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《群书治要360》学习分享(第五十七集)

  诸位长辈,诸位学长,大家下午好。我们接著上节课一百零九句讲到的:

  【下之事上也。不从其所令。而从其所行。】

  下属都是会观察上位者是不是言行一致,他才能够佩服、才能够服从。而接下来讲到:

  【上好是物。下必有甚矣。】

  上级爱好某一个事物,他的下级、下属可能会更超过他的爱好。我们从家庭来看,父母的喜好,可能孩子青出於蓝,他更喜好。你父母爱读书,相信下一代的学问一定超过我们,因为他从小就学。但是假如是坏习惯,那就麻烦了,赌博、喝酒,小孩子从小他假如染上这个恶习,那就『下必有甚矣』。老师教学生,老师好的风范,学生从小记在心上效法,那他以后的成就可能超过老师了。其实我们现在跟古圣先贤、跟师长学习,把他们最难得的德行风范我们拳拳服膺在心中,那我们的成就不会比古圣先贤低。因为古圣先贤跟师长他们是把一生修学的智慧和盘托出,提供我们来学习。所以一个人能珍惜经典、珍惜师长老人家这一生的宝贵智慧,那他的学习是站在圣贤、师长的修学基础来学习用功,他会少走很多弯路。最有福报的人就是老实听话的人,所以「福在受谏」。

  说到这里,我们更具体来观照,经典还有师父教诲的哪一句,我们不可须臾离也,随时可以提起来?想到这里就找出来我们为什么进进退退,因为很可能没有一句是真正时时放在心上。圣、狂之分,在乎一念,这些教诲不放心上,起的念头可能就是贪瞋痴慢这些习气了。老人家教诲我们很多遍的、最熟悉的,其中有一句,「念念为人著想」,这句话太重要了,我们最严重的就是自我太强,没有这一句,我贪、我瞋、我痴、我慢、我疑随时在起作用。念念为对方想,「我」放下了,贪瞋痴慢疑就淡了,马上自己的身心感觉不一样,烦恼就少很多。所以人在修学的时候没有法喜,铁定没有一句师父的教诲、经典的教诲放在心上。这个都属於观照,勘验自己。实在讲,要这样子来观照自己,「不自欺」才打得破。不然我们在相上看,每天我也都读经、我也有听经,但修学是重实质不重形式,你真正落实多少那才是我们的受益处。所以真的珍惜经典、珍惜师长的教诲,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。

  体会到了,就要百分之百不打折扣的去落实它。比方师长讲的,「处逆境,随恶缘,无瞋恚」,就真的去做。遇到任何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绝对不情绪化,不发脾气。发脾气算严重的了,就是心里面还有一点不舒服、一点闷闷的,这都是有情绪在里面,都是瞋恨心在那里蠢蠢欲动。这时候还能再往内观照,就可以察觉到我们的「我贪」,我还在求什么?我会有不舒服就是我所求的没有求到。「他怎么这么不顾及我的面子,讲那句话真难听,太难受了。」这面子就是最害人的,人家还顾我们的面子干什么?真的知道面子就是自己清净心的障碍,这个时候别人不给我们面子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历炼的机会。你真想要成就自己,那这些境缘来的时候你反而会感谢对方,他的考验才让我们发觉我们的问题。

  所以人真想成就了,就会感谢境界的考验;假如不真想成就,就会觉得没办法,反正每天都要遇到,就考吧,就再看吧。所以能生感恩心的人是真正能把一切人都当作老师,只有自己是学生,都是来考验我、来成就我的。唯有这样的存心,真正面对一切人、事、物才能心平气和。不然这个瞋,这个情绪,随时都会现前。情绪一现前,我们之前的功夫就全部都破了,「一念瞋心起,火烧功德林」,一念瞋心起,人的情绪一起来,那一个一个不妥当的念头就相续不断,叫「百万障门开」了。所以真正自爱的人,丝毫情绪都不让它起来,一起来赶紧,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赶紧转掉。

  这句用在君臣关系,历史当中有提到「楚王好细腰」,国人有很多女子就饿死了。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,这些女性就为了投楚王之好,可能想说会不会有机会被选到王宫里面去?那要细腰就是少吃。结果很多人就饿,饿到最后就生病,甚至饿死的情况都出现了。所以这是「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」的一个例子。

  人在团体当中,当领导是个缘分,也是个福气。这样的缘分应该期许自己珍惜这个缘,给团体的人好的启示、好的人生引导,这是一个当领导者非常可贵的态度。而领导者的一举一动确实对底下的人影响很无形。比方领导者讲话特别大声,到他们团体办公室可能讲话声调不知不觉就大起来,或者这领导脾气大,底下的人脾气也挺大。我的观察,很可能是一种情绪的传递,上面的人脾气大,底下的人一接收到,敢怒不敢言,憋著,憋到最后找机会就发了,是吧?遇到同仁,或者遇到又是他底下的人,可能他的脾气也就发出来。真不容易,不发脾气真不容易。我听到一个故事,给我启示也很大。有个爸爸,他孩子还挺小,一岁左右,他就很急了,第一次当爸很著急,把他儿子抓起来,「叫爸爸,叫爸爸」,巴不得他马上就会讲。后来他孩子稍大一点,讲话比较顺畅了,突然有一天他父亲看到他儿子在外面玩,把鸡抓起来,「叫爸爸,叫爸爸」。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学会了他爸也不知道,无形当中都在影响。

  其实我们能影响人,我们就必须要很慎重的来经营这个缘分,这是负责任的态度。所以「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」,因为这君、亲、师的角色对孩子、对学生、对下属的影响都比较大,上行下效。所以扮演这些角色,自我要求要高是非常合理的,因为影响力愈大,本身自我的要求就要愈高。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天子,他严格到什么程度?「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」,没有一句话可以乱讲。

  诸位学长,假如从现在开始你连一句话都不能乱讲,好不好?很多人会说,那多痛苦,让我开开玩笑吧。真正的快乐不是开玩笑来的,真正的快乐是随顺性德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来的。开玩笑,尤其又拿人开玩笑的,那哪能得什么喜悦?那是一下子顺从自己的习性,顺从那个不尊重人的习性。就好像说喜欢喝酒的喝了两口酒好像很快乐,事实上他的身体都搞坏了。我们没有去观照到对人的尊重,然后拿人开玩笑,那哪有快乐?所以这个乱开玩笑,现在在团体当中比较明显,因为人现在讲话不稳重,有时候绮语。像我们在教育界,学生尊我们为老师,可是我们言语假如不谨慎,比方说留学生下来补作业,结果几个同仁刚好一起谈话,那时候讲话的态度跟在台上就差很多,有时候一些轻浮的话就出来了。不谨慎,学生在旁边听著。这个现象我当时候在学校有发现,我得给那个同仁使使眼色,提醒他学生在旁边不可以讲这种话,有时候使半天他看不懂。

  包含当父母、当长辈的人,现在也不敏感,都觉得很好玩,其实那个绮语、那个轻浮、那个不庄重都给孩子不好的影响。我们现在这些道理不搞清楚,可能天天在造孽,下一代都被我们带坏了。所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,他当长辈,一言一行都想到要给当下的这些孩子好榜样,不能给他们不好的影响,有这种心境才有做长辈的资格。像成人有时候好玩,孩子们一起聚会,那孩子才五岁、六岁,大人就在那里,「他们两个一对啦」,就在那拿孩子开玩笑,都不敏感。所以现在的小朋友幼儿园就谈恋爱,谁的影响?你父母也不谨慎,有时候都是拿这些在开玩笑,所以孩子他从小就受不好的影响。

  包含电视节目里面男女关系都谈得很多,这些暧昧,小孩子从小看电视,他就觉得这个很正常,他的情愫很早就动了,他的理智没有建立起来。包含幼儿园教唱歌,居然教孩子唱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」,还有唱「对面的女孩看过来」,这长者根本都不敏感。甚至於现在那些模仿秀,让那四、五岁的孩子在那唱情歌唱得整个脸揪在一起,大人觉得很好玩。所以我们的下一代都在我们这种不明理,觉得没什么、很好玩当中被误导。甚至有些广告,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给人家拿回去了,那个是偷盗!这些拍广告的人没有这些意识,好像这个东西好到让人受不了,然后就拿回家里去,其实那个是盗的行为。孩子他很单纯,他随时在学习。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是拿人开玩笑,那大人一边看一边笑笑笑,小孩在旁边,他以后也这样去揶揄他人怎么办?所以我跟那些朋友讲,我说你觉得很好玩,那孩子不知道那样是不对的。这么一提醒,他们才说对!所以接下来这个经句就讲到:

  【故上之所好恶。不可不慎也。】

  你所喜欢的、讨厌的,这个不得不谨慎,因为这个好恶可能都是下属、都是民众的表率,他会跟著你学、跟著你做。齐景公有一次碰上他养的狗死了,结果他就给身边的人交代,说给这个狗办个告别式,还帮它弄个棺材,很隆重的,然后要把它厚葬。这个消息晏子知道了,马上来询问景公这件事情。结果景公一看晏子来了,「有什么大惊小怪,我跟他们开开玩笑,好玩,没什么、没什么,就一只狗而已。」结果晏子当下就讲,「孤老冻馁」,现在孤儿、老人很多都冻死、饿死,「而死狗有祭」,一只死掉的狗还帮它办祭礼,老百姓都饿死了,你还在这里好玩,还拿钱去帮一只狗办祭礼。「鳏寡不恤」,寡妇、失去妻子的人,这些都是世间可怜人,你都不去体恤他,照顾他的家庭,「死狗有棺」,还给这只狗买棺材。你这一个「好玩」,老百姓了解到了,老百姓能不寒心吗?老百姓还能拥护你吗?你一个好玩,都不知道给整个人民的感受是什么。景公这件事情他觉得好玩,他觉得这样好玩,他身边这些谄媚的臣子统统都迎合他的口味,这时候君王就耗在这些根本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。忠臣都是来劝谏的,忠言逆耳,佞臣都是陪他放纵这些嗜好的人。

  当然晏子这么一分析,景公就赶紧收敛,不敢再这么干下去。所以上位者的好恶,底下的人都会有回应。今天为什么会有魏徵?因为唐太宗爱民,他要把国家治理好,这是他所好,「上好仁,下好义」,他感来的大臣就是一心为国家来付出。所以『不可不慎』,是人民的表率。从这句当中体会到,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,这个时候领导者这种正己的态度,敏感度也会愈来愈高。

  我们再看一百一十句,我们先一起念一下:

  【我有公心焉。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。我有平心焉。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。我有俭心焉。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。此躬行之所徵者也。】

  经句里面提到『我有公心焉』,这个「我」是指上位者,他能有公正的态度、公正的存心,他的臣民就不敢念念想著他的私欲了。因为公正的人他就有一股正气,底下的人他可以感觉到在这样的团体里面,他是不能够谋自己私欲的,时间久了慢慢这个德行就能感染臣子跟人民了。就像尧、舜确实是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」,他们念念都以天下著想,在这样的一个风范之下,他的人民都以不能像尧、舜这样的德行而感到羞耻。接著,『我有平心焉』,上位者能够平等正直的态度,『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』,那人民、下属就不敢,「险」就是铤而走险,然后去谋自己的私利,不敢这么做。所以这个德行本身它能产生一种摄受人心的力量。

  接著讲,『我有俭心焉,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』,上位者如果能够有节俭的态度,人民就不敢奢侈、浪费。在东汉时期,汉明帝的夫人马皇后,她非常节俭,而且衣服很多都是自己做的,她的双手因为常常劳动做衣服,都长茧了。而她的佣人,包含后宫的妃子,穿的衣服都很朴素,不会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品。因为她是皇后,她一做出来,底下的人就不会奢侈浪费,会效法她。所以一个皇后节俭,她影响的就是整个皇宫,以至於母仪天下,影响整个天下的人。从治家来讲,一个母亲节俭的话,她的孩子就不会奢侈浪费了。包含当老师的,每天跟学生相处,能够节俭的话,其实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好的行为看了,人一接触他都会有感动。

  像从小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,我奶奶是很节俭,当时候看老人家一张卫生纸分三、四次用,我记得小时候看了确实有点摇头,怎么省成这个样子?很奇妙,虽然在那里摇头,但是还是很佩服。后来自己长大了,赚钱了,反而就很舍不得乱花钱。然后脑海里就很多奶奶留下来的这些行为风范,像我奶奶走到哪电灯就关到哪,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受影响,我走到哪电灯现在也是关到哪。当然不要关到让人家走路跌倒了,这还是有个度,但是就是对水、对电、对任何一个细小的物品都不糟蹋。包含小时候的印象,饭粒掉在地上,父亲捡起来吃,那么自然,可是给我们的印象都非常深刻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也讲,「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」。而且节俭的人,他是长养他的仁慈心,节俭省下来可以让更多的人用,而且节俭的时候那种对物品的爱惜,很自然的,对人也会是这个态度。俭,慢慢的能让自己的存心接近仁德。假如奢侈就麻烦了,奢侈就不惜福了,甚至於别人的付出都觉得理所当然。

  接著讲,『此躬行之所徵者也』,这是上位者,「躬行」就是他以身作则,「徵」就是能形成一个风气,这也是他以身作则所产生的好的作用。太宗皇帝他在当皇帝以前,他是世子,当时候他是负责秦王府,他底下有很多干部跟随他很长的时间。后来他当了天子,当上皇帝了,那当皇帝了他要启用很多的人才,结果本来的太子的下属,还有齐王府,就是他本来那个弟弟的下属,他都有很多的启用,只要他们是人才。所以能创贞观之治,首先太宗皇帝的度量很大。魏徵献计要置他於死地,他当上皇帝之后马上重用他,因为他也是忠於他的主子。同样的,虽然他弟弟、他的哥哥以前是跟他有权力上的一种争夺,但是他当皇帝之后都是一心为整个国家著想,他公平对待,没有说这是以前跟过我的人,他就有偏心,没有。

  结果房玄龄就给太宗皇帝说到,您现在启用这么多太子的人、齐王府的人,以前跟著你的这些老人,就是秦王府的这些干部们,没有被重用,现在都有些抱怨。房玄龄反应了这个情况,太宗马上就讲到,尧、舜是圣王,他们的儿子丹朱、他们的儿子商均没有当天子的才能,所以尧、舜是绝对没有私心的,他们还是用了很大的心血找到好的人来继承天子。所以「君人者」,就是天子、皇帝,一定要天下为公。孔明是一个小国的宰相,他都能够做到大公无私。他举了孔明讲的一句话,说「吾心如秤,不能为人作轻重」,我的心就好像秤、天平,他必须很公平的去处理每件事,不会因为哪个人跟我交情好或者不好,我就偏了心了,轻重就不客观了,这是不行的。小国的宰相尚且如此,太宗现在是大唐的皇帝了,那更不能有丝毫的偏心。所以当皇帝的人对历史要很了解,随时可以举这些历史的榜样出来。

  而且他也同时藉这个机会教育大臣、教育臣子。他说到,我们所有的衣食都是老百姓的纳税钱、老百姓的血汗钱,我们坐在这个位子就是要安定百姓,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,所以一定要选出真正有德才的干部出来才对得起百姓。你们应该来谈的是什么?是他们有没有能力能够做好这个工作、当个好官,而不是来这里给我抱怨我没有念过去的交情。所以当领导的人要很公平、很理智,不能徇私才行,不能感情用事才行。所以太宗也是很念情义的人,但是他在处理这些公事还是非常冷静。

  接著我们看一百一十一句,我们一起念一下:

  【太公曰。将有三礼。冬日不服裘。夏日不操扇。天雨不张盖幕。名曰三礼也。】

  我们看到这个『礼』,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它不是限制人、不是要求人,而是这个礼都是通达人性的。我们遵循这个礼,我们就可以慢慢的恢复我们的性德,就像一个为人子他能守对父母这些礼,那他的德日进了。所以这个礼是成就我们的德行,绝不是来限制我们。包含这个礼在军队当中,都是通达人性的。因为在军队当中,他们要出去打仗,这都是生死攸关的,所以将帅要能跟这些士兵们都是不分彼此,团结在一起,他们才能够打胜仗。

  所以姜太公说到,将帅要首先遵守这个『三礼』的礼法。哪「三礼」?冬天不穿皮衣,『不服裘』,「裘」是皮衣;『夏日不操扇』,夏天不持扇子;『天雨不张盖幕』,下雨天不张伞盖,这样才能表现出跟士兵同甘共苦,这就是将帅所遵守的三礼。真正这个将帅他能以爱心来对待这些士兵的话,那他很有情义,大家都没皮衣可以穿,就他穿了,他心里也不好受;大家都热,只有他拿著扇子在那里扇凉,他也很过意不去的,这是人性里面很自然的态度。所以他待士兵应该就像待自己的家人一样,比他年纪小的,像自己的孩子一样,跟他们同甘共苦。所以下雨了只有他有伞盖可以撑,我想爱士兵如子的人可能也做不出来。而且守这三个礼,他能真正理解到士兵们的冷暖,他的生活的实际情况,就很能感同身受他们生活上的需要,进而在这些生活去体恤、去照顾好士兵。

  在宋朝有个名将叫曹彬,他确实能够体恤他的士兵。有一次刚好有个士兵犯错了,结果判了罪之后,是执行打几十板军棍,判了以后隔年才执行。结果就有人很好奇了,「将军,他判了罪,你为什么隔年才处罚他?」隔那么长的一段时间,他们不了解。结果曹彬就说了,当时候判他罪的时候他刚娶太太,那个时候执法打他,怕他家里的人会觉得就是因为娶了这个太太,所以才这么倒霉。那他这个太太可能这一辈子在他们家就很难被家里的人接受了。所以隔了一年再来执行,他们家里的人不会把她联想在一起。他当将军的人体恤到这么细微的地方,这只是一件事情,假如在更多生活细节都是这样子去体恤士兵,那真的都是上下一心来为国家。

  而孟子在他的教诲当中也有提到,夏、商、周这三代能够得天下,都是以仁慈心得天下,「其失天下也,以不仁」。所以仁不仁慈是得天下跟失天下的关键,能不能设身处地,也是失人心跟得人心的关键所在。所以这个「礼」它都是体恤人心、通达人情,进而能够将帅做出榜样来,能够凝聚人心、得人心。

  我们接著看一百一十二句,这句我们在之前有跟大家分享过,我们也念一遍复习一下,念的时候随文入观,因为我们之前有一起学习过,观照这个态度我们有没有已经放在心上了?

  【孔子曰。君子有三恕。有君不能事。有臣而求其使。非恕也。有亲弗能孝。有子而求其报。非恕也。有兄弗能敬。有弟而求其顺。非恕也。士能明於三恕之本。则可谓端身矣。】

  这个『恕』就是能体恤人情,自己没有做到,去要求他人,这在人情上人家是没有办法心悦诚服的接受。所以这段话当中,我们要求下属、要求孩子、要求弟弟,以至於要求另一半、要求朋友,这在五伦关系当中我们要去要求的时候,首先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先做好,这个都是恕道。而且不只要这么去观照,面对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,要严以律己;面对别人还没有做到位的地方,要宽以待人。这也是通达人性的态度。因为人太容易原谅自己了,所以得严以律己。比方我们亲戚朋友有错了,你几天就耿耿於怀,甚至批评罗嗦好多次。我们回想一下,我们一天犯几次错?很多次,可是我们都没有这样要求自己。所以确实这严以律己、宽以待人,这个也都是通达人性的好教诲。

  宽以待人,别人有犯错了,我们能包容,然后能自己先做好样子,把人的惭愧心唤起来。惭愧心唤起来,那是很自然的性德流露,它是自动自发的,跟我们严苛、指责的态度去对待他,那不一样的。他没办法,你这么要求了,他不干也得干给你看。但是可能阳奉阴违,那不是你的德行把他的羞耻心很自然的唤醒。这个叫「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」。你是严苛的要求他,他只是想著不要被你处罚,但是他不见得有羞耻的心。我们自己做好,然后又宽恕他人,唤醒的是人的性德、羞耻,而且终身受我们的影响。

  在《德育故事》当中,刘宽他待人很宽厚,他没有那种苛刻指责。有个人看见他就对他讲:「你这头牛是我的。」他看这人这么肯定,他当下就把那牛让他带走了。结果后来这个人把牛牵回去发现他搞错了,他们家的牛回来了,就对刘大人很不好意思,赶紧把这头牛还给他,去向他请罪。诸位学长,假如是你,你会怎么做?里面一股怨气终於可以发一发了,骂他一顿。所以修养处在这里,人家错怪他了,他内心一点情绪都没有,度量大。当他看到那个人那种惭愧不好意思的时候,他马上跟他讲,「这牛长得很像,是很正常的,你不要自责,不要自责,谢谢你还把我的牛带回来。」人这种宽厚,给人心灵很深的震撼,不只给这个人震撼,这个人那分感动,一定会去告诉他的亲朋好友,那刘大人的教化就传开了。

  后来他的太太觉得好像看她丈夫一辈子没有生过气,就想了一个方法看能不能让他生气,就交代他的婢女,有天端上羹汤,烫的羹汤,刚好他上朝以前端给他喝,然后故意把羹汤打翻了。那上朝前穿的是朝服,马上就要上朝去了,结果一打翻就把他的朝服给搞脏了。当下刘宽扶起这个婢女,问她说,「你的手有没有烫伤?」这不简单,人的德行、修养在哪里勘验?就是遇到事情的第一念,那个骗不了人的。他假如有把朝服放在心上,那第一念不可能是为那个婢女著想。所以真的是没有为自己想,念念就是为对方著想。我想他这个仆人这一辈子都效法学习他,被他感动了,当然他太太以后也不会做这种事情了。

  而我们真正在要求别人以前,都是首先先反观自己有没有先做到位,那这样子不断的会要求提升自己,没有这个态度我们去要求人,反而适得其反,甚至让人家不能接受,甚至埋怨、抱怨都有可能。

  所以我们看这个一百一十三句,《礼记》里面讲到的,这个确实通达人情事理,我们念一下:

  【是故君子有诸己。而后求诸人。无诸己。而后非诸人。】

 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,有德行的领导人,『有诸己』,有之於己,就是自己有了好的德行、善行了,『而后求诸人』,然后他才带动别人行善,自己没有做到以前不先去要求人。我们现在确实也是善心,遇到好的教诲,遇到老祖宗这些文化很好,都很希望别人也能学到,介绍给别人,这是好心。而我们去介绍给别人的时候,很多教诲可能我们自己都没做到,没做到,然后又拼命介绍给他人,现在人信心不容易建立,疑心容易起来,人家一看,你说这个很好,你自己都没有做,怎么学这么久了都不做?反而让人家怀疑,学经典、学传统文化,好像也不见得比较好,那可能无形当中就让人家怀疑或者反感。所以还是要先自己去力行,这个很重要。「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」,这个「知所先后」很重要。我们现在有时候太热心了,把时间都花在介绍别人学,自己没有下真实的功夫去把经典做到、演出来,反而自己没有做到,要进一步再去给人影响,再去提醒人、教化人,就不容易了。

  接著讲,『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』,「无诸己」就是自己没有这些不好的恶行,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。因为假如我们要求对方的,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坏习惯,那当然对方是不能接受的。就像我们让孩子孝顺,可是当父母的人不孝,你去要求他,他不能接受的;你去指责他,他也不能接受的,有句成语叫「五十步笑百步」,这个人家是很难服气的。所以这段话也是提醒我们,时时要反求诸己。在《中庸》当中,有比喻君子处世的一个态度,反求诸己的态度,用射箭来做比喻。今天我们射箭没有能射准,「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」,就反省自己射箭的技术不好,不能怪风太大,还是怪弓箭不好怎么的,就把责任推给他人,或者推给这些外在的环境,那心就不在道中,不在自我反省当中。

  在清朝有康干盛世。我们在处世待人当中,冷静去感受,我们要去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很不容易,更何况是教化全国百姓创造一个盛世,那个德行都是圣德才做得到。所以我们看太宗皇帝、看康熙皇帝,那不得不佩服。而康熙皇帝确实在力行这个「反求诸己」,做得非常好。他在位六十一年,他晚年的时候也常说到,只要发生地震,发生水灾、旱灾,他绝对反省自己,会降下这些灾,是自己德行不好,忏悔,到天坛认错、祈福,很快这个灾难就化解掉了。他们也是深明宇宙人生的道理,就像《尚书》提到的,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」,有灾祸出现了,他是一个国家领导人,他首先反省,老百姓就效法他,进而赶紧去带头行善,灾难化掉了。他没有指责任何人,自己先反省。而且他提到,上位者常常要管理人、要训导人,首先也应该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做起。

  康熙皇帝其实他一生也遇到非常多大的考验,这绝对要创造一个功业没有一帆风顺的。当时候有发生明朝的降臣三藩之乱,那也是很严重的情况。当时他在跟大臣们商议的时候,最后决定要削藩。结果后来三藩造反,就有人提到当初有一些大臣赞成削藩的,他们这个建议不妥,所以才造成这个动乱。当下康熙皇帝讲:「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也在,所以这个责任不能推给当时候提这些建议的大臣,我在场做的决定,我应该负最大的责任。」其实当下康熙皇帝这么说的时候,当时候那些提削藩意见的臣子是非常感动的,不然可能就要降罪於他们了。所以他不把罪过推给下属。而且他也是个明白人,也看清楚了三藩迟早有一天还是会作乱的。

  所以一个领导者在状况出现的时候能反求诸己,那大家学到的是德行,是正确的处世态度。假如情况出现的时候没有反求,反而是指责,那可能这种互相指责的风气就会形成。所以一个团体的风气,领导者的影响就很大,「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」,当下这个言语态度都是影响整个团体的。

  我们接著来看一百一十四句,我们一起念一下:

  【君子能为可贵。不能使人必贵己。能为可信。不能使人必信己。能为可用。不能使人必用己。故君子耻不修。不耻见污。耻不信。不耻不见信。耻不能。不耻不见用。是以不诱於誉。不恐於诽。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。不为物倾侧。夫是之谓诚君子。】

  这段最后讲到能够做到这些德行的是真正的君子,真正有君子之风。我们看到一开始就讲,君子能做到,『能为可贵』,能做出值得人家尊重的事情,这个「贵」就是值得人家尊重,而不是说地位高。『能为可信,不能使人必信己』,能够做到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,但不能要求,不能说让别人必定要信任自己。其实这些教诲当中,君子都是要求自己,不要求他人,而且处世也很豁达,「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」。人很多烦恼都是来自於太强求。所以我们今天希望别人尊重我们,首先我们要做出值得人家尊重的行为出来。而真的做了,人家不尊重我们,我们也问心无愧就好。能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,那假如别人不信任我们,我们也不罣碍。而且日久见人心,反正我继续都是诚信的行为,总有一天他还是能够信任的。

  『能为可用,不能使人必用己』,能提升自己的能力、德行是可以承担责任、重任的,但不能强求自己有了德才然后别人一定要重用我们。因为有没有被重用,那是因缘具不具足,我们有德才人家不用,我们理得心安就好。不然变成强求因缘,最后自己觉得怀才不遇,最后还怨天尤人,就不好了。所以孔子很豁达,人家信任了,他一心一意为国家团体;人家不信任了,他自己「舍之则藏」,他自己也是乐在道中,他也不罣碍、不强求。

  接著说到,『君子耻不修』,君子羞耻的是自己没有好好的修养品德,没有真正的德行感到羞耻。『不耻见污』,不以被人家侮辱而感到羞耻。『耻不信』,羞耻自己没有做出诚信的行为。『不耻不见信』,不以不被人家信任而感到羞耻、难过。『耻不能』,羞耻自己没有才能、德行来承担重任。『不耻不见用』,不以不被任用而感到羞耻。君子求诸於己,不怨天、不尤人。

  而我们看到这些处世的态度,再反观自己的心境,就会有很大的启示了。比方我们难受的地方,别人侮辱我们,我们很难受,那就跟君子之风不相应。是羞耻自己没有做出好的德行、行为,人家侮辱不放在心上,甚至於人家侮辱,不只不会难过,当作给自己很好的考验。而且坦白讲,人家侮辱我们,是给我们送福报来了。《了凡四训》当中讲,「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,子孙往往骤发」,他的侮辱不是事实,那我们的子孙就有福报了。因为他侮辱我们,人欠你的,天会还你。所以被人家侮辱不觉得羞耻、不觉得难过,而且当作福气来了,那真的当下处世的态度可以「事事是好事,人人是好人」。所以人家批评我们,是事实,我们很感激他;不是事实,我们也觉得很能释然。能有这些心境,其实我们在处世当中应该不会有烦恼的。人很多心里难受,往往都是很在乎别人讲我坏话、别人误会我,那就难过好几天;别人不信任我,好像做起事来都有气无力的。

  「耻不信,不耻不见信」。宋朝有一个大臣叫吕蒙正,他在上朝的时候刚好后面有个官员就在他背后在那讲到,「这种人也当官?」就羞辱他。后来旁边的朋友就跟他讲:「我去了解一下,到底这个批评的人是谁。」结果吕蒙正讲:「你不要去问了,问了以后我知道是谁,还落个印象。」人家侮辱他,他完全能包容,不在乎。后来皇帝要他推荐人才,结果他推荐之后,皇帝不采纳,让他回去再重推荐。结果连续推荐三次,人选他都不改,皇帝就很生气:「我叫你改,你都不把我的话当一回事!」结果吕蒙正就讲:「我是推荐人才,不是投你所好,我不想做谄媚的臣子。」这是「耻不信」,自己做出来是不是真正无私,是真正无欲则刚,不带任何有媚上的态度,这样其实才能真正取信於天下、取信於皇帝。一时皇帝不能理解,他也不难受,他坚持他做人的原则。甚至於皇上把他罢官了,他还是「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」,这个才是功夫。「素富贵行乎富贵,素贫贱行乎贫贱,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难行乎患难」,素贬官行乎贬官,素罢黜行乎罢黜,「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」。

  我们在任何境界,只要心里难受了,就是我们心地功夫不够,君子应该是无入而不自得,都很自在的。有能力不被用也不罣碍,我们现在很在乎名利的话,不被人家重视,自己就很不欢喜、就很多烦恼。事实上,当我们没有被重用而生烦恼,我们也不可能是能扛大任的人。所以假如我们感觉到好像责任都不到我们身上来,那很可能我们自己君子的心态还没有到位。真的让我们扛责任了,我们一堆烦恼,反而也制造团体的烦恼。一个扛大任的人是有担当的,是能调伏自己的烦恼。扛了责任,还要领导常常还得要来调我们的心态,还得安慰我们,那叫添乱。

  所以,『是以不诱於誉』,君子不会被这些虚名、虚誉所引诱,他很清楚他做事的目的,都不是求名闻利养,是求利益人的。『不恐於诽』,不因为别人侮辱毁谤而恐惧、担心或者难过。『率道而行』,遵循正道去做。『端然正己』,他是端正自身,都是观照自己有没有跟道德、跟经典相应。『不为物倾侧』,不被这些外物、境缘动摇他的心。『夫是之谓诚君子』,这样的修养、处世的态度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。这「不为物倾侧」,真的遇到任何境界心都不会动,这个不做到「无欲则刚」是不大可能的。而人会被境界所转,他还是有自私自利在,太在乎自己了。假如能把自我放下,那这些贪瞋痴慢的习气就能不起作用了。所以学君子,首先要学习把自我放下来,能够时时处处为对方著想,尤其是当领导者的话,时时处处为团体、为国家社会著想。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,我们能够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是学传统文化的好榜样,自己的心要常常能稳得住,不能被境转,不能给人家坏的榜样看。

  好,这一节课就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。谢谢大家。

 

 







• 他一放下,就顿悟,就成佛了 • 亲近三宝,是大智慧之人 • 往生就是成佛 • 你要是恢复了无量觉,你就是阿弥陀佛 • 佛所说的一切,你自己要去验证 • 下济三途苦 • 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快乐,这就是报佛恩 • 学佛学到三恶道,那就大错特错! • 寿命长短不重要 • 清净的道场,不是随便请人来讲经的 • 狐臭没有了,那就是你有功夫 • 感情是烦恼的根源 • 这种人真正可怜 • 修行没有尽力,功夫怎么会得力 • 决定不跟人结冤仇 • 从十善业道做起 • 现在学佛的人,迷信的多 • 生老病死 • 你只要把这个放下 • 往生不是死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十境 · 四欢喜 · 悟空 ·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· 远忌 · 极成 · 秘密曼荼金刚心殿 · 四法界 · 四种饶益 · 灵供 · 寺院 · 乘津 · 留舍寿行 · 毗舍遮鬼 · 打饭 · 妄尽还源观 · 指竿针锤 · 通忍



· 一觉 · 二耶舍 · 印光法师:因果一法,儒教亦极注重 · 海涛法师:慈悲念佛人 1 · 试经 · 十六大力 · 有钱是福报,用钱是智慧 · 宝 · 共业不共业 · 宣化上人:开悟可成佛,不开悟也可成佛,直... · 达刚 · 宣化上人:五浊恶世 · 须赖经 · 果卿居士:人与人之间的恩怨产生于各个道中 · 生即无生 · 五灯严统 · 五重相对 · 喻道论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