这是生活上的规矩。

 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,不知道应该顺应自然的秩序,反而是都熬夜,很晚才睡,然后隔天睡到中午才起来,整个作息没有次序,跟大自然颠倒了,所以现在人的身体都很不好。其实日夜颠倒,这个也是无礼,首先是对不起自己的身体,再来是对不起父母,糟蹋身体,不孝,这都违反了为人子的规矩。「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」。而我们不珍惜光阴、珍惜生命,其实也是在糟蹋自己,也是对自己的不恭敬。礼,它的内在就是恭敬,恭敬自己,恭敬父母,恭敬他人,这个都是礼的范围之内,礼的精神。我们看「绪余」当中提到:

  【夫礼。德之范也。】

  这个礼教,礼的范围,礼包含的这些教化,就是人德行的规范,就是如何与人相处,如何明白自己的本分,这个都属於『范』。如何知道应对进退,还有包含社会典章制度、道德规范都属於『礼』。我们看古代典籍三礼,《周礼》它就等於是一个国家的宪法,包含整个典章制度、道德、规范都在里面,而《仪礼》跟《礼记》,《仪礼》是比较谈到了整个礼的一些仪式。比方「礼篇.绪余」第二行有提到,「礼有五经」。这个五经就是指吉、凶、军、宾、嘉,所有礼仪包含这五个部分。这个吉礼,祭祀属於吉礼;凶是丧礼,属於凶礼的一个部分,在古代打胜仗也属於凶礼,因为只要动兵就会有伤亡,所以古代是不提倡打仗的;军队当中有军礼;这个宾是指天子诸侯招待客人,宾礼是属於这个范畴;这个嘉礼,包含婚礼,是属於嘉礼,加冠礼,也属於这个部分,还有乡饮酒礼都属於嘉礼的部分。而《礼记》是就这些仪礼所代表的精神,还有它教化产生的这些效用加以诠释,所以《仪礼》跟《礼记》可以搭配著来深入了解礼教。

  礼是德行的规范,规范对人其实是很重要的,无规矩不成方圆,循规蹈矩,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。我们就看「嘉礼」里面这三个礼教,几千年来都有冠礼、都有婚礼、都有乡饮酒礼,现在这个很少看到了。比方加冠礼,男子成年是加冠礼,而加冠礼它表的意义,就是告诉这个孩子他已经成年了,他要对家庭、他要对社会有责任感,都在这个礼仪的过程当中,产生这样摄受教化的力量。而我们现在年轻人这种责任心的教化就太少,好像自己的责任就是考试、就是拿学历,其他的事,就不关他的事情了。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,大学毕业了,都不去找工作,还在家里打电动玩具,打到半夜,有没有这样的情况?他没有责任心就是无礼,没有尽本分,玩乐都玩到半夜不懂得节制,这个也都是没规矩,放纵。所以缺乏礼教之后,我们看人都不懂得分寸、不懂得本分,都在这些社会现象当中呈现出来了。

  所以这个礼教,人好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存在,觉得它好像也不是很重要,甚至於在近代还被误解说礼教会吃人,那就是误解得太夸张了。礼教就好像一条河它有堤防,这个堤防稳固,洪水才不会泛滥,人情懂得节制。但是,假如这个堤防没有了,就像礼教没有了,洪水会怎么样?它会泛滥出来,它会失控。我们现在想一想,现在的父母要教育孩子,他都觉得很困难,因为孩子从小就不懂规矩。现在的老师要教学生容不容易?好像说现在大学里面上课,超过十五分钟,学生就坐不住,专注力就达不到了。甚至於现在更严重的,学生打老师的情况愈来愈多,因为都没礼了。现在主管要管下属也不容易。

  所以在《史记》里面,司马迁先生说道,「夫礼,禁未然之前,法施已然之后;法之所为用者易见。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」。所以这个礼教,它是防范于未然,他懂得从小用礼教,让他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,人都懂得规矩,五伦,和睦相处。整个伦常教化都属於礼教的部分。法律是在施於人的行为都已经偏颇了,必须用法律来制裁他。所以法律比较看得到,你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,这个比较容易看出来,已然之后。可是问题是当人他的习性已经养成,他控制不控制得住自己?请问大家,犯法的人知不知道他那个行为是错的?知道。有很多司法界的人都会觉得说,这些犯罪的人就是因为不懂法律,所以多给他们上法律常识。我相信百分之八、九十以上犯罪的人,都知道这么做不对,可是他为什么还做?他控制不住欲望了。所以礼教伟大就在这里,禁於未然。你说一个人处处替人著想,他怎么可能去伤害别人?处处恭敬人,他怎么可能去对人无礼?

  比方说现在的现象,忤逆父母,那都偏离做人的常轨太远太远了。我们看《弟子规》里面讲到,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从小他就是这个态度,他一言一行很恭敬。《弟子规》里面也提到,「称尊长,勿呼名」,都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当中,很自然的提起对父母、长辈的恭敬态度,这个恭敬是人本有的。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家教当中,跟姐姐相处,都是很恭敬自己的姐姐,都是叫大姐、二姐。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,同学有问道,你姐姐叫什么名字?结果把自己姐姐名字念出来,全身不自在,不舒服。因为都是尊称姐姐习惯了,一下子直接叫她的名字,都觉得对她不恭敬。姐姐如此,包含人家问说,你父亲叫什么名字,讲出来的时候都不大舒服。人能连称自己长辈的名都会觉得不舒服,那种恭敬的态度形成了,怎么可能还讲出忤逆父母、忤逆长辈的言语?礼教在无形当中形成人的规矩、人的恭敬、人的节度,做事他有分寸。我们不知不觉就受到礼教的成就了,不知道。所以有没有家教差多不多?差很多,有礼教,化干戈怒气於无形!假如没有这个修养,你看位置愈高,影响的面愈大。你说高位者常常这样无礼、吵架,下一代很难教,他们都说上面的人都这样,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?所以一个人辈分愈高,地位愈高,愈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才对。

  我们看到「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」,礼就是禁於未发,让人习气没有养成,就让他懂规矩。我们看礼教里面,这里提到的乡饮酒礼,这就是古代家族聚会。诸位朋友,您家族上一次什么时候聚会过?long time ago。您看这些教化太好了,我们想一想现在都没了,少了,小孩子在哪里学习处事待人接物?尤其很多大都市小家庭,独生子女,你要教他尊敬长辈,让他为大局为重,没有这种环境的教化了。甚至於小家庭,所有的长辈围著那个孩子转,他最大,那你怎么教他恭敬?比如我们三代同堂,马来西亚这个传统太好了,要保持下去。三代同堂吃饭的时候,「长者先,幼者后」,都是我们摆碗筷,盛饭给爷爷奶奶吃,我们做的当下也很欢喜,这是性德。爷爷奶奶都会微笑,摸摸我们的头,真乖。现在不懂得这个规矩,倒过来了,现在吃饭都是孩子先跳上去吃。而且他无礼,他喜欢吃的就吃一大半。以前礼教是就吃你前面那道菜,为什么?防止人贪心。你看现在的孩子,在那拿东西的时候,怕自己吃不到,赶紧多夹一点。那不是增长欲望、增长贪念吗?有的没规矩的在那翻,是吧?所以教化都是在这些生活的细节当中产生的。

  我还听说一个实际的例子,一个男子带著他女朋友,第一次到他家里面去见父母。结果,他母亲在那里炒菜,他们年轻男女就开始在那里吃,等妈妈的菜都煮好了,他们也吃饱了。然后就对他妈说:妈,好了,我们要出去了,Say good-bye。就是很不知道规矩、分寸。你说说实在的,你带那个女孩子回家里来了,还是让妈妈在那里煮饭,应该去帮忙才对。不只不帮忙,长辈都还没吃,他们就吃得这么高兴。而且我觉得最可悲的是谁,大家知道吗?那个儿子很可悲,是吧?他一点判断力都没有,这样的女子,他也不知道她不懂规矩。而且我觉得这样的年轻人,最可悲的地方是互相之间错在哪都不知道,那真的能够互相成就吗?互相提升自己的德行吗?

  而这个乡饮酒礼,就是整个家族聚会的时候,按照辈分坐、年龄坐,年纪长的、辈分高的坐前面,辈分低的依序排下来。所以吃饭的时候你就看伯伯、叔叔、堂哥都坐在前面,长幼有序,就在那个聚会当中体现出来。然后这些年轻人,赶紧去张罗、去服务。而且让人时时都记住,这些长辈在我成长过程当中都曾经爱护、照顾过我。所以礼,要报恩!《礼记》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,「礼者,报本反始,不忘其初」。饮水思源,知恩报恩,报本反始。比方,我们回到小的时候,怀念这些长辈对我们的照顾,这个都是反始报本,不忘当初的这些恩德。

  在《大戴礼记》里面,在这个报本当中,有给我们一段很重要的教诲,提到「礼有三本:天地者,性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无天地焉生?无先祖焉出?无君师焉治?」这个都是能把本找到。「三者偏亡,无安之人。故礼,上事天,下事地,宗事先祖,而宠君师,是礼之三本也。」我们从这一句当中看到人的根本、生命的根本,以至於是社会安定的根本,在这里整个点出来了。我们看一开始讲到,「天地者,性之本也」,这个性指生命,天地化育万物。「天地之大德曰生」,天地给了所有的万物生命。这个我们要感恩,要报本反始,不忘其初。「先祖者,类之本也」,这个类是指种族。我们读到这一句,先祖是三皇五帝,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这是类之本也。

  从这里我们注意看,几千年来,我们这个民族懂得敬天、敬地、敬祖先。但现在这个规矩乱了,人现在破坏大自然,滥砍滥伐,对自然予取予求,最后失去平衡。大家看这一、二年的灾难多不多?听说现在一些泛洪水的地方,那个范围都大得很惊人,那不都是人类对天地的不恭敬所感召来的结果吗?「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」,我们今天对天地不敬,回回来是灾难。几千年来为什么没有这些乱象?因为我们对天地恭敬,感得的就是风调雨顺。所以有没有礼,有没有感恩心是太关键了。「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」。而我们看「先祖者,类之本也」。所以要敬祖先,敬古圣先王的教诲。我们冷静看看现在的人类,有没有在学习他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?我们中华民族,这一百年,不只不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,还批评、还破坏自己祖先的文化。那不只得不到福荫,得到灾难,这个叫「数典忘祖」,那就麻烦了。我们看我们的祖先都懂得这些道理,他们敬天、敬地、敬自己的先祖、敬圣贤。

  我们再看,「君师者,治之本也」。这个君是国家领导,他统领整个国家,日理万机是很辛苦的,所以他是政治的领袖,他功在国家。师,他是教育、教化,他主教育的,对人心如何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,影响是比较深远的。所以我们看历代的朝代,都会祭祀他的先祖,跟他以前的君王,然后每年九月二十八号会祭孔,祭孔子,这些都是不忘本。国家领导,还有这些古圣先贤,都是我们的师表,他是整个社会能不能安定的根本。那现在人民假如对国家领导不敬,对孔子、对这些师长的教化不恭敬,这个社会就要乱。所以大家看,整个社会的乱象都跟没有礼教有最直接的关系。

  所以,「无天地焉生」,我们的生命不能延续。「无先祖焉出」,我们血脉是相传的,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的,我们要感激。「无君师焉治?三者偏亡」,这些教化,只要有一条没有了,「无安之人」,就没有人真正能生活得很安心的了。其实就是说人只要忘本,这个社会就不安宁了,谁也没有安全感了。大家想一想,现在假如父不父、子不子、夫不夫、妻不妻,谁有安全感?你们有没有安全感?你们现在有没有安全感?有!那你们是有福报的人,你们家教都还很好。现在很多人不敢回家,或者呆在家里都很恐慌,那就是家人之间都无礼了,就会产生这个现象。

  所以,「故礼,上事天」,以前天坛祭天,恭敬感恩天地的恩德。「下事地,宗事先祖」,这个宗是遵从自己的祖先,珍惜他们的教诲。大家注意去看,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权会衰败,都是没有遵循他祖先的教诲,就变成这样了。「而宠君师」,这个宠是指尊荣,恭敬尊荣,尊荣领导者,尊荣师长,这是礼之本也。我们从这一段,再来看《礼记》里面这句话,前面这一段是《大戴礼》里面的。《大戴礼.礼三本》在四十二章,《大戴礼》的四十二章,这一段是《礼记》里面的一句教诲,「报本反始,不忘其初也」。

  今天我们再来看几篇文章,「五帝本纪赞」,司马迁先生他的本纪一开始就是写「五帝本纪」,让我们都认识我们的先祖。还有「孔子世家赞」,让我们认识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,我们才能珍惜他的教诲。这些要透过教育,我们才能认识圣人、认识先祖,进而对他产生恭敬的态度。现在这些教育少了,我记得还有一个妈妈带著她孩子,刚好看到孔子像,结果她那个孩子给他妈妈讲,「妈,这个耶诞老人怎么在这里?」你说连圣人都不认识,变耶诞老人。

  刚刚跟大家有讲到,生活当中这些礼教,让人无形当中,养成很好的心性跟规矩。刚刚讲到的是乡酒礼,在那种场合当中,兄友弟恭,尊敬长上。而且有可能每一个人出社会的发展不同,他有可能后来当大官,但是在乡酒礼当中,不是看官位的,也不是看有多少钱的,是看辈分。大家看,现在没有这些礼仪教化,人地位一高了,连长辈他都不放在眼里,甚至连跟父母讲话口气都很不好。有的赚了一些钱,财大气粗,忘本了。没人提醒他,没人教育他,甚至於都觉得赚钱第一,任何事情都排在赚钱后面。只要一个人说我是要去赚钱,所有的人都要顺著他,都要给他开绿灯,有没有?

  有一个董事长,他确实赚了不少钱,对兄弟、对父母态度也傲慢,结果后来确实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他学了传统文化,他觉得很忏悔,就回去给他妈洗脚,把他妈吓得:「我不给董事长洗脚的,我不能给董事长洗脚」。大家有没有听到这句话的味道?代表这个董事长回家还是董事长。请问大家,董事长回家应该是什么?儿子。所以就像我们教小学的,小学老师回到家就要变太太、就要变先生。假如这个小学老师回到家,对他先生还是小学老师,那就不妥当。其实说实在的,一真一切真,真心。真心,对孩子就有爱心,对先生就有恭敬,对太太就有恭敬,对父母就有孝心,演什么像什么,才是真心。哪有说扮演一个角色之后,就固著在那个角色上,那是顺著傲慢,才会造成这样的现象。

  我看很多很成功的女性,她事业当中也发展得不错,但回到家,她还是她太太的角色,媳妇的角色。比方说她是法官,她一下了班,看到她婆婆她还是不是法官?她就要是媳妇了。而且说实在的当她在当法官的时候,也是慈悲的心才当得好。当法官,人民犯罪了,「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」,是国家政府没有教好,你不能拿著刑罚严苛的去处罚人民,反而要惭愧,是我们这些主政者没有教好。我前几天又看到一个报导,法官在审案的时候,用《弟子规》的经句去批评那个儿子,所以现在连法官也在学《弟子规》了。这是我们整个人心都感觉到,必须要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,不能再偏离了。

  刚刚我们跟大家讲到冠礼、乡酒礼包含婚礼。婚礼是很隆重的,包含迎娶之前它有六道手续,它要先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,最后才是亲迎,六个步骤。我看就不要再细讲,大家可以去看书,不然继续这样讲下去,讲到明年也讲不完。因为我们这个课程主要是学古文,大家对哪个部分特别有兴趣,主动去翻这些书籍,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都有详细的记载。因为非常的慎重其事,所以整个过程就让人感觉到婚礼是人生最大的事情,不可以马虎,要有责任,要慎重,要有情义。那现在这些礼都没有了,你看我们在课程当中常跟大家讲到的,新娘迎娶回自己的家,进门喝交杯酒,酒杯葫芦瓜肉是苦的,盛的是甜酒!代表这一杯喝下去之后,夫妻从此怎么样?同甘共苦。您看那种教化很深刻,慎於始,走入婚姻,当天提醒要同甘共苦。而且这个葫芦瓜是同一个葫芦瓜劈成的两半,合起来是什么?完整的一体。夫妻只要计较,在那里分自分他,就出事了,就不和谐,不整体了。

  所以婆婆也是妈,这首歌我还没学好,不能帮大家唱。所以结婚的人就是多了一个爸爸、一个妈妈,这个就对了。现在人都没有那种心境,分得很清楚,你爸、你妈听起来就很不舒服。你看假如说咱爸、咱妈,听起来就很亲切。包含比方要供养父母,你当先生的人,你对你太太讲,你爸妈少一点,我爸妈多一点,你看分自分他,都没有一体的感觉,那就不和谐了。而现在的婚礼都没有这些教化,都没有这种很慎重,纳彩、问名。以前都是要媒人做媒,现在是男女自由恋爱,他就比较没规矩了。所以请问大家,自由恋爱好,还是媒妁之言、父母之命好?你们不用急於回答,从经验上来看,父母看人比较准,还是年轻人看比较准?你们说的,不是我说的。请问大家婚姻要能幸福,靠的是理智还是冲动,感情还是情义?好,这都是你们说的,这不是我说的。然后大家再冷静看看,现在男女走向婚姻,都偏向哪一方面?

  老祖宗在几千年前,就给我们讲了这些话,「婚姻之礼废,则夫妇之道苦,而淫辟之罪多矣」。男女之间「发乎情」,要「止乎礼」。我们刚刚还有提到,「乡饮酒之礼废,则长幼之序失,而则争斗之狱繁矣」。你看古人洞察机先,只要忽略了这些礼教,洪水就泛滥,冲突乱象就要出来。乡饮酒这些礼没有了,人就不懂得长幼有序,尊重感恩长辈,所以长幼之序失,争斗之狱繁矣。现在家族亲人之间冲突,甚至於告上法院的这些现象都有。我记忆当中,没见过父母,也没见过叔叔、姑姑他们有任何吵架的,没看过。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家吵架,没学过。好像人家讲话很大声、很凶的时候,我也没经过什么思考,好像自己声音就下来了。这个可能是潜意识,从小这些长辈他们就吵不起来,你也没学到怎么吵,当然我也不想学。

  我们看前面,婚姻之礼废了,夫妇之道苦!你看现在离婚率这么多。请问大家,有没有看过哪一个人,拍著胸跟你讲,我离婚七次了,有没有?没有这样的人。其实人经过这种男女情感,假如不和谐,对他的内心都是一种煎熬跟伤害。其实女子最有福气的,就是情感从一而终,这是最有福气的人。我母亲以前去给人家算命,然后算命的人就说我母亲感情很平顺,女人感情平顺这个命就好。你们怎么茫然的看著我,你们现在不懂什么叫从一就很平顺到终那是一种幸福!然后互相信任,不会怀疑。

  我记得台湾有一个现象,就是诈骗集团比较多;有一些,不是比较多,有这个情况。结果这个骗的方法好多好多,其中还有,比方说写来,你一打开,你某某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坏事被我们都录下来了,你赶紧寄多少钱。这样也骗得到,为什么?可能人做贼心虚,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结果有一次居然也寄到我们家来了,我也是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。我跟大家讲过,有一次是我爸爸接起电话,然后那个人说,「爸,我现在在医院,要多少钱」,结果我爸在接电话,我刚好站在他对面,我爸说我儿子在我前面。大家注意,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,先镇定,不要慌,人会感来灾祸,首先就是慌乱,才会做错一些事情,先镇定应对。

  另外一次,就是寄了一个说你在哪里做了什么事情,都被拍下来了。结果那个信还是我打开的,这个信是干什么的?一打开来,结果上面是写我爸的名字,我就很吃惊,怎么会有这种东西。我就拿给我母亲看,我母亲看完,笑一下,就把它丢垃圾桶去了。我那时候非常感动!我母亲对我父亲那种情感、那种信任是不会有任何的波动。所以大家想一想,一个女子对她的丈夫完全没有怀疑,你说她少烦多少事情?那才幸福!而以前的人真的重情义,绝不做出对不起对方的事,甚至是不做出让对方担忧的事情,才对。现在我们看这些礼教没有了,男女随便了。尤其女子影响社会风气还是很大,因为男子比较容易冲动,女人端庄对男人有威慑力,他不敢造次。女人假如随便了,男人又容易冲动,这个社会就会乱了。一乱,衍生出来的一些,比方说情杀,然后破坏人家的感情,堕胎,太多太多了。所以很多社会的乱,都乱在男女关系这个根源上。

  我们刚刚还讲到,整个婚礼过程的教化,同甘共苦。现在的婚礼都是在那里闹,哪一个环节是教同甘共苦?结婚都还没开始生活就没同甘共苦了,就在眼睁睁看著自己的另外一半被人家在那里拿著高跟鞋倒酒,是不是?在那里,我觉得现在人怎么这么无聊,找不到内心的喜悦快乐,好像要作弄别人他才会高兴。你说自己的朋友、亲人结婚,多大的事,这个时候你不给他婚姻当中最重要的提醒,你什么时候再给他?反而是在那里开玩笑。人现在不懂,甚至於结婚还要请人家来跳舞,而且还穿得很少,你说这社会风气怎么偏离得这么严重。而且请那些跳舞的人穿得很少,他还觉得有面子。所以,该是认祖归宗的时候了。应该结婚的时候能找到家族,甚至社会当中德高望重的人,来给这一对新人期许。甚至是透过这个德高望重的人的一席话,让在场几百个人都回到这些正确的夫妻相处之道,那婚礼里面所有的人都受教化!你说一个人一年可能要参加几次婚礼,每一次婚礼都有这些教化,人心就不会偏离得太远。现在这些教化缺乏,听说结婚前就财产公正,分得很清楚,这个是利不是义,那就更谈不上什么叫同甘共苦了。

  所以几千年前古人都能洞察到,只要偏离了这个规矩、这个礼教,乱象必然产生。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吃的苦,都还是来自於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」。今天送给大家一本老人言,希望大家领受这些教诲,人生从此往幸福美满、圆满的方向迈进。所以礼,德之范:

  【教人遵上训下。】

  这个『遵』是尊重,『上』长辈、父母,在家里是这样。延伸到团体,这个「上」也是领导者,同事年长者,都属於这个部分。『训下』,这个「训」是教育,教育自己的下一代,就是有家教,这个也是礼。为人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孩子,没有建立好家教,那就是无礼了,没有尽本分。「养不教,父之过」,这个就有过失了。「遵上训下」:

  【履行人伦规矩也。】

  『履行』就是实践、落实人伦应该有的本分规矩。所以《左传》里面有讲到,「夫礼,天之经,地之义,民之行也」。所以礼教,这些人伦的规范,其实就是跟天地井然有序的规律当中效法学习的。所以,「礼者,天地之序也」。《左传》里面讲,「夫礼,天之经,地之义」,人民做人的规矩、行为,「民之行」。

  【说文。】

  里面讲到:

  【礼。履也。】

  所以礼教重视落实,都是在日常生活这些一言一行的教化。

  【所以祀神致福也。】

  这个『祀神』,祭祀天地鬼神,甚至祭祀先祖,这是礼的精神,他就是不忘本,知恩感恩。人有这样的心境,有知恩报恩的心境,然后不忘先祖的教诲,他一定能感召来福气。「祀神」是因,『致福』是果。林则徐先生说,「父母不孝,奉神无益」,连父母都不孝顺,每天拜神也感召不来福报。

  【礼有五经。】

  我们刚刚讲的,它有五个部分,吉凶军宾嘉。

  【莫重於祭。】

  最重要的是祭祀。刚刚我们讲到,礼之三本,念天地之恩,念先祖,念君师,这都离不开祭祀。所以我们有祭天、祭地、祭孔老夫子、祭祖先,春节、冬至祭祖,清明祭祖。

  【故礼字从示从丰。】

  这个『丰』是:

  【行礼之器也。】

  都是强调离不开祭祀。

  【不知礼。无以立。】

  一个人不懂得礼貌,不懂得恭敬他人,他很难在人群当中立足。在家庭可能兄弟姐妹就冲突,出外跟人不能和谐相处,甚至於是什么时候得罪人,自己都搞不清楚,这样就很可悲了。自己无礼的行为,无形当中造成自己很多阻力。当我们觉得好像怎么这么多人都找我们麻烦,这个时候还要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孟子讲,「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。所以人恒找麻烦之,原因是什么?原因是我们常给人家找麻烦,或者失礼於人,才会感来这个结果。

  【礼之体。敬为主。】

  『礼』最重要的本质,主要就是恭敬。刚刚讲的「不知礼,无以立」,这个立包含事业,一个人只要没有恭敬心,他的事业就要败了。所以「百事之成,必在敬之;其败也,必在慢之」。你说一个人发展事业,少年得志,他觉得他太了不起了,慢慢的股东瞧不起了,下属的劝他听不进了,他就要败了。我们看很多商业的资料,很多大的公司败下来,主要就是他的负责人傲慢。所以一个人福报再大,只要他傲慢、不恭敬,迟早要败。

  刚刚跟大家有谈到司马迁写《史记》,这一本书是我们这个民族第一部正史,他影响到后代所有的史官,写史都以他为榜样。而其实司马迁也有榜样,他写史的榜样是孔子。孔子作《春秋》,而《史记》是一部通史,它是从黄帝一直记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,总共记了二千五百年。之后有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,历代都有史,但后面的都是断代史,就是一个朝代的历史,只有司马迁这一部是通史,二千五百多年。这是纪传体的历史,后来还有编年体,它是依照年份这样一直编下来的,像《资治通鉴》,它就是编年体。《史记》记二千五百多年,总共五十二万字,分五个部分,本纪、表、书、世家、列传。本纪就是记皇帝的历史。表是那个朝代很重要的事情,我们常说大事记,这个是表。书是当时候整个典章制度,是记在这个书的部分。世家是指这些诸侯,拥有封地世袭传递的,像春秋战国那时候,韩赵魏这些国家,他们都是列在世家里面。本纪是记天子记皇帝的。列传是记当时候影响社会比较大的名人,记在列传。因为他对当时候的社会很有贡献,虽然他没有官,但还是把他记录下来,可以当后世的楷模。这五个部分。

  而这里很特别,司马迁在本纪里面有一个特例,就他不是皇帝,可是把他摆在本纪,就是项羽。世家里面也有一个特例是孔子,孔子不是诸侯,他没有拥有封地,可是列在世家。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,没有人能够超过他。所以孔子称为素王,他没有封地、没有官职,可是他却是影响最深远的。司马迁先生光是选这些人物,都给后世很高的一种叮咛在其中。我们看项羽为什么被列在本纪里面?其实他是非常有机会做天子的,他福报太大太大了。我们翻到古文读本四十三页,这里有一篇「项羽本纪赞」。这个赞都是这些史官在描述一段历史后对这一段历史做一个评论,叫赞。赞之前有叙述项羽一生,我们截取是看最后这个赞。

  【太史公曰。吾闻之周生曰。】

  他当时候听到有一个读书人叫周生,说到:

  【舜目盖重瞳子。】

  大舜的眼睛传说当中是有两个瞳孔。

  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。】

  项羽本身也有两个瞳孔。

  【羽岂其苗裔邪。】

  这里有个设问,项羽是不是大舜的后代?

  【何兴之暴也。】

  就是项羽整个兴盛起来,这个『暴』是指快速,我们说暴发户,突然很有钱。前面这个设问是因为项羽起得太快了,可能是不是因为他是大舜的后代,才这么有福报,起得这么快?

  【夫秦失其政。】

  秦国,『失其政』就是政治失修,就没有好好治理国家,而且还行的是暴政。

  【陈涉首难。】

  这个『陈涉』,名其实是陈胜,可能他的字是涉,我们说陈胜、吴广,首先起义对抗秦暴政。这个『首难』是最先兴兵起事,起来对抗秦国。而且用这个「难」字很有味道,虽然是要推翻暴政,但毕竟还是要打仗,人民还是要流离失所,所以用「难」。

  【豪杰蠭起。】

  这个『蠭』古字,跟蜜蜂的蜂是通的,很多英雄豪杰蜂拥而起。

  【相与并争。】

  相互争夺天下。

  【不可胜数。】

  无法计算,太多太多了。但更重要的是几个人真正是胸怀天下,而不是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荣华而已。

  【然羽非有尺寸。】

  一开始的时候,项羽没有任何的封地,尺寸之地都没有。

  【乘势起陇亩之中。】

  这个『陇亩』是指田野,耕地,就是延伸为民间的意思,以前是以农立国。所以趁这个形势在民间发展起来了。

  【三年。遂将五诸侯灭秦。】

  这个『将』读第四声。才用了三年的时间,本来是没有寸土之地,他能够影响力到率领五国的诸侯,这个「将」就是率领的意思。哪五国?韩赵魏齐燕。战国是七雄,韩赵魏齐楚燕秦,秦国统一了,然后项羽是楚国人,所以其他的五国都在他的率领之下灭了秦国。

  【分裂天下。而封王侯。】

  把天下分成几个部分,然后封给各国的王侯。

  【政由羽出。】

  但是政治一些重要的决策由项羽来发布,这个『出』是发布。

  【号为霸王。】

  这个『霸王』就是西楚霸王。

  【位虽不终。】

  他最后这个领导的位子虽然没有保住。

  【近古以来未尝有也。】

  这个『近古』是指近代,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以后,社会就比较乱了,各个国家也不是听天子的话了,所以从春秋战国到秦国整个过程当中,这几百年没有看过这样的例子,『未尝有也』。短短三年,一个无寸土之人,居然能够变成所有诸侯的领导,统领他们,几乎看不到的。他有这么高的影响、这么强的武力,为什么后来又快速败下来?下面就会给我们提到。这节课我们先谈到这里,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节课分解。谢谢大家。

 







• 用心如镜 • 我们对鬼神,不能不刮目相看 • 不是预言不准,是我们善意的力量大! • 神通从哪儿来的 • 佛力加持 • 中国人懂得三世,不会怨天尤人 • 这个法门,真正不生不灭 • 我们修行的功夫,是以这个为标准 • 公鸡念佛往生 • 误导众生 • 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• 婴孩患有心漏及肺炎,该怎么处置? • 对于自己,决定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• 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 • 什么是文殊菩萨?文殊菩萨是什么? • 精进与贪欲,区别就在此地 • 生活再苦,只要觉悟,就得大乐 • 佛号就是觉 • 我们所获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 • 离人我是非之道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初皈依人的省思 · 请注意:皈依证明师不等同皈依本师释迦牟... ·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部「佛经」开始学习? · 略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? · 如果有僧宝住世,而你却自己在佛前自誓皈... · 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 · 一定要皈依才能学佛吗?一定要皈依才有资... · 如何修行才能成佛?成佛如此困难,初机者... · 什么是「自皈依佛」? 什么是「自性皈依... · 初学之人大都停留在感情式、偶像式、权威... ·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宗派入门学习? ·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「究竟成佛」... · 认识佛、法、僧三宝有什么不同于世人的德... · 认识佛在世时,佛涅槃后,佛陀以及佛弟子... · 初皈依人常有的现象 · 初入佛门该从六道轮回的意义认识佛教所说...



· 定弘法师:忙碌情况下,是否可以减少早晚课... · 佛祖三经指南 · 朝观音夕药师 · 五部尊法 · 宣化上人:大悲神咒,妙用难思 · 海涛法师: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,忘记了别人... · 恚结 · 定弘法师:如何才能劝阻父亲造口业 · 星云法师:打好基础 · 蔡礼旭: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集 · 证严法师:贫穷布施是人生第一难 · 四种方便 · 圣严法师:不眷恋,也不逃避 · 元音老人《楞严要解》三 · 比罗陀守德招福 · 蠢动含灵,皆具佛性 · 能诠 · 蔡礼旭:勿急疾勿模糊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