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《群书治要360》学习分享(第七十二集)

  尊敬的诸位长辈,诸位学长,大家下午好。我们《群书治要360》,第三个单元「贵德」,讲到第八个纲目,「谨慎」。上一次讲到的是一百三十九句这里,我们一起先把经文念一下。「九三」:

  【九三。君子终日干干。夕惕若。厉。无咎。何谓也。子曰。君子进德修业。忠信。所以进德也。修辞立其诚。所以居业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。在下位而不忧。故干干因其时而惕。虽危无咎矣。】

  这是干卦『九三』的爻辞,而且后面是藉由孔子《系辞传》,将其义理又把它彰显开来。干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,「九三」爻辞里面讲到,『君子终日干干』,「干干」就是非常勤奋不懈怠,勇猛精进、自强不息。我们看到,一个人每天生活非常的努力充实,不疲不厌,主要是他有非常明确的目标,去迈向他的目标。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,好像生活比较散漫,甚至於都在玩乐当中,没有什么责任感,这个跟他有没有早一点立定人生的志向,很有关系。孔子在《论语》当中讲到,「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」,也就是说,一个人不知道他这一生的使命在哪里,他就不能当君子。那不能当君子只能当什么?大家这一句话要会体会,你不当君子,那当然就只能当小人。为什么?不进则退,你不往君子去走,你当然会沉沦下去。我们看了这一句,诸位学长,你立志了没有?这就很重要了。知道自己这一生怎么成就自己的慧命,怎么恢复自己的明德,这是知命的人。

  所谓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於至善」,恢复自己圆满的明德、圆满的智慧,进而亲民利益家庭、利益乡党、利益国家社会。让亲人、有缘的人都能回归明德,这是知道自己对家族,以至於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是什么。他真的很清楚了,他哪有懈怠的道理!孝心、责任心变成了他源源不绝的动力。因为他很清楚一点,比方成就自己来讲,不进则退怎么可以懈怠?甚至於圣贤人留了一句话给我们,三日不读书面目都可憎,那怎么可以一天不用功?甚至於还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,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」,你这一念不精进就堕下去了。「圣罔念作狂」这第一句,「狂克念作圣」,「谨慎」的第一句,就给我们提醒了。圣贤跟凡人的差别,就在这一念之间,念念都能保持正念,就能成圣贤,从自身来讲。

  再从家庭来讲,教育孩子,「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」、「三岁看大,六岁看老」,所以教孩子是分秒必争。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教育是身教,我们的智慧、我们的德行成就了没有?孩子不等我们。所以一个人潜力发挥得很快的时候,尤其是他很有责任当父母,那个时候快速阅读经典,看怎么来教孩子。这是他对家庭的使命所产生的,「终日干干」的动力。包含对於民族来讲,我们身为中华儿女,看到现在整个华人社会,人心堕落的速度很快。所以我们假如想到,祖宗在天之灵都在流眼泪,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当中,要扛起时代的使命。但要扛起来,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才行,这个时候不断提升自己,就不需要任何人给我们推跟劝,真的是学而不厌的态度。一有机会把伦理道德介绍给别人,「诲人不倦」,假如真的有这种民族使命感,圣贤祖宗在天之灵绝对会护佑他,「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」,所以立志重要。

  这一次我刚好去新加坡,在车上也是有一位太太就问到这个问题,说孩子都没有目标怎么办?首先要了解他最崇拜的人是谁。诸位学长,你的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谁?不是明星吧?请问大家,你小时候最崇拜的人是谁?像我小时候是崇拜我爸爸,现在还是崇拜。假如我们的孩子,小时候崇拜我们、崇拜父母,现在不崇拜了,那是要怪孩子、还是怪父母?他本来崇拜怎么会变成不崇拜?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、面对青少年的问题,真的不能责怪孩子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所以了解到孩子他最崇拜的,比方是他父亲,这个妈妈就要引导孩子,去效法父亲的德行、父亲的人生目标。你要引导孩子,孩子面对他崇拜的父亲这些德行,他一定会起而效法。包含社会当中,他很崇敬的人,你都可以藉这个机会引导他:这个人这么成功,他为什么能这么成功,他的道德学问是怎么下功夫的,他就有一个目标遵循。这个都要教。

  包含用《德育课本》那七百六十八个圣贤人,我相信相应的应该几十个跑不掉。所以真正聪明人,把七、八百个圣贤人请到家里去,孩子哪有不效法立志的!是我们有没有引导?像我记得我第一次读「岳阳楼记」,就很震撼,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」,听到这里,好像身体突然有一股热流,正气上来了。结果接著老师说,背起来,考试会考,两分,这个热气就没了。其实孩子是很能够把他的志向提起来,因为他还很单纯,他还没有被这些物欲所控制。再来,还可以让他看很多的伟人传记,陪伴他、引导他效法这些圣哲人,他的德行、他处世待人的智慧,这都可以引导,所以教育是很需要耐心的。

  接著,经文讲到『夕惕若』,我们看到「干干」,是非常勤奋不懈,紧接著?「夕」是指黄昏、晚上的时间,「惕」是非常谨慎,戒慎恐惧的态度。「夕惕若」,就是他晚上那种戒慎恐惧的态度,跟白天状况是一样的,不会到晚上就松懈下来。延伸开来,就是他时时都是处於一种谨慎的态度,非常的严谨,念头也好,一言一行都不敢妄为。所以时时保持这种戒慎恐惧。『厉』,「厉」就是他在比较险峻的状况、比较危险的情况,『无咎』还是会没有过失,还是会化险为夷,所以「厉,无咎」。尤其这在言语进退当中他能谨慎,可能就能化解杀身之祸。所以戒慎当中还要一切皆恭敬,不可对人傲慢。

  接著孔子再延伸义理,这一段话的义理怎么说?『子曰,君子进德修业,忠信,所以进德也,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』。这句教诲,就是譬喻君子他在增进自己的道德学问,「修业」是建立功业。我们常说,人生三不朽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从对家庭来讲,立德,自己身教是后代的榜样;立功,把自己家庭的家业经营好;立言,把人生宝贵的智慧经验,再写下来传给孩子。就像了凡先生,《了凡四训》对他后代的启示非常大。而且我们的这些圣哲人心量很大,不只留给自己的孩子,都是跟一切有缘的大众结缘,希望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受益。所以你看我们这个民族的心量很大,绝对书后面不会写「版权所有,盗版必究」。大家想一想,五千年来哪一本经典后面写版权所有?没有!量大福大,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你都要从这些小地方看到端详。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民族,现在只剩我们这个民族不衰?它不是偶然的,积善之家就心地善良,利益他人的心很真切。所以你看郑和下西洋,这么大的船队,全世界最强的军队,没有侵占人家的一片土地,反而把文化、把这些谋生的技能,无私的奉献给别人。所以汤恩比教授在一九七0年代大声疾呼,「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」。这都是从历史当中可以感觉到我们古人的胸怀。

  怎么进德?「忠信,所以进德也」。我们看这个忠字尽心尽力提升自己,然后利益家庭、造福社会,这是尽忠。人有这样的心,他怎么可能不德日进,过日少!他道德能早一点提升,他就能利益家庭跟社会,所以他这种使命感很强。《格言》里面讲,「不愧父母」,古人都觉得人生要对得起良心,不愧父母,「亲所好,力为具」。「不愧兄弟」,我们看这都是尽忠的因缘,对父母尽忠、对兄弟尽忠。「不愧妻子,君子所以宜家」,利益他的家庭;「不负国家」,不辜负国家民族的栽培,大家现在读古书就是在接受老祖先的栽培,不负国家;「不负生民」,生民就是广大的同胞老百姓。「不负所学」,我们今天能学到这些经典智慧,我们要珍惜这个缘,学了要去用、要去力行,要去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我们不能玩弄圣教,学了之后不用,这样就对不起圣贤人的心血,所以不负所学。学一句我们做一句正己化人,「君子所以用世」,在这个世间,「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,不能白来世间一遭,这都是尽忠的具体表现。

  「信」是诚信、真诚,而信等於是我们曾经发过的誓言,有说出来的,也有没有说出来的。我们放在心上:我长大一定要孝顺父母、我以后一定要报答这个对我有恩的人。人有这一分心他念著恩德,知恩他就报恩。他不能让爱护他的人、对他有恩的人失望,他曾经对他们的承诺,一定全心全意去实现。所以我们父辈,很多人很有成就,他们从小就想著:父母太辛苦了,我赶紧让父母过好日子。他这个念头起来,他一生就不敢忘。所以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一个人一生不能忘了曾经许过的承诺,「所以进德也」。有这样心境的人,他确确实实不敢懈怠,包含历史当中「陶侃搬砖」,「闻鸡起舞」,陶侃为什么早上一起来,他要把砖块从家里面搬出去,又把它搬回来?因为当时候整个中原被人家侵占,所以他要雪国家之耻,他已经许下这个承诺他不能懈怠。所以他每天锻炼自己的身体,这就是忠信时时放在心上。一来是自己的提升进德,从家庭来讲「至要莫若教子」,你要让家庭兴旺无后为大,你得教育好下一代。所以接著这里你要亲民,从家人开始,进而到整个社会大众。

  「修辞立其诚」,「辞」在孔颖达的《正义》当中讲到是文教,文化教育的部分。你能够拿经典来教育你的孩子,所谓「人遗子,金满盈」,一般的人没有见识留一大堆财产给孩子;「我教子,惟一经」,「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」,用这个文教来建立家风。立其诚,这个要非常真诚的去做,言行一致才能真诚。虽然是用文教来教育孩子,其实教字提醒我们要以身作则,自己要先做。所以修业绝对离不开进德,德是基础,进而才有可能建立家业、建立更高的功业。延伸到国家民族,就是能够用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来教化社会大众,确确实实人之初,性本善,人是可以教得好的。我们从一套光碟「教育改造命运」,你看在我们中国大陆广大的老百姓,他在接受了伦理道德教育之后,很快的他能够断恶修善,改变恶习,证明人性本善,人可以教得好。他们有这么好的转变,那是政府带头做,那是在各地很多学的人以身作则,立其诚,就感动当地的人。我们看很多道德模范,我们曾经也邀请到,刘苏女士她是捐血女状元,也来给我们上过课程。这些都是非常真诚的人、无私的人,由他们以身作则,整个社会风气会转变得很快。

  「所以居业也」,能够真正成就、教化社会的功业。我们现在看到,整个社会的成就,最根本的,是要先教育好老百姓。假如老百姓不懂做人,你所有的成就,其实意义都不大。为什么?从家庭来讲你赚了很多钱,败家子出来了,这有什么意思?所以无后为大,你没有好的后代,你前面的努力等於多少?零,甚至於是负数。我们看到有一些国家暴动,大学生暴动、高学历的人暴动,是他们自己国家的青少年、年轻人。你说这个国家再有多辉煌的这些商业成就,那它还有未来吗?是!所以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教育要摆在第一位。因为没有教育人就无德,最后所有的成就统统会化为乌有,败家子把整个家庭、国家民族的成就,全部都败掉了。所以从现在的社会状况,我们再来看这些句子感触很深。居业,你这事业能不能保持,能不能传百年、千年?范公他们做到,忠信做到了,教化儿女做到,所以他们进德修业才能够传承这么久远。

  接著,『是故居上位而不骄』,处在高位但是不骄傲,为什么?他很清楚这是他该做的,忠信。而且他很清楚整个家族的兴旺,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这从家庭来看。所以范公写一篇文章告诉子孙,说我祖上几百年传下来的阴德,到我这一代善果显现了,我绝不会去挥霍这代代祖先传下来的福报,应该要更珍惜这个福报,造福后世。所以范公的四个孩子都很节俭,都有很高的成就,其中第二个儿子在朝廷是正宰相,比他的成就还高,他是副宰相而已。这个确实是积了厚德,下一代更有成就。他明白事理,一来祖宗的德,就像我们现在弘扬文化,都是圣贤的威德、祖宗的庇荫,我们才可以做得这么顺利,真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做的。甚至於夜阑人静自己静下来,自己今天讲错很多话、做错很多事,人家社会大众还这么包容、还支持我,那主要还都是沾圣贤祖宗的光。师长是明白人,在二00八年初到庐江对我们三百位同仁,那刚过完年没多久,师长第一句话就讲,这两年多来,在汤池镇推展《弟子规》伦理道德教育,这些镇民、社会大众能认可都是祖宗之德,不是我们能做出来的。所以当然「居上位」,他不可能会骄傲,他明白祖宗圣贤之德。

  而且他常念国家之恩,他是臣子,因为九三干卦整个六个爻都是阳,而九三是下卦的最高位。它虽是上位,但是它处於下卦,等於是他在臣子的位子是最高了。可是他今天能够这样去利益人,主要是什么?主要是国家它有这正确的决策、正确的方向,那是国家的明智,他怎么会骄傲?他为人臣觉得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不可以添乱,他骄傲不就添乱了吗?确实我在二00三年九月五号到了海口,当时候国家中央提出来,「改善青少年道德教育」,后来还有「八荣八耻」,紧接著十七大「弘扬中华文化,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」。我们这几年推展传统文化,都是在国家正确的政策之下推展,才能够这样的平顺。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大学跟大学生分享了,应该差不多十个月左右时间,那时候国家政策特别重视荣辱观,八荣八耻,就是强调八德的重要性。不只是国家祖宗之恩、之庇佑,包含是整个团队,还有大众的支持,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。所以让名於上,让功於众,这些心境很自然的提起来,就不骄。我们刚刚又讲到,「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」,所以我们做好事,这冥冥当中太多祖先圣贤在护佑,不能让他们失望,怎么可以随顺习气、傲慢、放肆了?

  『在下位而不忧』,首先他很清楚,为人臣应该尽的本分,为人子应该尽的本分。知止而后有定,他的人生目标很明确,他不会忧虑。他目标很明确,我要达到这个目标烦恼没有用,担心没有用,最重要的三达德。孔子在《中庸》里面讲,你要达到人生的目标「智仁勇」,有智慧、有仁德又有勇气。这勇气用在自身,对习气赶尽杀绝;用在利益他人,勇於承担责任。智仁勇的人他不忧,他每天好好用功不懈,哪还有时间去担忧!所以理智的人,不起对自己、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念头。比方说当父母的在那里担心孩子的未来,那不打妄想。不如怎么样?起来把《弟子规》念一遍、把经典念一遍,好好听师长的讲经,提升智慧德能,这才是不浪费自己的时光。其实人这一生知道要干什么也是一种幸福,不知道人生要干嘛,每天浑浑噩噩,反而是一种苦。

  而且这不忧当中,他带著对事理的明白,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有时节因缘,不要强求。时机还没到好好提升自己,时机到了义无反顾去做;我们现在是时机不到在那里盼望著,时机到了又有点不敢承担。时机到了,承担的时候又在那进进退退,不行、不敢。大家看冉求,遇到至圣先师孔子,这么好的缘分,你看他自己还在那里:夫子,我不是不崇敬您的道德学问,你太高了,我做不到。孔子说你都还没做就说做不到,做不到的人,是做到一半才说做不到,你还没做就说做不到,这是画地自限。有些人说我真的能力不够,真的不是假的。好,能力不够可是你至诚去做,你会感动很多人,把比你有德行、比你有能力的人都感动进来,多好!这个可以做吧?感动别人,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地位、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学历吧?给大家举个例子,不然我讲到这里,大家又真的吗?

  白方礼老先生,请问大家,他有学历吗?他不识字。他有财富吗?他是踩三轮车的,可是他的精诚却成为民族的脊梁。他当时候踩的那一台车,现在变成博物馆里面,大家缅怀他的德风,缅怀他为整个民族培养下一代的这分忠心。你看他踩绕赤道十八圈,就踩了几十年几十万统统去帮助大学生,帮助这些在校的学生,他们贫困读不起书的,你看这个白老先生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。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,东北有一位人士,被封为现代的活雷锋,郭明义先生。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人,可是他倾其所有去帮助别人,最后感动了认识他的人,现在有几万人跟著他的精神在做义工。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至诚心,那可以请出很多志士仁人。这个不忧当中,就是也要信任自己有明德、有本善,不可以看轻自己,等待时机成熟义无反顾去做。

  接著说到,『故干干因其时而惕,虽为无咎也』,他怀著进德修业,怀著自己的责任,然后「干干因其时而惕」。干干也就是非常积极不懈怠,而且勤奋当中,还谨慎去做。我们有时候很积极做事,可是粗心大意,甚至於是做了好事,有点强势,没有顾及到他人的感受。比方我们出去做义工很积极,结果孩子、家里的事情都忽略掉,这就不够谨慎了。谨慎具体表现在哪?做什么事情,要依照真理去做、依照经典去做,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意思去做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还不够智慧、理智,得要对照对照经典我这样做对不对?「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」。有时候我们就说反正这是好事,赶快去做。首先我们身修了没有?我们家齐了没有?怎么一下子就跳到国治、天下平?身没修虽然在做好事,对人很凶、很傲慢,很多人被我们骂完以后,就不敢来做义工,我们还觉得我做的事是对的,其实已经在添乱,断了很多人学传统文化的机缘。「因其时而惕」,时时保持一个慎重的态度,不敢轻忽了,这是身修。家齐,你学习传统文化到最后家里的人都不支持,甚至於我还听说,有讲课的老师,他的母亲说,都去讲孝道给人家听,也不回来孝顺我。这真的不是假的,这都是给我们警惕,这时时要依照经典来进德修业,不然可能顺著自己的意思,最后流弊、副作用会很大的。

  有勤奋谨慎的态度,『虽危无咎』,虽然处在险境当中,也可以免於灾祸、免犯过失。我们看到这危险,其实我们现在家庭危不危险?现在外面的诱惑多不多?很多。所以这个时候要赶快,真的要勤奋谨慎,勤奋进德修业,谨慎护念好自己、护念好下一代、护念好所有的同道之人。有这样的存心,大家善友为依,就不会有灾祸,不会有过失了,这个态度非常重要。弘一大师墨宝当中有一段话说到,「以慎重之行立身,则道风日远」。这一段话我们看谨慎、慎重,这个行持来利益众生,我们有这样的心境,说我现在要给大众做好的榜样。我们所有的学长们都是算学传统文化,学得比较早的,在很多地方我们都有在教化、有在讲课。所以我们是走在前面的人,做得愈好这好的影响就更长远,假如我们起头起得不好,可能这个道就传不下去了。

  我们看朝代,秦朝秦始皇杀太多人,他第二代就完了。宋朝赵匡胤尊重读书人,他后面就很多尽忠的读书人效忠他这个朝代。所以往往一个朝代一开头的君王,就决定了这个朝代后面的命运。同样的我们一方的教化,一开始带头的人,也可能影响到那一方整个正法的弘传。弘一大师这一段话,也是护念我们,要慎重的来做教化的工作。再拉回家庭,父母也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,影响他一生的思想观念,也要谨慎护念孩子的人格。所以我们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,也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,我们这一代不传,就断在我们这一代。虽然是危急,但是我们也得非常稳重的、非常慎重的去承传这个文化,不要让它断掉。而且欲速则不达:赶快复兴起来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有时候我们一急,忽略了修身齐家的功夫,到时候真的会流弊很大了。

  我们来看一篇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子贡,子贡要到信阳县去当官,而这个教化当中,就体现出来夫子抓住机会点教化学生,「修辞立其诚」。而且这整文当中,展现出来一个为官者,最重要的德行,所谓仕宦芳规「清慎勤」,当官的很重要的家道清廉、谨慎、勤奋。诸位学长,您的孩子、晚辈要去念大学,你有没有抓住这机会点教育他读大学的本分,读大学应该怎么去利用这四年的光阴?慎於始。没有教,可能他正确的心态没有建立,几年的光阴就这么浪费掉。包含要去当官,这叫面授机宜,这老师给学生的提醒,他时时放在心上,他这个官就做得好。同样的你要嫁女儿的时候,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?你儿子要娶太太,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?所以大家看我们没有这些智慧的话,遇到这些机会点也不会教,所以要进德,才能修业。这些重要的道理,「修辞立其诚」,我们才能非常真诚的去劝告学生、劝告我们的孩子。

  我们来看,「子贡为信阳宰」,要去信阳当官,将走的时候「孔子曰」,叮咛他「勤之慎之」,你看我们刚刚看的经文,干干就是非常勤奋的,夕惕若这就很谨慎,所以慎之。「奉天之时」,他要治理老百姓,要顺著自然的规律,「无夺、无伐、无暴、无盗」,不要夺取、不要破坏、不要残暴、不要窃盗。子贡听了这段话有疑问,这很好,一有疑问马上问夫子,不能夫子讲了不明白也不问,他就没有办法依教奉行。所以这里也体现出来,夫子跟学生沟通没有问题,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」。甚至於听懂了,这是不懂,听懂了要不要回应?要。回应什么?夫子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他懂了是自己觉得懂,有时候一讲出来,悟错了也有可能。比方有个学传统文化的人,他夫妻之间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,朋友就关心到他,你那夫妻关系怎么样去面对?他说我不想那些,我时时安住当下。诸位学长,他讲的有没有道理?没道理,敦伦尽分不做,然后拿著安住当下四个字来当自己的挡箭牌,你说这理有没有领悟错了?错得很离谱。可是你看他觉得自己对,安住当下。

  所以纵使觉得自己好像体会了,也要讲出来,夫子看看你悟得对不对,悟偏了就麻烦了。误了自己,还把这些道理去讲给别人听,误了别人。我们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,他不知道已经讲给几个人听了!所以体悟的东西没有经典印证,没有善知识印证,不能你看我的体会是这样、这样,拼命讲给别人听,言语都要负责任的。有一个同修讲,我这个人就是学老实,学老实挺好,学老实,老实听话。他看到别人去请教师长,他说你不老实,请教师长不老实,他的意思就是他很老实,别人问师长不老实。当然我们听他这么讲,也明白他的意思,什么意思?他曾经听师长说,你问那么多问题不老实。你看听经不容易,你听不能著在那个相上,师长说你问那么多不老实,是针对那个人,那个人给他讲了一大堆道理,都不去落实,尽在那里想一大堆问题。就告诉他,你不老实,明白了先做,问那么多问题,并不是说他不能问问题。他一听了问问题都是不老实,结果人家问师父问题,不能问,不老实。《弟子规》说「心有疑,随札记」,那这句话怎么解释?那套他的话,问问题都不老实,这句话就不用做了。所以你就看听什么道理,那都要从他客观的因缘当中,把意义领会到而不是学那个相。执著那个相,又拿著这个因缘去套另外一个因缘,把人家搞得都不知道怎么做好了。所以「余力学文」这很有味道,但力行,不学文很容易任己见,要依照经典来对。

  子贡马上把疑问讲出来,「赐也少而事君子,岂以盗为累哉」。说老师,我这么早就能够亲近你,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,事君子就是事奉孔子。明了这些理,我怎么还会去犯这偷盗的过失?我不会这么做。「孔子曰,汝未之详也」,你对我刚刚讲的话还没有通透的明白,大家看这就是盗这个字著在哪?拿东西叫盗。不该是我们的拿过来都是盗,不是东西而已,你功劳往身上揽也是盗。接著,夫子解释他刚刚说的话,「夫以贤代贤,是谓之夺」,你去当官了,当官的人最重要的,是能帮当地发掘人才,举孝廉,用对了人他就去造福老百姓。你去了以后拿贤德的人去取代贤德的人,那是错误的,为什么?贤德的人你把他换下来,他这么用心你把他换下来,那不就没有积极性了吗?被否定了吗?你又把一个新的贤德的人换上去,他假如了解情况,人家本来那人是贤德的人我还占了他的位子。那他也很难过是吧?有德行的人,他也不想去占人家的位子。这些人情事理都要很敏锐,他看不到,可是随时在影响每个人的人心。所以变成夺,把人家利益人的机会都给搞掉了,这个用人是大事要很慎重。人家假如在请问你:可不可以用这个人?可不可以换那个人?谨慎对待。

  「以不肖代贤,是谓之伐」,你以没用的人取代贤德的人,这是破坏了整个地方的吏治,那就真的是给人民祸患,没德行的人来了,老百姓就受累。「缓令急诛,是谓之暴」,你看这都解得很细微,你假如从相上来看,我又没去抢,我又没有去伤害老百姓。用人不对了统统会发生,而且更严重你抢只是抢个东西,你把一个贤德的人换下来,那影响的是一方百姓,比直接的意思深远太多!暴:我也没有对老百姓很凶暴。可是你在执行法令的时候,这个法令很慢才公布,却非常严苛的就开始执行,要求老百姓,老百姓都被你吓坏了,那你不是暴吗?都没有设身处地到老百姓的情况。而且法令太晚公布是自己的责任,不能推到老百姓的身上去。所以我们现在做领导的人,当下属有情况不能马上先批评、先指责,首先我们教他了吗?我们安排妥当了吗?他家里有没有特殊情况了?你看这些角度都要考虑。不然直接错误行为就开始指责,这个暴我们也很难避免。

  接著,「取善自与,是谓之盗」,这些善事的功劳都揽在身上,这不就是盗了吗?我们之前大家一起学习过,介之推的一篇「介之推不言禄」,介之推那句话振聋发聩,说到「窃人之财,犹谓之盗」,去拿取人家的钱财这是盗的行为。「况贪天之功,以为己力乎」,况且把上天,以至於他祖先的功劳,都觉得是自己的功劳,这比盗还要厉害。这是提醒当时候,陪伴文公十九年的这些臣子,统统在那里争功,介之推觉得我陪伴国君是我的本分,我羞耻於跟他们去争功,谋自己的功名利禄,他就离开了。所以这个意境,夫子教育自己的弟子,都是能从心态去提醒他。当然不取善自与,很重要的一个心境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所以进一步告诉他,「盗非窃财之谓也」,不是你偷钱才是,你揽功劳都属於盗的部分。「吾闻之,知为吏者,奉法以利民」,我所听到、了解到的,当官的人很重要的依照国家的法令,然后为人民谋福利,奉公守法利益百姓。「不知为吏者,枉法以侵民,此怨之所由生也」,不会好好当官的人,贪赃枉法侵害人民的权益财产,这是怨恨之所以来的原因。这个也提醒学生时时都要守法,时时要为老百姓著想。接著还提到很多处世的智慧,「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。有一些人很会做事但是不会做人,忽略了这个人和、人情事理,最后能力是很强,但是搞了很多人事问题出现。

  接下来讲,「匿人之善,斯为蔽贤」,你掩盖别人的善行这就是蔽贤,就是让贤德的人不能发挥,埋没人才。我们曾经跟大家谈过,「进贤受上赏,蔽贤蒙显戮」,你为团体、国家进了一个贤才,这个国家就受益了,团体受益了,功德无量。鲍叔牙推荐管仲,他的后代十几代为名大夫,你看这福报多大。蔽贤蒙显戮,李斯把他的师弟韩非子害死,韩非子很有能力,秦国就用不到这样的贤才,结果他跟他的后代就被诛杀,就断子绝孙。所以这个嫉妒心犯的罪业很重很重,不能埋没了人才;所以当官举人才很重要,提醒他不要嫉妒人。「扬人之恶,斯为小人」,你去张扬别人的恶,那这是心胸太狭隘,不能包容。而且「扬人恶,即是恶,疾之甚,祸且作」,最后对立冲突起来,这个团体就没有宁日。所以这都是人和当中很重要的,要「道人善,即是善,人知之,愈思勉」。

  「内不相训,而外相谤,非亲睦也」,所以这里提到,要让团体亲善和睦第一个不能有嫉妒心,不能去张扬别人的恶。然后整个团体内部,相训就是互相劝勉、互相提醒护念,就是「善相劝,德皆建;过不规,道两亏」。这是道义所在,应该劝同事同仁,不能去扬他的恶,要劝他。而外相谤,没有劝他,还拿著他的不好到处去宣扬、去毁谤他,这都不是亲善、和睦的行为。所以我们在一个地方当官,在一个团体效力不能添麻烦,要我们在的地方都能和睦团体。这些原理原则,这是治团体、治国家跟治家都是一样道理,家丑不可外扬就不能外相谤。所以要互相赞叹,找好处开了天堂路,认不是闭上地狱门,我们看一个心态对一个团体的影响,可能是天壤之别,不可不慎重自己的态度、一言一行。所以「言人之善,若己有之」,赞叹别人的善就好像自己有一样的高兴。「见人之得,如己之得」,有随喜人家、赞叹人家的胸怀。

  这个人胸怀大才留得住人,德不广不能使人来,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。心胸狭隘,人家做得好你就看不顺眼,就嫉妒,那有德的人算了、算了,不要跟他一般见识,你就留不住有德的人。这一句格言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「德不广不能使人来」,有德此有人,有德才会招感志同道合的人。你度量要宏大,「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」,心胸狭隘,处处都批评,看人不顺眼,人家不蹚这浑水,你就留不住人。所以一个团体假如流动率高,我们团体的负责人就要反思到,德量的问题。接著「言人之恶,若己受之」,去讲别人的不好,就好像感觉到别人在讲我那个样子,这就是「将加人,先问己」,有这种感受,就不愿意去讲别人的不好。「故君子无所不慎焉」,他如何当官这个都要很谨慎,如何用人、如何与人相处,处处时时都谨慎,就像这里讲的,「故干干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」。

  接著我们看下一句,这一句我们比较熟悉。

  【道也者。不可须臾离也。可离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。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。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】

  这经句讲到,『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』,我们修道最重要是恢复明德、恢复本有的性德。而恢复性德,心性展现出来是真心,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我们现在要恢复这个真心,首先时时提醒自己心都要跟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相应,一不相应这心就不在道中。所以『可离非道也』,这个心不在真心,习性就做主了。不在真诚在虚伪了,就不在道中;有染著不清净了,「非道也」;傲慢高下,不平等、不恭敬了;迷惑,本末倒置就不觉悟了。我们看事情,根本都看不清楚,这非道也。而且我们要了解,「须臾离」,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,就一念没守住了「从恶如崩」。回去有背书,你看这些经句,合起来一起体会警觉性更高,守住真诚,这个慎独的功夫。接下来就强调到,「心不妄念,身不妄动,口不妄言,君子所以存诚也」。这个真诚心要保持,身不可以妄动、心不可以有妄念、口不可以有妄言。这言语出去不能有掺杂情绪、傲慢,就不真诚。「内不欺己,外不欺人,上不欺天,君子所以慎独也」。你看这句话讲得好,内不欺己,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?糟蹋自己、欺骗自己。这一生本来可以恢复明德的,最后随顺习气,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,会有恐惧:我不能这样做,要对得起良心。

  接著我们看,一个君子能不违良知,能不给父母、不给圣贤丢脸,能时时恐惧举头三尺有神明,那他的态度表现出来,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』。这个「君子」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,他反而更加的谨慎,为什么?没有人在的时候警觉性会下降,更容易习气现前。比方说我们衣冠的整齐,在人前、在家里一不一样?假如在人前穿得非常工整,回到家里邋邋遢遢的,你看这功夫不就废了吗?假如不慎独,没有办法教下一代。大家注意看现在的女孩子穿著很暴露,有的也邋遢,为什么?她在家里学的,她妈妈出去穿得很整齐,回来都是随随便便。你没有慎独功夫,要教孩子甚难甚难,所以教育下一代,没有侥幸的。

  我认识一个王校长,他有说到他的母亲,他整个人生记忆当中,一看到母亲都是非常端庄整整齐齐,头都梳得非常好。我们光听他讲这段的时候,就可以了解到,他母亲这种风范对他人生的影响。所以这个王校长一看上去,也是非常端正朴实,这都是承传。什么时候家道在承传?Anytime。这一句好像每次都会用到,点播率百分之一百,因为我们谈修身,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」。所以Anywhere,「戒慎乎其所不睹」,任何地方都要保持慎重。「恐惧乎其所不闻」,对别人听不到的事情,都能保持戒慎恐惧的这个态度。就是人家听不到我们谈话的地方,还是很谨慎,因为可能觉得没人听到,很容易放纵言语。其实没人在的时候我们不谨慎,有人在的时候铁定很多话还是会讲错,还是伏不住,习气现前。所以有一句俗话,叫平时如战时,平常一个人的时候都要守住这些念头,守住一言一行合乎道才对。

  『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』。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感觉到,圣贤人克己的功夫不简单,他从哪些地方,去克制自己的习气?「莫见乎隐」,就是没有比隐暗看不到的地方,更容易显现出来。「莫显乎微」,没有比很细微的事情,更容易显露自己的这些心态。因为愈细的事情,可能我们做表面做不了,忽略掉,反而可以真正看出来,我们的功夫不到位;你都做表面人家都赞叹,还以为自己修养很好了。比方莫见乎隐,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,反而容易显现出来。我们今天落实圣贤教诲,从一切皆恭敬做起,毋不敬,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。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在哪?我们的寝室,我们的厕所、还有厨房。客厅看得到,客厅很干净,但是里面很乱。看起来好像很用功,事实上修到最后做表面,反而道业提升不上去。这个道业会用到哪?时时都在考虑别人看著他,看得到的时候才用功夫。有一个长者,我们打扫做好了,请长者检查,这个长者大的地方都不检查,专门挑那角落的地方,莫显乎微。一下子就把我们看得到的地方做好就好了,这个敷衍塞责,不够细腻了。要做就把它做好,怎么可以应付?莫见乎隐。

  再来,「莫显乎微」,在最细微的地方,容易显露我们的心态。比方洗手,在台上都告诉大家:要环保,要珍惜资源。洗手的时候那个水开得很大,讲跟做都不一样,自己没有察觉,这个都是细微的地方。对人要恭敬,比方跟人谈话的时候,表情就是很不以为然或者不耐烦,这都很小,其实都体现不恭敬。但是自己有没有发现?没有,人家提醒了,藉口还一大堆:我昨天没有睡好。其实人家一提醒很宝贵,马上发现问题了,这个时候马上解释,还是把一个东西排在第一位,什么东西?面子排在第一位,所以这不把面子卖出去很难修行。再细微一些地方,比方说我们的仪容,你鼻子的鼻毛太长,露出来好几根你都不去剪,别人跟你讲话怪怪的。这都是你给自己方便,就不恭敬别人,你给别人方便才是恭敬的落实。你不在这些细的地方下功夫,都搞分别执著,都搞表面功夫。最严重的还是被自己给卖了,最后道业没有成就荒废一生。这一段话很给人生启示,慎独,以至於在别人看不到的、别人听不到的地方,都是真实下功夫克己复礼。好,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 

 







• 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 • 始终保持平常心 • 接受明师的教导 • 有很多菩萨来示现 • 只顾自己的欲望,这还得了! • 在网络上轻率发言果报非常可怕 • 念佛往生,这是真正的福报 • 这叫念佛三昧 • 清明节祭祖扫墓 • 这十二个字必须要遵守 • 妄念随他去,不要去理会 • 有正念没有妄念 • 布施不是便宜别人,而是便宜了自己 • 轻松学佛法封面3 • 过这种日子,连畜生都不如! • 不如在家里念佛 • 秦桧七世猪身 • 不是预言不准,是我们善意的力量大! • 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• 给一切众生作好榜样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证大菩提 · 天寿国绣帐 · 坛场 · 卡拉诺斯 · 佛化 · 敬天寺 · 同一念佛 · 自行化他 · 目犍连 · 有学 · 惟尚 · 偏真之理 · 暗禅 · 始终两益 · 劝请 · 阿耶怛那 · 那罗延力执金刚 · 木食



· 十一门科 · 净界法师:八大人觉经讲记 · 证严法师:求福寿不如修福慧 · 观音忏法 · 三种禅 · 星云大师:从拥有到用有 · 刘素云:一篇敬师文略表弟子心 · 净界法师: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... · 大天寿和尚 · 厕孔 · 阿吒曩胝 · 刘素云:我遇到具体事就找阿弥陀佛。为什么... ·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· 运敞 · 净界法师:佛陀所宣说的道理,是不随时空改... · 星云法师:如何处富居贫 · 神通从哪儿来的 · 佛教遗迹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