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宣化上人 >> 浏览文章

宣化上人:大乘起信论浅释(上)

  大乘起信论浅释

  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美国万佛圣城

  开经偈

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

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

  今天讲《大乘起信论》,我先给你们讲讲这一个“大”字。这个“大”,不是有所对待的大;有所对待的大不算大。什么叫有所对待的大呢?譬如对小而言大,对着这个小就说这个大。那么这个大和小,也没有什么定义的。你说这个大,比这个再有大的,那么这个又算小了;你说这个小的,比这个再有更小的,这个又算大了:所以说没有定义。说,现在我明白这个大了,就好像那个中似的;《楞严经》所讲那个中--南观成北,东看成西--那个没有个中,所以这也是没有一个大了。

  这个中,是由四方显出来一个中,那么这个大呢,可没有一个四面来显出这个大;没有一个面,这祇有两面。你对那个小而言大,对大而言小,没有这个四方的比喻。不错,也是没有定义的,这个大。你说这个大,比这个再有大的,这个就又变成小的了。你说这个大,比这个有更大的,这个又变成小的了。所以现在这个“大”,《大乘起信论》这个“大”,是没对待的;没有对待,你对大而说大,对小而说小;他也不大也不小,非大非小。

  你大乘的人就接受这种大乘法;中乘的人就接受中乘的法;小乘的人就接受小乘的法:这是看人的根性而言的。但是你就是小乘接小乘的法,这个小乘也是大乘,所以叫大乘。你就是中乘的人接受中乘的法,你接受这种中乘的法,也就是大乘。你这大乘的人接受这种大乘法,这更是大乘了。这个大乘是没有对待的,是没有一个比喻的,这是绝大。

  什么叫绝大呢?就是最大的,就是那个大的里边的大,再就没有比这个再大的了,这大乘。大乘,有的人说这个大乘,是个好像车似的,一个大车。有的人说,好像一个大船似的,载很多的物。又有的人说这个大乘,就好像一个飞机似的,大的飞机,飞到半空里头去;这个大乘就譬如一个飞机。又有说譬如一个轮船的;有的人说譬如火车;有的人说譬如那个运货的车。这几个说法都可以的,但是这个大乘,也不是飞机,也不是火车,也不是轮船,也不是运货的那个运货车。

  那么这是什么呢?这个大乘是个法界的,是个宇宙的。这整个法界就是一个大乘;整个的宇宙就是这个大乘。这个大乘无所不包,无所不运;运一切众生从这个生死的此岸;经过烦恼的中流,而到这个涅槃的彼岸。你说这个乘大不大?这个不是单单运几个人,或者一点东西,这所有世界上一切众生,都在这个大乘里边,载来这儿运输呢!在这个大乘里边,从生死的此岸,经过烦恼中流,度到涅槃的彼岸,所以这个叫大乘。

  这个大乘,你要相信它;你要不相信它,它不单不是大乘,连个小乘都没有了。这个决定要相信这个大乘,所以叫“起信”。“起”是生起,也是发起;“信”就是要相信这个法门;“论”,论是论议,就是那么来讲一讲这个道理。

  大乘起信论

  “大乘”,以运载为义,就是把这个众生,由这个生死运到涅槃。那么你想得到这种的运载,必须要有信心。你要没有信心呢,虽然有大乘,也对你没有用处;你要生出信心来,这个大乘才有用处。这个大乘和小乘是不同的。小乘,它是讲四谛、十二因缘;大乘,是要修六度的,是行菩萨道的。你能以修这个六度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

  布施,就度悭贪;持戒,就度毁犯;忍辱就度憍慢;精进就度懈怠;禅定就度散乱;般若就度这个愚痴。修这六度,这就是行大乘法;你不修这个六度,仅仅修十二因缘、四谛法,那就是小乘。我们现在讲这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虽然有大乘,你必须要生起一种信心;你要没有信心,是不能度的。所谓:

 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

  这一切的善根,都是从信生出来的,长出来的;有这个信,才能行;行又要有愿。所以信愿行,这是修行不可少的。信这个大乘实相的妙理,人人都可以成佛,人人都可以修道的。你要有这种信心。

  不要说,这个大乘太大了,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,我不可以修这大乘。这是错了!这大乘,人人都可以修的,所以叫“大乘起信”,要生起这个信心来。你不能怀疑,这个信就是对着怀疑说的;你要有一种怀疑,就得不到利益了。“论”就是论议;议论,讲一讲这个道理。所以,这是这个论的名字。在上个礼拜天,已经讲这《大乘起信论》这个意思讲个大概,现在,再把他重复一下。

  马鸣菩萨造

  “马鸣菩萨造”:这一部论是谁造的呢?是马鸣菩萨,也就是佛教的一位祖师。这一位菩萨,他说法的时候,众马悲鸣。众马,这一切的马听见他一说法,就都叫起来了。“鸣”,就甚至于都响应他的说法,所以叫马鸣菩萨。又者,这一位法师,他说法的时候,这个马都来听法。这个马在山上,一听见这马鸣菩萨说法,它就都到这儿来随喜这个法会;不单随喜这个法会,而且还都跪那儿听法。这前边写,跪那个地方来听法。因为这个,所以一般人就叫这位菩萨马鸣菩萨。他看见这个佛法,大乘的根性是有,但是人不生出一种信心。因为这个,所以他就造了这一部论。

  这一部论在佛教里头,是占着相当的地位,是很有价值的。那么你要能把这一部论读熟了,那么佛所说的这个教理,你就都明白得差不多了。所以这一部论,我们学佛法的人,必须要认真的来研究它。他造这一部论,就是给你我现在这个众生预备的。当初大约这位菩萨造论的时候就知道,等将来到西方,有这个美国;这儿有这一个法会,金山寺这儿第一次就会讲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所以我赶快把他造好了,将来好到到美国来度那些个美国人。所以,你们现在谁听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人,就和马鸣菩萨都会见面了。马鸣菩萨就都和你们,会这个很亲切地来握手,来用手给你们摩顶,加被你们。这是一定是这样子的。

 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

  那么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,是印度文。以后在梁这个时候,在梁武帝的时候,有一位印度的法师,他也通达三藏经律论的。这位法师叫真谛,他翻译这一部经论。我们现在又要多谢这位真谛法师。这真谛法师如果不翻译过来,我们现在,除非会这个梵文的可以讲解,可以懂;要不会梵文的人呢,就不会懂,就不会讲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又要很多谢这位真谛法师,他来翻译给我们大家。

 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

  “归命尽十方”:“归命”也就是皈依;皈依我们这个身心性命。“尽十方”:尽十方也就是十方;这十方都尽了。尽了就是所有的十方的诸佛,他都归命。

  “最胜业遍知”:这个十方诸佛,他的业是最胜,最殊胜的,和一般的人的业不同的。一般人的业是有善业,有恶业,夹杂着。惟独佛就是最胜业,就是最胜,也就是最善的业。“遍知”:他正遍知;正知又遍知,这也是佛的一个十号之一。

  “色无碍自在”:“色”就是佛这个色相。“无碍”,没有障碍。“自在”,怎么会没有障碍呢?因为他自在。那怎么会自在呢?也就因为没有障碍了,所以“色无碍自在”。这个色无碍自在,又可以说是神通变化,妙用无穷。这也叫“色无碍自在”。那么色要能无碍,有的不能自在,有的自在又不能色无碍。现在,也就是佛,是既然色无碍,而又得到这个自在了。

  “救世大悲者”:这个佛,是一个救世者;救世的大悲者。他救度一切世间人,有一种大慈大悲的心。

 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

  “及彼身体相”:和佛的这个身体,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这我都归命。

  “法性真如海”:这个佛,是法性真如的海,好像法性真如的大海一样。

  “无量功德藏”:佛,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功德。

  “如实修行等”:他是真真实实地如实而修,如实而行。这如实修行的等等的这法门。

 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

  “为欲令众生”:因为想要使令一切众生--

  “除疑舍邪执”:除去这个疑惑;舍弃了他这个邪迷的执着。

  “起大乘正信”:生出来一种大乘的正信心。

  “佛种不断故”:为什么我造这个论呢?就因为令人生起大乘的信心--大乘的正心、正信,好使令这个佛的种子不会断绝的缘故,所以我这个作这一部论。

  这是马鸣菩萨在没有作论之前,先说这一首偈颂来皈依十方无尽三宝,请三宝加被他,令他开大智慧,作出这个论,好上合佛心,下契众机。

  论曰。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。是故应说。说有五分。云何为五。一者因缘分。二者立义分。三者解释分。四者修行信心分。五者劝修利益分。

  这个“论曰”就是《大乘起信论》,就是马鸣菩萨造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他说了:

  “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。是故应说”:他说,有一种佛法;这一种佛法能生起大乘的信根,所以我现在应该说一说这一种的佛法。这是马鸣菩萨他造这一部论。他说为什么我要造这一部论呢?因为一般人都不生起这个大乘的信心来了。我现在造出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,令所有大乘根性的人见着,听着这一部论的众生,都可以生起这个大乘的信根,所以我现在就应该说了。“说有五分”:那么说这个摩诃衍法;这摩诃衍是梵语,翻译过来就叫大乘。这个大乘的方法又分出来有五分。

  “云何为五”:怎么说有五种呢?这五种都是什么呢?现在给你分别解说。第一者就是“因缘分”。要说这一部论的因缘。因为什么因缘要说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?不能无缘无故,没有因缘不能说;一定有一种因缘,这是第一的。

  那么有因缘了,第二就是“立义”,又要立出一种的义理来,以什么义理作这种因缘呢?所以立出来义理,立出来甚深的这个义理。这个义理甚深,那么就要解释,所以第三分就是“解释”,就要把他说明白了。那么解释了,明白了,人才能修行;要不明白这个意思,人就不能修行了。所以第四明白了之后,就要“修行信心分”,要修行,要有一种信心。你要没有信心,也不能修行;你单明白了,不生信心,那也不能修行。那么修行又要有信心。第五者就是“劝修利益分”。第五者:你知道修行了,你也有信心了,然后你才能得到这种的利益,所以第五分就是“劝修利益分”:劝一切的人都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修行才能得到这个利益。

  初说因缘分。问曰。有何因缘而造此论。答曰。是因缘有八种。云何为八。一者因缘总相。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。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。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。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。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。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。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。修习信心故。

  最初,这一开始说“因缘分”,那么就有人问了;有人问了,说有何因缘?有什么因缘而造此论?你作这个论,如果要是没有因缘,你造这么一个论,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?就是没有病,这么哼哼,没有病就是那么叫,这叫无病呻吟;没有病,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样子来。那么你做这个论,也没有什么因缘,你造出那么一部论,这岂不是没有事情,你找事情来做吗?岂不是没有问题,你作出来一个问题吗?你或是头上安头吗?所以,这个就问为什么你造这一部论呢?

  这是有人问马鸣菩萨。谁问的呢?马鸣菩萨自己问自己。不是你问,也不是我问,也不是他问;马鸣菩萨自己设出来这个问答。他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。有一个人问,就有一个人答,这是。说他一个人怎么会变两个人呢?那么你一个人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呢?你要知道你怎么不会变两个人,就知道他怎么会变两个人了。

  “有何因缘而造此论”,造这一部论呢?“答曰”:这马鸣菩萨问,马鸣菩萨就答了。“答曰”:他说了。“是因缘有八种”:说这个因缘,你不问这个因缘吗?我告诉你先生,或者是大菩萨,或者是居士,或者是魔王啊,就说我告诉你,这个因缘,有八种这么多;不是一种因缘,我造这个论,有八种的因缘。

  什么“云何为八”:这又问了,什么叫八种呢?你说一说,我听一听。那马鸣菩萨就说了,第“一者因缘总相”:第一种是因缘的一个总的相,没有分别。其余的七种是这个因缘的别相了。

  “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”:为什么造这一部论?我这一部论造出来,要有众生学习我这一部论,就会离一切苦,把一切苦都离开了。怎么离开的?学这一部论就离开了嘛!这一部论说得明明白白,怎么可以离苦得乐。“得究竟乐”:得到那个最究竟的乐。离一切苦就离开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三涂的苦;得究竟乐就得到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这个究竟的快乐。声闻也有快乐,但是他不究竟;缘觉也有快乐,他不究竟;菩萨也有快乐,他不究竟,惟独佛才是究竟快乐。那么现在你学这一部论,就可以直成佛果,绝对没有疑问的,所以这“得究竟乐”。

  “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”:这一种离苦得乐,是造论的目的,造论的希望;可不是我造出这一部论,希望世间人说,喔!他这一部论造得非常好。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!啊!这种道理说得太妙了!这一种论,这真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,或者世界第一的论文学位,或者在世界来比赛,他这种的学问是第一了!不是的,不是为这个世间的名,这一个好名;也不是为得到世间的利益,得到什么好处,或者希望人见着这一部论来恭敬我,来供养我:不是为的这个。不是为世间的名利、恭敬、供养这个缘故,而作这个论。

  你看!这个马鸣菩萨,他造这个论,不是像现在我写一篇论文,在这个世界上文学的月刊上发表一下,喔!我这一举成名天下知啦!又得到这个诺贝尔的奖金,又得到这个奖金,那个奖金!这个世界第一名,名流的人物啰!不是这个,不是为的这个!这马鸣菩萨作论,不是为的想得到一个什么学位。

  “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。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”:第二的因缘是什么呢?是为的令这个世间上的众生,“解释如来根本之义”,明了佛的这个根本的道理。“令诸众生”,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,破除他的邪知邪见“不谬故”。这个见解不错谬,见解是正当的,不是邪知邪见,尽为自己利益,贪图自私自利,贪图名闻哪,想要得到一个好名,得到人人都赞叹我;不是这个,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见。

  “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。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”:第三,是为的使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,这个人,有的有善根的,有的没有善根的。那么有的有善根的,他离佛法很远;有的没有善根的人,又离佛法很近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这有善根的人,他生了退心,就离佛法远了;没有善根的人,他生了信心了,就离佛法近了。所以你要生退心,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远的;你要生信心,没有善根,也会离佛法近的。所以第三者,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,想令这个善根成熟了。

  怎么叫成熟呢?这个菩萨教化众生,这没有种善根的人,他令他种善根;已经种善根的人,他令他成熟;已经善根成熟的人,他就令他得到解脱。所以这个第三者,是为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,在这个大乘的信,大乘的法,大乘的这种的佛教,“堪任不退信故”。堪可,“任”,就负担这种的责任;“不退信故”,不退他的信心的缘故。

  “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”:第四者,那么前边有善根的众生,他要成熟了,令他不生退心,不生什么退心呢?不生这个三不退。三不退就是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。念不退,这个念念是精进,念念求无上道。行不退,修行是精进的,不懈怠。这个位不退,不退到二乘。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,他不退到二乘上。那么现在第四者的因缘,是为使令这个善根微少的众生,就善根少的,没有善根的人,善根有多少呢?好像一根汗毛那么多。有多微呢?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微,那么少的善根。令那个善根微少的众生,“修习信心故”,修习,生这个大乘的信心的缘故。这是第四种的因缘。

  *      *      *

 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。远离痴慢出邪网故。六者为示修习止观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。七者为示专念方便。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。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。

  第五种的因缘,因为要指示这个方便法门,令一切众生容易明白,容易修行,消除这个恶业障。这个恶业障,是障道的因缘。你想要修行,它就障着你;障着你,令你不发心修行。“善护其心”:好好地保护你这个真心,维护你这个真心。“远离痴慢”:远离这个愚痴和这个我慢,贡高我慢。这个愚痴,做出事情来,自己还不知道呢!做错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这叫愚痴。“出邪网故”:出去这个邪见网。邪见就好像一个那个网罗似的,捆着你;把你捆着,不容易出去。所以现在作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就叫你出去这个邪见网这个缘故,这是第五种的因缘。

  第六种的因缘呢,“为示修习止观”:因为指示明白你这个修习止观的这个人。“止”就是停止;“观”就是观察。停止而观察。你止;止什么?就止你的妄想。你不打妄想。观什么?就观你的妄想,你把妄想停止了,然后又观察你这个妄想,从什么地方来的?这个妄无自性;这个妄想,没有自己的体性,所以你一观察它,它就没有了。你常止、常观就常生智慧;常生智慧就没有愚痴了,这修习止观。“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”:这凡夫和二乘,都有这个妄想的“心过”。这心,尽打妄想,这是心里头的过错。凡夫一念起贪心,一念起瞋心,一念起痴心,这都是些过错;二乘要修行,要证果,要做自了汉,这都是心的过错。

  “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”:第七者为的专念方便,专心来念这个方便法门。“生于佛前”:用这个方便法门生到佛前。什么方便法门呢?就是念佛法门;用这个念佛法门来生到佛前。“必定不退信心故”:决定不退失你这种大乘的菩提信心的缘故。所以这是第七种的因缘。

  第八种的因缘呢,“为示利益劝修行故”:为的指示这个有什么利益;你要修行就得到什么好处。劝人修行这个缘故,这种的因缘。有这八种的因缘,所以说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
  有如是等因缘。所以造论。问曰。修多罗中具有此法。何须重说。答曰。修多罗中虽有此法。以众生根行不等。受解缘别。所谓如来在世。众生利根。能说之人色心业胜。圆音一演异类等解。则不须论。

  “有如是等因缘”:这个马鸣菩萨说,有这八种的因缘,“所以造论”:所以就造出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。“问曰”:又有一个人又问了。说,“修多罗中”:“修多罗”是梵语,此云叫经。就说经中“具有此法”:说经中有这种的因缘,有这种的法,“何须重说”:何必又再多说一次呢?

  “答曰”:这个马鸣菩萨就答这个问者,就说了。说,“修多罗中”:说在这个经中,“虽有此法”:虽然有这种的法,“以众生根行不等”。众生的根性,就是有有智慧的,有有愚痴的,有有善根深厚的,又有有这个业障深重的,所以“根行不等”,不一样。“受解缘别”:他领受明白这个道理,这种因缘,也不同的。

  “所谓如来在世”:所说的这个佛在世的时候,“众生利根”:这个众生根性都来得利,都是聪明有智慧的。“能说之人”:能说这个经典这个人。“色心业胜”:这个色有八十种好、三十二相。“心”有大圆镜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做智、平等性智。这三身四智、五眼六通,这个色心业胜,他这个业果殊胜。“圆音一演”:他这个“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”。你佛说法,人听着也懂,菩萨听着也懂,那个神听着也懂,鬼听着也懂。啊!那个畜生听着也懂,那个雀鸟听着;他也是给那个雀鸟说法,所以一音演说法。

  一音就是圆音;圆音也就是一音。这个“圆音一演”:这个圆满的这种法音,一演说,“异类等解”。“异类”就是不同种类的,不是单单人,就非人类也都明白了。“等解”就是都明白了。“则不须论”:所以,在佛在世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个导论。

  若如来灭后。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。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。或有众生无自心力。因于广论而得解者。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。心乐总持少文。而摄多义能取解者。如是此论。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。应说此论。

  那么佛在世,佛说法不需要造论。那么现在佛灭度了,“如来灭后”,“或有众生”:或者有这一类的众生,“能以自力”:能以他自己的力量,“广闻而取解者”:他多多地听;听得多,他就明白这个道理了。“或有众生”:或者有这一类的众生,“亦以自力”:他也用自己的力量,“少闻而多解者”:他听得很少而明白得就很多,这一类的众生。

  “或有众生无自智(心)力”:他没有自己的智慧,也没有力量,“因于广论”哪:他得到这广多的这种的论议,“而得解者”:得到这个明白了。“亦有众生”:也有这一类的众生,“复以广论”:用这个广多的论,“文多为烦”:这个论多了,这个文也就很麻烦的,记不清楚了。“心乐总持”:心里好乐这个总持。“少文”:很少的这个文字,“而摄多义”:而其中摄含着多种的义理,“能取解者”:能明白的。

  “如是此论”:因为这个,所以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,“为欲总摄如来”:总摄持这如来所说的这广大深法。“广大深法”:这种的深法,“无边义故”:没有边际这种义理,“应说此论”:所以,就应该说一说,造这一部《大乘起信论》给众生来看。

  我给你们说几句,方才讲的是大乘。什么是大乘呢?就是方才讲的就是大乘。你再要问什么是大乘呢?就是没有一个乘,才就是叫大乘;要有一个乘,那就是变成小乘了!因为没有,所以你说,说不出来小;也说不出来它是大,所以给它起一个假名字,叫一个大。这个大的名字也是假的。那么说,什么是真的呢?什么都是真的。要你明白了,你明白大乘了,就什么都是真的;你没有明白大乘,什么都是假的。你要把大乘明白了之后,那个什么都是中了;又要找那个中道了。你要尽骑着那个大乘跑,一天跑到晚,跑得很辛苦的,也不得休息。那么你要是在这个大乘,你要知道了,找着“中”乘了,这就不辛苦了。

  那么说这个中乘,是三乘之一的小乘、中乘、大乘啊。不错!可是我说这个“中”乘,是中道的中,不是中间的中;中道了义,也可以说是中,也可以说是总;是个总乘,总其大乘,总其小乘,总其中乘。啊!把他都总起来。这个乘呢,就是最上乘;最上乘,没有再比他再上了。所以,这又可以叫上上乘,又可以叫总乘,又可以给他起个名字就叫佛乘。那么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你先要生起这大乘的心,然后才能得到这个总乘。这个总乘,总其小乘啊。

  已说因缘分。次说立义分。摩诃衍者。总说有二种。云何为二。一者法。二者义。所言法者。谓众生心。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间法。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。何以故。是心真如相。即示摩诃衍体故。是心生灭因缘相。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。所言义者。则有三种。云何为三。一者体大。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。二者相大。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三者用大。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。一切诸佛本所乘故。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。

  方才在讲这个“大乘立义分”,其中很要紧的有三,就是体、相、用。这个体怎么大呢?你不要照这个文上念;念来念去的,人听着也还是不太懂。你要讲,讲那个地方呢,不要讲多了。这个体大,就讲一句就得了。

  怎么叫体大呢?不增不减故。因为它没有所增,也没有所减了。这个体既然没有增,那么是最大的了;既然不减,也是最大的了。再没有比它大的了,所以这个体大,你就讲这一个不增不减,这就是体大。

  那么,第二这个相大。怎么叫相呢?相者,实相也;实相者,无所不相也,没有所不相。你看!那么它的这个性量,没有边际,没有数量那么多性量的功德。这不“无量性功德故”?为什么说它相大呢?就因为它无量性功德。你不要讲前边那一句,就讲这无量相功德故。所以“无量性功德故”,所以这相大。这个性就无量了,这功德也无量,所以这个相大。

  体、相。相就是它那个样子;体就是它那个法体;相就是它法的样子。好像我们这个身体,我们这个身体不能是说身的样子,祇是说身体。那么那个样子,喔!他说,他那个样子是很美丽的!啊!very handsome,这是他那个样子。你不能说他这个身体very handsome。你说他那个样子very handsome,啊!very beautiful。是不是啊?这就是这个相了。相就是一个样子;体就是那个法体。相也就是那个法的样子。

  用就是它有什么用处。有什么用处?这个也就讲这一句就得了。所以讲经,你就看它这个要紧这一句;一句什么呢?这说,“用大。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。”它为什么用这么大呢?就因为它能生长世间的因果,和出世间的因果。这个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,有善因果,有恶因果。这是善因果;这个善因果,所以这用大。讲这体、相、用,因为这个立义,有这体、相、用三大的缘因。所以,要说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。

  *      *      *

  那么今天,这果逸,她本来尽想逃跑来着。她那个逸也就是有一点跑的性质,就要不做工!但是她看师父在这儿,她也不敢跑。她懂得逸;逸就是跑了。这个今天也不敢跑,所以我就抓她来上阵,先讲一讲这个《大乘起信论》。那么讲的还大致还不错。不过就是因为大约有几个出家的人,有一些个在家人,有一些个研究佛法很久的,有一些个没有研究过;她也不知道谁的这个佛学有多深啊,谁的佛学有多浅,所以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这种情形。那么但是还讲得可以。

  那么,为什么我叫她这么样讲呢?譬如,每一部经都要等着这个法师来讲过;听过之后才会讲,那是个死法师,不是个活法师。为什么呢?祇会用死的东西,不会用活的东西。祇会好像那个猫捉老鼠,祇会等着捉死老鼠,不会捉活老鼠。所以,这是没有用的。你一定要学得会捉活老鼠,然后才能会捉活龙,会抓活虎。上山擒虎豹,入海斩蛟龙:到山上去把那虎豹给斩了它,给抓住它;到海里把那个蛟龙,拿出智慧剑,把那个蛟龙也给头给砍掉了它,这才行呢!

  (上集完)

 







• 是先修六度,还是先修三福? • 因果报应的事情,天天都在发生 • 入无上正等正觉 • 给你一万亿美金,好不好? • 这哪里是乐 • 真实的福报,世间人往往见不到 • 佛法重实质,不重形式 • 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 • 佛化的家庭,快乐兴旺 • 苍蝇念佛 • 烧纸钱有没有用 • 大家都看到观世音菩萨 • 人没有生死,只是换个身体 • 三世诸佛,净业正因 • 爱心遍法界,善意满人间 • 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 • 一点疑惑都没有,念佛才会有受用 • 大妄语 • 供养弥勒菩萨、四大天王的意义 • 凡人见不到佛菩萨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定弘法师:虽淫佚而生,不如贞洁而死 · 定弘法师:四念处之观身不净 · 定弘法师:太上感应篇汇编 (第十三集) · 定弘法师:是否犯了根本戒?如果破戒了,如... · 定弘法师:从因果的道理去思惟父母恩德的时... · 定弘法师法语:跟別人不和,是佛法门外汉 · 定弘法师法语:字句分明是念佛的要领 · 今逢赵良玉老菩萨往生七七纪念日 · 定弘法师:前生的业一笔勾消就在一个忍字 · 定弘法师:採用十念法拜佛要不要观想佛,观... · 定弘法师给护念祖母李福缘老菩萨往生净土的... · 定弘法师: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众生,我们的世... · 定弘法师:在设计战斗机的单位工作,是否属... · 定弘法师:怎么理解盗十方物 · 定弘法师:净土法门法师他老人家是怎么念佛... · 定弘法师:让法宝永住我们就要提倡念佛法门 · 定弘法师法语:念头是什么,就决定了世界是... · 定弘法师:怎么来度父母



· 蔡礼旭:人跟人相处不愉快、冲突,怪谁?行... · 犹太人投胎变鲤鱼 · 蔡礼旭:感受师父(净空老和尚)的德行 · 受持菩萨戒想专念佛,是不是算破戒? · 宝生印 · 五宝 · 孙张清扬 · 业报 · 四种三段 · 探竿影草 · 印光大师:治国平天下女人掌握一大半 · 六指长老 · 猕猴江 · 七母天 · 丹珠尔 · 檀溪寺 · 蔡礼旭:哪些地方需要谨慎 · 海涛法师:开智慧的方法,念文殊菩萨,印经...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