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士兵烧了将军的鬓发,会有什么后果……

—《群书治要》里的修身智慧

云南省道德大讲堂顾问 蔡礼旭

《群书治要》缘起于唐太宗的爱民之心与自知之明。他遗憾早年从军,读书不多,遂命群臣编撰《群书治要》,以鉴往知来。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欲爱人者先自爱,欲知人者先自知,欲救人者先自救。故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

春秋时期,楚庄王问其臣子詹何:“国家应该怎样治理?”詹何回答说:“我知道怎样修养身心,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。”楚庄王说:“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,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。”詹何回答说:“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,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。所以根本在于自身,不敢用末节来答复。”楚王说:“说得好。”

战国时期,韩文侯问其臣子狐卷子:“父亲贤明,子女就可以依赖吗?”狐卷子回答说:“不可以。”“儿子贤明,父母就可以依赖吗?”“不可以。”“兄长贤明,弟妹就可以依赖吗?”“不可以。”“弟弟贤明,兄长就可以依赖吗?”不可以。”“臣子贤明,君主就可以依赖吗?”“不可以。”文侯立刻变了脸色,怒气冲冲地责问:“我问你五个问题,你都说不可以依赖,这是为什么?”狐卷子解释道:“父亲贤明,没有能超过尧的,而他的儿子丹朱傲慢荒淫,后被流放;儿子贤明,没有超过舜的,而舜的瞎眼父亲与小儿子象合谋杀害舜,后被拘禁;兄长贤明,没有能超过舜的,而他的弟弟象被放逐;弟弟贤明,没有能超过周公的,而他的兄长管叔因叛乱被杀;臣子贤明,没有能超过商汤和周武王的,而其主夏桀和商纣因荒淫残暴,遭到讨伐。所以老是想依赖他人,是不会达到目的的;恃仗他人也是不会长久的。你想使国家得到治理,应该从自身做起。别人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呢!”

这些话即使转换到现代语境中,仍具有现实意义。我们要做一番“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事业,首先就要从修身做起。《大学》有言: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”

修身的根本,就是要格除物欲,这就要从戒贪做起。

戒贪:

刚会走路的儿子,逼着小鸡叫爸爸

“自成康以来,几且千岁,欲为治者甚众,然而太平不复兴者,何也?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,奢侈行而仁义废也。”(《群书治要·汉书》)自成康盛世以来,想把国、家治好的人很多,但经千年之久,太平盛世却不复出现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舍弃了法令制度,放纵私欲,奢侈风行而仁义荒废。

奢侈的人重自己的享受,不可能去为别人着想,不可能有仁义之心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“常修为政之德,常怀律己之心,常思贪欲之害”,就是为了提防“奢侈行仁义废”。

“夫物速成则疾亡,晚就则善终。朝华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之茂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。”(《群书治要·魏志》)大凡事物发展过快了,反而衰亡也快。缓慢稳健地发展,就能够有比较圆满的结果。早上开花的草到傍晚可能就凋零了,而松柏的茂盛即使在寒冬也不会枯萎。德高才大的君子,是忌讳速成的。

我们看到这个社会,大家都想要快一点达到好的效果,其实已经违反自然的法则了。所谓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。事物都有它发展的过程,而且一定要从根本下手,所谓根深蒂固、枝繁叶茂。

现代人容易贪快,就会办一些揠苗助长的事。有一个父亲太着急了,对着他儿子喊:“赶快叫爸爸,叫爸爸,叫爸爸。”儿子可能觉得很有压力,都叫不出来。过一段时间,儿子会走路了,爸爸看到他在庭院里抓起一只鸡,然后对那只鸡说:“叫爸爸,叫爸爸,叫爸爸……”

贪快有诸多坏处,贪名亦是。“人主之大患,莫大乎好名。人主好名,则群臣知所要矣。”(《群书治要·体论》)领导者最大的祸患,没有比好虚名更大的。一旦领导者好名,那么下属就会投其所好、粉饰太平,不会把实际情况说出来。所以团体若想形成凝聚力,领导者首先要肯听真话,肯听第一线同仁的心声,形成“善相劝,德皆建”的氛围。同时也要注意“规过于私室”,团体同仁有不妥的地方,我们私底下要用成就对方的心去劝导。开会也要形成一个氛围,对事不对人,有问题大家都拿出来探讨,因为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这一事业做好。把问题都讲出来了,才能够不断地去改善。如果开会的时候不说,开完会后又到处去讲,就不好了。

贪念是很深的一个习气,需要高度警觉,去观照,进而去调伏它。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

面对事情、事业应有怎样的态度呢?《群书治要·论语》有言:“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,毋欲速,毋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”

意思是,子夏要去当莒父的县长,向孔子问如何为政。夫子给子夏讲到,从事政治不要要求速成,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小利益。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,只看到眼前的小利,就不可能成就大事。

勤俭:
节水的孩子有出息

修身的第二个功夫是勤俭,持家持国都要靠勤俭。不要小看这两个字,好多问题只要有这两个字就全部解决了。精神比较懒散,勤劳就可以治疗;能力不足,书山有路勤为径,一个人只要肯下工夫,学问、能力一定可以提升;贪污腐败的问题,就需要俭以养廉来解决。所以我们看到家庭社会的问题,有这两个字就解决了。群书中所提的这些修身的学问,都是现在家庭社会最需要的德行基础。勤劳的人,筋骨通畅身体好;勤劳的人,知道辛苦知感恩;勤劳的人,有责任感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有言: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;既昏便息,关锁门户,必亲自检点。”指明了孩子从小劳动,就能很清楚自己对家的责任。这是一个人一生能不能修身齐家的重要心态。

先哲告诉我们,吃亏是福。别人不愿意干的我来干,干得越多,历练越多,能力一定比别人强,领导越赏识信任,哪会吃亏呢?所以吃亏就是占便宜,占便宜就是吃亏。勤劳的人肯付出,心量又大,人际关系又好,福报也大。

节俭之人安分守己,不求人,这可以养他的廉洁,正是“俭以养廉”。一个人节俭了,他的家庭或者社会遇到突发情况就能够应对。例如,不节俭的人突然失业,他的家庭可能就会承受不起。但节俭的人有储蓄,就能够应对变化。

《礼记》中说,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存粮叫不足;一个国家没有六年的存粮叫急;一个国家没有三年的存粮叫“国非其国”,只要遇到一个重大的情况,可能这个国家就立不住了。即使经济发展了,勤俭精神也绝对要保持下去。金融风暴来了,很多企业破产,就是因为没有勤俭。而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本“经营之圣”稻盛和夫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就是因为他有储蓄。他使用的经营理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。他给全世界的年轻人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华经典《了凡四训》。他呼吁全世界,哪怕经济停止发展,都不能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,这就是最高层次的节俭。

管子讲到,“国侈则用费,用费则民贫。”现在很多国家透支消费,花的都是下一代的钱,这种消费方式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不可能干出来。当“民贫”了,却已经透支消费习惯了,只好动歪脑筋。一个人用钱没有节度,是从家庭里面养成的习惯。现在年轻人这么会花钱,父母出于爱给他们钱,结果害了他们。

《群书治要·汉书》有言:“古之人曰:‘一夫不耕,或受之饥;一女不织,或受之寒。生之有时,而用之亡度,则物力必屈。古之治天下,至纤至悉也,故其蓄积足恃。’”所以古代的农民值得我们尊重,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,天下人就会挨饿。纺织的女子知道,如果不努力就有人受冻。假如我们的孩子在用水时,想着省下来给全世界的人用,吃东西的时候能悲悯挨饿的人。这样的孩子就抓到了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,一定会很有出息。正所谓,留有余于当前,忍不足于目前,留有余于将来,可以福后。

万物的生长是有时节的,假如我们使用物资没有节度,势必用尽。所以古人治理天下,考虑非常细致周到。

惩忿:
“这六十多年来,都是我先走出去的”

修身第三个重点是惩忿,即调伏愤怒。

脾气大有什么坏处呢?第一,暴怒伤肝,身体一定不好。第二,心情一定受影响。我发一次脾气要四五天才缓过来。

既然发怒让身心都受挫,对别人又造成伤害,那我们发怒岂不是很愚昧?有智慧的人要做对自己好又对别人好的事。

“一念嗔心起,火烧功德林”。所以看一个人有没有积功累德,就看他上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。“怒是猛虎,欲是深渊”。一个人发怒,全家都会像地狱一样。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会很压抑,人格会不健康。尤其女孩子会不敢结婚。

一位母亲在催大龄女儿结婚时,女儿说:“妈,您又不幸福,干嘛叫我嫁?”妈妈顿了一下,觉得挺有道理。但有时人的理智只能保持十秒钟。过了十秒钟,母亲又回心转意:“反正你就是给我嫁就对了。”想一想,现在有一个天平,请问女儿一生的幸福与“女儿嫁不出去”的面子,哪个重要?标准答案当然是幸福。但标准答案只会在考试时出现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该怎么重面子还怎么重面子,除非真开悟了,想清楚了。

一个人开悟之后做什么事都有使不完的劲,因为正念分明,做事出于无私,而不是好面子。为孩子一生幸福去做的,便不会有那些烦恼,便会随缘不强求。一对九旬夫妇结婚六十多年没有红过脸。怎么回事呢?我们听老爷子娓娓道来——

我们结婚当天便约法三章,要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,给他健康的人格,所以在孩子面前绝对不能发脾气。只要有一个人快发脾气了,对方就赶紧走出门散步。而这六十多年来,都是我先走出去的。

这话让人会心一笑。但我们接着要用心感受“剧情”会怎么发展。试想,每一次太太火气上来后,先生马上低着头走了出去。他首先想到的是当时夫妻的承诺。而太太站在那里,马上会想,“哎呀,又是我先动气,先生还真有修养,又是他先走出去的,不知道这是第68次还是第70次了。”她对于先生这种修养肯定会很感佩。

如果你是这位先生,那么出去散步千万不要太久,十五分钟就该回来了,不然太太在家里会担心,先生会不会想不开啊。等你一回来,太太要表达一种善意,就会赶紧端一杯热茶,放到你面前,却不敢看你。

这个时候应该要体恤太太的难堪,要给人家台阶下。而不是说“你看,又是你发脾气的吧”。你要马上转移话题,“哎呀,太太,好久没有去看岳父岳母了,今天下午刚好有空,买一些好吃的水果,给老人家送过去。”试想太太会是怎样的心情?“你不止完全不计较,还马上想到我的父母。”这个太太能不感动一辈子吗?这样的夫妻之间哪有不恩爱的道理?下一代还会没有修养吗?

所以能够掌握情绪的人,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,也才能掌握下一代的未来。所以先哲提醒我们,忍得一时之气,免得百日之忧。发了脾气,再想让大家互相信任,建立共识,就有一定的困难。

我们往往爱向最亲的人发脾气。最亲的人是最照顾我们的,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,我们却把他们当出气筒,那就不理智了。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?首先还是贪,好面子容易恼羞成怒。再者就是把自己看太重了,不顺意,脾气就上来了。所以发怒的根源还在于自私自利,就是这个“我”字。

假如坏脾气像一棵毒树,每天在毒害我们,我们是每天摘两片叶子或者摘一枝树枝,还是直接从根部把它砍断?我们若能立定心愿:“从今天开始,任何人都不可以让我生气。”当下就会发现“日日是好日,人人是好人”。

《易经》有言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夫妻同心,他们讲出来的话都会让人觉得芬芳。在一次课程中,主持人访谈一对很恩爱的夫妻。先生说,他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他的太太,而太太也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嫁给她先生。先生就谈到,有时他会替太太感到委屈。“我太太被我母亲误会了,还跪下去给母亲道歉。我当时就觉得她太委屈了。”太太接话:“不委屈,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婆婆是我们家的宝啊,她若气坏身体了,是我们家最大的损失,我只想着怎么让我婆婆的火气赶快降下来。所以赶紧跪下来道歉。”

心中无我者,就不会有委屈。

长远来看,当婆婆搞清楚事情原委后,会反应道:“我错怪媳妇了,她还跪下来给我道歉,这种媳妇儿去哪找啊?”婆婆跟媳妇自然就变成母女了,谁都不吃亏。而太太忍辱的功夫越高,谁会最佩服她呢?当然是孩子。

我没见我母亲发过脾气,但是我知道母亲承受了很多的委屈,可是我们打从心里感激母亲,佩服母亲。所以人不要争一时,要争整个家庭的和谐,要争给孩子最好的德行榜样。事实上,忍住脾气,最受益的就是自己,身体不会受损,德行会不断地提升。所谓观德于忍,一个人的德行能不能不断提升,看他忍辱的工夫。  

六忍:
楚庄王因包容救了自己一条命

既然忍能够调伏坏脾气,那怎么忍呢?刘余莉教授总结了“六忍”——慈忍、力忍、忘忍、反忍、观忍、喜忍。

一、慈忍:忘了自己,只想着对方。比如儿媳受冤枉后,还在婆婆面前下跪。

二、力忍:快发脾气了,赶快压!压不住导致火山爆发怎么办?压不住,马上离开现场,“我要上个厕所”。

三、忘忍:度量大,宰相肚里能撑船。所谓“必有容德乃大,必有忍事乃济。德不广不能使人来,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。”一个人的事业能够做多大,绝对跟他的度量成正比。度量很小,人家跟你相处压力就会很大,就留不住人了。

古时有个大臣叫刘宽,非常宽宏大量,家里的人没有见过他生气。有一天,刘宽的太太交待婢女,把肉羹汤故意撒到刘宽的朝服上试探他。婢女照做了,刘宽马上站起来,第一反应不是呵斥,而是问:“有没有烫到你的手?”

古人周文灿度量也大。一天,寄居在周文灿家的哥哥喝醉了,回来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他。邻居看了抱不平。周文灿却拦住了大家:“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,不能说我哥哥不好。”由此,我们可以看得到文灿的修养。请问,文灿吃不吃亏呢?想一想,这个剧情继续发展下去,当他的哥哥酒醒得知此事,能不被弟弟的德行所感动吗?所以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,而是谈包容、谈情义的地方。家里谈理气死你,谈情义就互相疼爱。

度量,在治国中也至关重要。楚庄王宴请群臣时,突然一阵风把所有的蜡烛给吹熄了。有一个臣子可能喝多了,就拉了楚庄王妃子的衣服。妃子也非等闲之辈,马上就把此人的帽带给拉下来了,然后让楚庄王赶快把灯点亮:“谁没有帽带,谁就是拉我的衣襟的人。”楚庄王却对着群臣说:“今天假如没有痛快喝酒把帽带给扯断的,就不够尽兴。”话音刚落,群臣都把帽带扯断了,其乐融融。

在一次征战中,楚庄王危急时,有一个人护着他杀出重围。楚庄王很感动,就说:“寡人没给你什么奖赏,为何拼死救我?”此人答道:“多年以前,那个帽带被扯掉的人就是我。”楚庄王因包容救了自己一条命,让楚国反败为胜。

宋朝名将韩琦度量大。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,旁边拿蜡烛的士兵有一点分神,不小心烧到了他的鬓发。韩琦顺手就把火给扑掉,头也没抬,继续写字,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。过了一会儿,他回过头来一看,刚才那个士兵已经被换走了。韩琦便找来主管长官问:“你怎么把他换走了?”对方说:“因为他烧到了你的鬓发。”韩琦说:“他已经知道如何不烧到我的鬓发了,赶紧把他调回来。”

这里面含有一种很深的“人情练达”和“设身处地”。这个士兵假如不能回来了,可能会被打军棍,但是将军一包容,这事就过去了。而且我相信,这个士兵对将军一定是一生效忠。

宋朝的寇准对贤宰相王旦多有批评。皇帝都听不下去了,就对王旦说:“寇准打你的小报告。”试想,当官辛苦,当宰相日理万机更辛苦。当你很辛苦的时候,人家没有肯定,还给你挑一大堆毛病,你生不生气?但王旦却说:“皇上,我当宰相这么久,做不好的地方一定很多,寇准爱国,才会批评我。”这一段话传到文武百官那里,寇准也会感动。后来寇准跑到王旦面前说:“你推荐我当宰相吧。”

当宰相很辛劳,寇准主动承担,不是为了享受。王旦给寇准回了一句话:“宰相哪有自己要来的?”寇准觉得很没面子就走了。

王旦病重时却向皇帝推荐任用寇准为相。皇帝同意了。我们可以推想一下,寇准得知此事的内心状态,想必他对王旦人格会深深佩服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寇准为国家服务一辈子。最后说了一句“好了,我该走了”,就躺在草坪上断气了。

宰相有这样的胸怀、度量,难怪宋朝的文人都这么有气节。《格言》有言:“以慎重之行利生,则道风日远。”若是念念想着要给一方百姓带来德风,那么,言行举动便都会很谨慎。

四、反忍: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有言:“因事相争,焉知非我之不是,需平心暗想。”俗话说,一个巴掌拍不响。一定是两个人都动气才起冲突。可能有人会觉得委屈:“我先生错八分,我才错两分。”但你咬着他的八分,他只能咬你那两分。没事都会有事,小事都变大事。如能反省两分,就不冲突了。你一反省,对方的良心就给唤醒。你一道歉,先生马上接茬:“不好意思,是我不对。”所以这个反忍的力量很大。那有没有可能只有一方错了?有!那么,完全没错的一方就变圣人了,不吃亏。你看舜王没有错,还被偏心眼的父母侮辱。但舜王没吃亏,成了圣人,德行成就了,福报成就了,所以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,大家要从学吃亏开始修身。

五、观忍:人会发脾气往往都是着眼于对方的一句话,一个动作,然后在自己的脑子里每天翻转几百次,连做梦都在那儿气。用那个刹那之间就消失的情景折腾自己,不是自讨苦吃吗?“他那一句话好毒啊”,那是关注表面上的难过。我们应该往深了想,一个人说话很毒,代表家庭和学校没把他教好,非常可怜。转念一想,小事化了。请问你是发脾气好呢,还是大慈大悲好?前者折磨自己,后者“自爱怜”,孰优孰劣,一看便知。

有一天,有人对我讲了一句冷嘲热讽的话。我刚听的时候还好,随后两天却睡不着了。两天后,我就想还要继续睡不好觉吗?转念一想,是我把人逼到一定程度了,人家才对我讲出冷嘲热讽的话。否则,为什么他不去对别人讲这么狠毒的话呢。这么一转,反忍,没事了,我睡好觉了。

六、喜忍:反忍之后,我又转了一个念头,开始对嘲讽我的人非常感激。因为他的一句话,让我知道我的忍辱功夫很差劲。因此我对他肃然起敬,他是我最好的老师,让我不自欺,让我很清楚自己的程度,好好再用功。这是喜忍。

朋友的“嘲讽”让我很清楚,要时时把自己放下,念念为人着想。接着又想到,我自己也可能曾经讲一句话让人痛苦几天甚至几个月。我就跟我所有的同仁讲,假如有的话,请一定要私下告诉我,我要向你忏悔。

一转念,每一个境界都是来帮助我们的。事事是好事,人人是好人,时时是好时,太平日子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降临了。《群书治要·汉书》有言:“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,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公”。古代的圣主更是伟大,他们时时都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,不愿意给老百姓添丝毫麻烦。因为他们知道,只要一情绪化,很可能影响整个朝廷,影响国家的决策,受害的是老百姓。所以他们时时都为大局着想,调伏自己的愤怒。

迁善:
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

修身,除了不贪与不发脾气,再进一步就是不愚痴,不愚痴的人能迁善,能改过,明是非。

迁善是一门学问。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善人是我们效法的对象。同时,看到别人的过失,我们也要马上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过失。当局者迷,一个人能常常反省自己不容易。

假如我们养成看到别人的缺点立刻反省自身的习惯,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我们的。

在明白道理的同时,我们也要认真去落实。我身边有很多非常好的人,那我们冷静想一想,他身上的优点我们学了多少?如果我们都没学到,那其实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对我们来说只是知识,不是学问。“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不是让我们用傲慢心去看别人的过失,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。更进一步,就是把自己做好,获得别人信任,再去劝告别人。

改过

把习气列出来每天看,提高警觉性
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改过要下很大的功夫。

古语有云:“意粗性躁,一事无成。心平气和,千祥骈集。”那么,我们就要对治这个习气。修身的路上绝对是有痛苦的,因为要改掉一个坏习气,就好像把一层皮撕下来一样。《论语》说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”为什么乐呢?时时去习,真干真做,真把脾气、贪心、浮躁放下,就不被习气所牵,当然自在快活。

但习气不是马上就能放下的。它有个拉锯战的过程,需要时时提醒自己。以浮躁为例,首先我们要问自己,为什么会浮躁?因为很急,为什么会急呢?因为睡得太晚。而当你的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,就不会处于急躁状态了。那我们就必须列一个作息时间表,按计划行事。怎么调伏浮躁的心呢?“一切言动,都要安详”,一看到自己浮躁了,就要随时随地调下来。“步从容,立端正”、“宽转弯,勿触棱”、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,一举一动都不能慌张,这都是在调伏浮躁。

得失心,是浮躁的又一大原因。“哎呀,待会儿要上台演讲了,很紧张啊。”这当下就要用平常心调和了。我们只要发现自己一个坏习气,就可以拿出一张纸,把所有改正这个习气的方法列出来,每天看,你的警觉性就会越来越高了。

调伏贪嗔痴的习气,就是格物。物格就能知致,意就能诚,心就能正,身就能修,家就能齐,国就能治,天下就能平。让我们从修身做起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期许《群书治要》发扬光大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
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孔子是我们最好的榜样

——《群书治要》里的齐家治国智慧

云南省道德大讲堂顾问  蔡礼旭

中华文化能承传五千年而不衰,是因为我们的祖先,用文言文这一高度浓缩的文字来传承真理,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有福的民族。
  文化要千年不衰,不光需要文言文,还需要有高度的德行。炎帝黄帝、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都有圣人之德,庇荫后代几千年。《群书治要》失而复得,也让我们体会到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的道理。

“狂克念作圣”
  ——这辈子就能做圣贤了

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曾从《群书治要》中选编出360句话,辑成《群书治要360》一书。《群书治要360·敬慎》中第一个小目是“微渐”。微渐就是我们的命运,我们人生中每一天、每一秒都有加减乘除,甚至一个念头都会改变我们的命运。

古代有一书生,名李生,进京赶考投宿客栈,老板对他非常热情,使他受宠若惊。老板解释道:“昨晚梦中有人告诉我,今天来投宿的官人将中进士。”李生听后非常欢喜,十年寒窗,终于可以考上了。得意的李生突然想起家中丑妻,暗下决心做官后休妻。后来,李生赴考,客栈老板梦到有人告诉他,李生休妻之念把福报都给折掉了,他今年考不上了。果不其然,李生沮丧而归,还未进客栈,老板说:“官人,我梦中听说你打算要休妻,是不是没考上啊?”李生一惊,拔腿就跑。

《群书治要360·贵德·谨慎》第一句话“惟圣罔念作狂”,我们本善明德,都可以成圣贤,但由于随顺邪念,使得我们变为凡夫,甚至会做很多恶事。反之,“惟狂克念作圣”,不随顺邪念,就能成圣贤。所以真正明理之人,不敢起邪念、妄念。

《了凡四训》中记载,宋朝官员卫仲达梦见有人说他恶念太多,以至于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他造恶的记录,而他行善的记录只有筷子大的一卷。但两相比较,善卷却重过恶卷。因为他曾经上书劝谏皇帝,不要为了建一个大的土木工程,去劳民伤财。卫仲达听后很惊讶,皇帝并没有采纳,怎么还有善的力量呢?对方告诉他,“君之一念,已在万民”。假如皇帝采纳你的建议,那善力就更大了。

心怀天下,想着民族,想着他人,必能福荫子孙。孔子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,他的后代子孙依旧遵循他的家道,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,至今已传承八十余代。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,当他母亲临产时,北洋政府专门派军队把守孔家,以保证他的安全。孔德成先生出生后,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贺,北洋政府亦于曲阜鸣礼炮十三响,以志圣裔不辍之庆。

这正如《易经》中所说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 
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
  ——教育可不能求立竿见影

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。教育子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《礼记·学记》里讲到,“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”

“教”的古字是,左边上下两个叉,下面一个孩子,右边一个手,拿着树枝。左边代表孩子看着长辈画第一个叉,便模仿着画第二个叉,意为“上行下效”,代表身教。右边一只手拿着树枝,代表教育孩子要不厌其烦,耳提面命。教一个孩子成才最短要15年。科学家说,要讲二十一次才能“记住”,这还不代表“会”。所以教育要有很大的耐心去包容、引导,像孔子那样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。

假如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时,觉得教不会、教不好,不能怪他们笨。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要首先反思是不是我的心态、方法不对。在反思的过程中,可能缺乏两种精神:第一,身教。家长常常会讲一句话,“我都讲了多少次了,这孩子就是不听。”其实我们要反思,我们的教育重点还在于言传,忽略了身教。我所要求的我自己做到了没有?我希望孩子孝顺,我孝顺了吗?我希望孩子恭敬一切人,我恭敬了吗?假如我们没有做,要孩子做,孩子心里就不服,“爸,你叫我孝顺,你还给爷爷讲话这么大声!”人之初、性本善,只要你把德行做出来,他的本善就会被你唤醒。第二,耐心。做到身教之后,还要等待,自然水到渠成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教育可不能求立竿见影。

《礼记·学记》里讲到“育者,养子,使作善也。”“使作善”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本善,一定教得好。“因严以教敬,因亲以教爱”,爱敬的处世态度就从对父母而建立起来。一两岁的孩子,当他远远看到爸爸妈妈的表情与我们成年人一推开家门那句“妈,我回来了”差很多,我们在退步。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的。我们应该越活越有智慧,越活越有德行,越活越快乐。没有人会说我的努力就是为了更痛苦。科学家说,一个人一两岁的时候,平均一天笑180次,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7次。这告诉我们什么?人越活越笑不出来,越活越无力,越活越忙。我们要冷静,我们到底活着要干嘛?有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活得笑不出来,所以我才活着?

人性本善,而百善又是孝为先。在山东卫视《天下父母》的一期节目中,翟俊杰导演说他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,六十多岁的他一推开自己家门时,还能喊一声:“娘,我回来了!”他还是他九十多岁老母的宝贝儿子,还能依偎在母亲的怀里……翟俊杰与父母之间的天性没有改变,我们现在却改变得很厉害,不感父母的恩,还对父母有成见。《二十四孝》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的情、真性。有朋友远道来找曾子,曾子的母亲赶紧想要通知他,可是古代没有电话。母子连心,母亲咬了一下手指,曾子马上心痛,赶紧赶回来,这代表着本有的天性依然保存着。现在,我们妈妈把手指咬断了,我们知道不知道呢?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。

《二十四孝》记载的都是一些生活的小故事,但那是至孝,是真性。所以千古流传,感人千年。《二十四孝》中还有“黔娄尝粪”的故事。黔娄要去赴任的路上,突然感觉心不舒服,他知道一定是父亲生病了,马上把官职辞掉,可见,在古圣先贤的人生态度当中,功名利禄完全没有放到心上,放在心上的是孝、是道。回到家,知道确实是父亲重病,医生说能否得救,需要尝他的粪便,是苦的还能救,是甜的就很难救了。医生跟他讲完,他马上就去尝父亲的粪便,没有丝毫嫌弃,他念念想着要救回他的父亲,他向上天祈祷,折他的寿,让父亲可以延寿下去。所以,我们老祖先的教育,第一个目的,就是让人“父子有亲”,父母跟子女之间这种天性终生保持。

在《孝经·开宗明义》当中有一句经典的教义,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,孝是德行的大根大本,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。我从事教育工作好几年了,才看到这一句话,当时看到这一句话,在房子里手舞足蹈,可能以后不用误人子弟了,知道从哪里教起了。

教育的第二个目的,就是把“父子有亲”的亲爱,延伸到爱兄弟姐妹,爱家族,爱邻里乡党,爱社会大众,爱不同的种族、不同的宗教。这就是延伸到了“凡是人,皆须爱”的境界。

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,当我们没有往这个教育目的努力,孩子们就染上很多的欲望习气,甚至走上犯罪道路。

“法能杀不孝者,而不能使人为孔、曾之行”
    ——服刑人员跪求献血赈灾

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张发看到许多服刑人员“二进宫”、“三进宫”时很不忍心。他在中华文化的孝道、伦理道德里找到了方法,把服刑人员当兄弟看待。我曾经跟着张厅长到监狱去,那些服刑人员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的至亲一样高兴。张厅长爱护他们,对他们很恭敬。在一次传统文化课上,张厅长一上去就给服刑人员们鞠躬敬礼。很多服刑人员眼中泛着泪水,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,可是多久以来,没有这样被人尊重了。我相信张厅长这一份爱心与恭敬,会成为服刑人员改过的动力,因为真心,会留在他们心中。

几个月的教育后,服刑人员在父母探监的时候给父母磕头。有一个服刑的儿子在电话中问:“妈,你最近身体还好吧?爸爸的身体怎么样?”他妈妈马上反应道:“对不起,你打错了。”儿子每一次打电话来就是要钱,怎么可能问候她?狱警马上把电话接过来:“老奶奶,这真的是你儿子啊。”

服刑人员的本善与孝心并没有减少。这与我们“犯罪的人最难教”的意识是不同的。很多服刑人员出狱的时候都说,我要出来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,来弘扬传统文化。浪子回头金不换,他真正回头了,更能体会到生命与亲情的可贵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,服刑人员跪在警官面前:“你可不可以把我们的血赶快送到汶川,救那些需要的人。”那一份对同胞的爱,对国家的忠,都体现出来了。

“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。法能杀不孝者,而不能使人为孔、曾之行;法能刑窃盗者,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。孔子弟子七十,养徒三千人,皆入孝出悌,言为文章,行为仪表,教之所成也。”不能用刑罚解决问题,它只是一个症状,一定要用教育来启发一个人的本善。人民不懂得礼义,国家有了法律也施行不了,为什么呢?阳奉阴违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钻法律的漏洞。所以法律能够杀不孝者,却不能让他们有像孔子、曾子一样高尚的情操;法律能够处罚窃盗的人,却不能让他们像伯夷、叔齐那么样廉洁。伯夷、叔齐是商朝的臣民,周朝推翻了商纣王后,伯夷、叔齐就不肯吃周朝的米粮,最后饿死,所以他们很有气节,很清廉。

孔子培养出的三千学生,都能在家恪尽孝道,出外恭敬长上,侍奉他们的君王。“言为文章,行为仪表”,他们讲出来的话是人们依循的规则,行为是人们的表率。在那个时代,不止孔子受到尊崇,他的弟子都受到天下人的尊崇。子贡到越国,勾践带着他的臣子在几十里外跪着迎接。为什么能达到三千弟子,都是教化一方?主要是孔子以身作则,诲人不倦的力量。这个世间只要再出五个孔子、十个孔子,天下会很快地明白伦理道德、做人的道理。

“知足常乐,为善最乐”

—— 经典,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

孔子给我们的人生非常多的启示。夫子一生教学,有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贤人,他的弟子对于天下有非常大的贡献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(文天祥)。人生短短数十寒暑,不能白来一遭。

我们看祖先留下来的经典,就可以感觉到一份慈爱。每一部经典、每一句话都是人生重要的思想价值观。《大学》一开篇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大学是大人之学,是如何成圣贤,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。我们所学不能单是知识跟技能,有修身齐家的基础,才能真正为家庭、为社会、为国家做出贡献。没有修身的基础,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怎么可能利益他人呢?

“在明明德”,就是人这一生能够透过教育,透过自己的修身,把自己的欲望、习气去掉,自己的明德本善、智慧德行就可以透出来。这是自爱,这是人一生最大的价值。我们冷静想想自己,是小学时的德行好,还是大学时的德行好?我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?

人生步伐不要太快,要常常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对不对,努力有结果,不一定会有好结果。现今人类难道活得不努力吗?活得不辛苦吗?我想这个时代的人是最辛苦的,早晨一睁眼,妈妈就开始催了,“快快快,起床刷牙”、“快快快,吃饭”、“快快快,穿鞋”、“快快快,读书”、“快快快,学钢琴”、“快快快,吃饭”、“快快快,睡觉”……这个时代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很不容易。我听说现在小学生都有活得压力很大,要跳楼自杀。为什么努力了却笑不出来?努力的方向不对。

假如没有经典,真的就被这些媒体、这些社会风气误导了我们的人生方向,就会一直在拼命地赚钱。赚钱做什么?这个要想清楚。赚钱拿来花,绝对身体会坏掉。常常吃,人家一天吃两餐、三餐,我们吃五餐、六餐,应酬很多,上顿陪,下顿又陪,终于陪出胃下垂。病从口入,现在人生病不都是吃坏的?二十年前,人们吃土豆、白菜也能胖乎乎的,脸泛红光。现在吃这么好却脸色苍白,吃得太好,胃都不好消化。其实真正健康的生活应该是越简单越好。

人生的幸福应该是知足常乐,为善最乐,怎么会是拼了命去拥有那些物质的东西呢?假如去追求物质,真正拥有之后,却发现没有预想的那样幸福。施比受更有福。我们到安徽的西递、宏村去参观传统建筑,一所老宅门口的墙壁刻着一个“善”字,提醒人出门就要行善,那是人生的意义。墙壁上都刻着梅兰竹菊,代表出门就要亲近善友,就要增长自己的德行和智慧,这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。所以一读经典了解到,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能,恢复明德,而不是去拥有很多的物欲。

大家想一想,现在的人95%的精力跟努力,所获得的东西统统是带不走的,而什么带得走呢?智慧、灵性带得走,德行风范留得下来。有人说,我留钱啊,怎么会留不下来?留钱更糟糕,“钱”字左边一个金,右边两只刀,留的钱越多,后代的争端越多。《三字经》告诉我们,“人遗子,金满籯”、“我教子,惟一经”,把真理、把经典留给孩子,这是有智慧的富人。很多知名企业家,去世了还没有入土,后代已经上法院在打官司了。而且打到现在,还不能入土,赚了那么多钱,结果却是死无葬身之地。所以钱不是留得下来的东西。孔子留风范,范仲淹留道义,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,留给子孙什么?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。他照顾了整个家族,帮助了很多贫困的人,尤其帮国家照顾贫苦的读书人,为国栽培了无数人才。虽然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,但是流芳千古。他在世时,有一千亩田,后代子孙到清朝时发扬光大,从一千亩已经到了四千亩。亲民,去利益生命当中有缘的人,自利利他,这就是人生的价值,而不是欲望的追求。

所以我们感觉到了祖先的慈爱,经典的每一句都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人生的方向与目标,“在明明德”,成就自己的智慧和德能;“在亲民”,尽心尽力帮助生命中的有缘人;“止于至善”,成就自己,成就他人,做到尽心尽力、圆满,这就是人生的价值。《三字经》告诉我们,“三才者,天地人”,人要把天地五时之德演出来。

几千年来,父母、师长都是教我们读书志在圣贤,可是到我这一代的时候,成了读书志在赚钱。为什么现在的家庭冲突、社会问题这么多?看起来很复杂,若从根本上、从人心上看,一点都不复杂。《大学》中讲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教恩义、情义、道义,教出来的是君子,读书不用担心,经营事业、经营家庭不用担心,因为他有道义,他要报父母恩,他怎么可以懈怠呢。可是我们假如从小就教孩子竞争、教孩子要谋私利,教出来的是小人喻于利。小人不是犯法的人,小人是念念只想自己的人,假如一个人自私自利,他怎么可能不跟家人冲突,不跟他人冲突。所以大家想,以前的人重道义,在家孝顺父母,恭敬兄弟;到学校,老师叫师父,像父亲一样尊重,同学叫师兄弟,还是兄弟的情感,还有很多人结拜。所以一个人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出去之后跟人不可能会有冲突。我们中华文明就是伦理的无限延伸,所有人都是家人,都是一份道义在相处。可是我们丧失了民族自信心,没有用古圣先贤的经典来教孩子,而是用功利来教孩子,慢慢问题就出来了,小人出来了。

所有的身心问题、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,乃至国与国的问题,就是人心的问题。他的考虑是利欲,只要把这个利欲转成道义,所有的问题都能化解。而要让人心转成道义,除了用教育,没有其他的方法。《礼记·学记》中说,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”第一大事,教育成人,让人心善良,人心有道义,有责任感。现在我们不能怪这些孩子,年轻人被习气控制住了,你不能生他气,还要怜悯他,他本来可以做“天地人”三才,是我们把他教错了,家庭、学校把他引导错了。我们看着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,不找工作,在家打游戏。父母通过很多的关系,好不容易帮他找到工作了,孩子说:“好吧,看你面子,我就去上一下班。”上了一个礼拜,回来了,“我把老板炒鱿鱼了”。你拿他没办法。现在很多贵族产生了,有一种贵族叫“月光女神”,每个月都花光光,还有“啃老族”,啃父母的薪水。你不要看他的行为,看行为你都气得要死,你看他的心地,什么时候偏的?谁的责任?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老祖宗讲得非常有道理。请问我们在跟人谈话的时候,是谈义还是利?假如我们谈的是利,我们在破坏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。每个人的一言一行,都在让这个社会不是升就是降,我们有时候看到社会不好,都骂,其实那是不对的,我们自己做对了,才有资格去论别人的是非对错,自己都还没有做对,没有资格评论别人。

回想自己小的时候,也看到一些长者在谈话的时候,都是,“哎哟,我跟你讲,隔壁街那个小李考上医生了,现在工作,一个月赚不少钱。”请问大家,讲这个话有没有破坏社会风气?医生是救人生命的,怎么变成是赚钱的途径了呢?假如教书的人,都开高级汽车,那师道还在吗?学生会尊重我们吗?我们为了一生短短的享受,把一个师道的精神毁掉,这样的事能做吗?所以我们细细想想,每一句经典都是人生最重要的思想价值观。“人之初、性本善”,一个人要恢复本善,不要怀疑任何人,他都有本善,我跟他有缘,尽力地帮助他,让他也能成就本善,成就明德。其实一句话入了心,受用一辈子。“人之初、性本善”一入心,你这一辈子不会再怀疑你自己。你说可是我还是做的不好啊,那是习气,不是你的本善。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,只要肯下工夫,本来没有的习气一定可以去掉,本来有的本善一定可以恢复。你懂得自爱、自重了,接着你也会去爱人、去尊重人,就不会怀疑人、侮辱人。所以每一句经典若能够用心领受,都有大作用。

“举善而教不能”

—— 孔子的教诲可扭转社会风气

孔子的智慧可以扭转整个社会风气。《群书治要·魏志下》有言:“显贤表德,圣王所重;举善而教,仲尼所美。”古圣先王表扬有道德的人,使天下的人都向他们学习。东汉的黄香“冬则温,夏则凊,晨则省,昏则定”,皇帝知道他的孝心,马上封给他八个字,“江夏黄香,举世无双”,天下人都以他为榜样,这就是显贤表德。

古时旱灾没有粮食,盗贼抓住了赵礼,要把他煮来吃。哥哥赵孝找了过来,赶紧对盗贼说:“我弟弟瘦,身体又不好,我的身体比较胖,你们吃我,不能吃我弟弟。”赵礼马上说:“被你们抓是我的命,绝对不能伤害我哥哥,我让你们吃就好了。”兄弟在那里争着要死,抱头痛哭,当下盗贼被感动了。其实盗贼也有良心,他只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,再加上环境的情况,才走向歧途,其实他还是愿意做好事。盗贼都能感化,还有谁不能感化呢?当时皇帝知道了,马上授予赵孝、赵礼官职。结果一封官,天下的人都效法孝悌精神。

“举善而教,仲尼所美。”推举善人,使大家见贤思齐,是孔子非常赞赏的。这可以让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很快变得良善,所以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绝非虚言。《论语》中,季康子问孔子,怎么样让老百姓恭敬、效忠,并互相劝善改过?孔子回答:“临之以庄则敬”,你面对老百姓,尊重他们,用庄重的态度跟他们互动,老百姓自然看到你就肃然起敬。所以欲自敬而后人敬,自重而后人重。“孝慈则忠”,你自己都不爱老百姓,不慈爱,老百姓怎么会对你效忠呢?“举善而教不能”,把道德模范举出来的同时去照顾那些不幸的、能力较差的人,你领导者用爱心去照顾他们,关怀他们,你的这种仁慈的表现会带动老百姓来效法你的爱心。“则劝”,互相规劝的社会风气就会出来。

国家从2007 年开始评选“全国道德模范”,也是在“显贤表德”。河北白方礼老先生,七十几岁重操旧业,踩三轮车,踩到将近九十岁,可以绕赤道18圈。老人家踩了这么长的路,积累了三十几万元,全部用于助学。所以他的这种完全奉献、完全不顾自己的精神,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脊梁。所以一提到白芳礼老先生,七十几岁重操旧业,踩三轮车,踩到将近九十岁,可以绕赤道18圈。老人家踩了这么长的路,积累了三十几万元,全部用于助学。所以他的这种完全奉献、完全不顾自己的精神,成为了我们民族的脊梁。所以一提到白芳礼老先生,哪一个人不赞叹?哪一个人不深感惭愧。我们的体力,我们的经济,我们的背景,没有一个人输给他的,可是他的奉献却远远在我们之上。“最美妈妈”吴菊萍徒手接坠楼孩子的故事家喻户晓。她不只爱自己的孩子,对他人的孩子也可以牺牲生命去救。山西“最美女孩”孟佩杰八岁开始照顾瘫痪养母,十多年的岁月走过来,她的脸上没有带着风霜,没有觉得苦。记者问她,“你这样不辛苦吗?”她说,“不辛苦,只要妈妈还活着,就是我的动力。”八岁的孩子去煮饭,垫一个椅子,才够得到锅灶,常常煮着煮着就跌下来了。她第一次买菜,怕忘记,还编了一首歌,“长的是葱,圆的是蒜,疙疙瘩瘩是生姜。”有孝心的孩子念念为母亲着想,才能十几年如一日把她母亲照顾得这么好。所以坦白讲,创造力是才能,才能要为德来运用,才能照抚家庭,照抚社会。

我们要与政府上下一心,来恢复传统文化。不止要效法这些道德模范,我们也要提醒自己,这一生也要成为道德模范。

“公门好修行”

—— 让人家不离婚,也是建十座桥的功德

孔子又给了我们一个启示,《群书治要·中论》有言:“位也者,立德之机也;势也者,行义之杼也。圣人蹈机握杼,织成天地之化,使万物顺焉,人伦正焉。”官位、职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纺织机。权势,就好比是施行道义的梭子,纺织机有梭子,就可以织出漂亮、庄严的衣服。用这个来比喻,就是圣人行教化,官员行教化,就好像蹈机握杼,其实就是心存仁义道德,在他的位置上去教化百姓,就织成天地之化,在他身上看到天地负载万物、生养万物这份圣德。所以这样的官员所在的地方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是“万物顺焉,人伦正焉”。这个“人伦正焉”就是老百姓都懂得做人,家和人乐。

孔子一生希望恢复周礼,希望能够治礼作乐,他治理的地方成为天下的榜样,让天下都来效仿。但是夫子周游列国14年,这个希望没有达成。当时假如有国家愿意重用孔子,可能春秋的局面就不一样了。“公门好修行”,一个为官者,他重用一个有道德的人,教化了这一方的百姓,甚至这一方又成为其他地方的榜样,这个功在国家民族,甚至会功在千秋。所以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

推广圣贤的教育需要两个条件:当地政府的支持与企业家的支持。孔子身边有一个大企业家,叫子贡。夫子这几十年的教学能够发挥力量,子贡的功劳非常大。所以从这个历史,也给我们企业家一个启示,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弘扬中华文化的师资,这个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也有强调,所以哪一个地方的政府、哪一个地方的企业家全力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,那这个地方就是福地,会感召全国有志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志士仁人汇集于此。

一个人秉承祖先之德才能富贵,富贵之后自然也要造福后代。有官位者,也应不负国家信任,去造福人民。所以有官位是积功累德,是真正为国家做些事情。

唐山一位官员,把传统文化经典介绍给一对闹离婚的夫妻。后来这对夫妻反思了,认知到自己的问题,勇敢地向另一半道歉。俗话说,宁拆十座桥,不破一桩婚。不夸张地说,让人家不离婚,也是建十座桥的功德。吉林松花江中学校长吕杰,也是很高的官,但是他不愿去追求更高的官位,他愿意往后的公职生涯就定在松花江中学,他要全心全意陪伴5000 多名孩子成长,奠定他们幸福人生的根基。他说:“只要有我在的一天,这件事情一定干到底。”学校的成绩让整个东北的教育界非常惊叹。人们都去效仿松花江中学推广《弟子规》,推广孝道,引发了“松花江效应”。

台湾有一个高官,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当他最有权力去治理台湾的时候,他忽略了教育,只看到经济,可是二三十年之后,青少年犯罪率这么高,他的心在淌血,他觉得要扭转这样的社会几乎不可能。假如二三十年前他把教育摆在第一位,台湾社会就不是这样了。

所以人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,当前就是我们对民族、对国家付出的好时机了。新加坡有一个校长退休以后,接触到《弟子规》,接触到传统文化,从此尽心竭力弘扬传统文化,不怕苦,不怕累。后来我们才了解他的心声。他当校长三十年左右,非常认真,常常都是晚下班。他教出来的学生非常非常多,成绩都非常好,他心里觉得对得起学生。可是十年过去,二十年过去了,他的学生都踏入社会,很多当了高官,却贪污、犯法,他忽略了道德教育,所以当他接触到中华文化,相见恨晚。他现在看到自己的学生有犯错、犯罪的,他有锥心之痛,可是他已经不是校长了。所以人珍惜这一生这一份职位,感谢祖先,感谢国家的信任,感谢下属,感谢老百姓的信任,我们好好造福这一方的人民。这个就是最大的价值了。

在古代很多官员还没有去世,老百姓就帮他立庙来感念他的功德了。清朝有一个官员叫陈弘谋,在江苏当官,一百多年之后,当地还深受他教化的影响,他的德行居然能够持续这么久。我曾回台湾去给监狱系统上课,其实是因为张发厅长在海南做的成果受到台湾的高度重视,我是因为沾到张厅长的光,才有机会去讲课,因为他们做得太好了。

所以,我们做好了,不管是我们的家庭、社区,我们的团体,我们的单位做好了,都可以光照整个国家、民族,甚至是世界,所以我们一定要给社会做出好榜样来。

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

—— 学习圣贤教育,贵在立志,首先要有气概

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,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。同时我们也了解到,学贵立志,接着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学习,态度决定成功,而不是成功以后才来改变自己的态度。

2010 年岁末,我的师长得到《群书治要》,反复翻阅,甚是欢喜,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,的确能够为全世界带来永恒的安定和平。而最关键的是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,断疑启信。我们的民族、家庭社会为什么遭到现在的这些磨难?根源是丧失民族自信心。我们去学很多外国的教育方式,而外国那些教育方式是拿狗、拿猫、拿老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,拿来教人,当然人就变得把欲望摆在第一位,因为动物就是满足欲望的一个动力,才成为它的行为。我们丧失民族自信心,吃了一百多年的苦头,不能再吃下去了。到我们这一代,得是扭转乾坤的时候了,所以要启信心。

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人自性的流露,超越时空,亘古弥新。传统文化学习的关键在于心态,端在诚敬二字。真诚恭敬来学,不能怀疑圣贤人。《曲礼》曰,“毋不敬。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,清朝一百五十年的盛世,为什么盛?因为遵从古圣先贤的教育。清朝为什么败?因为慈禧太后“不问苍生问鬼神”。所以一个朝代兴因为学传统文化,一个朝代败因为不学传统文化。国家如此,家庭团体亦如此。所以清康熙曰,临民以主敬为本。诚与敬,千古相传之学,不越乎此。承传古圣先贤这个道统,就在诚敬二字。程子又曰,敬胜百邪。恭敬的心可以调伏所有的邪念。说明修身进德、利世济民,唯“诚敬”二字,方能圆成。所以若对古圣先贤之教诲毫无诚敬,纵遍览群籍,亦难获真实的利益。孔子曰,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。我们学传统文化,怎么学?就学孔子当学生的态度。我们学到孔子当学生的态度了,就能像他一样成为圣人,孔子是述而不作,没有任何傲慢,而且信而好古,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丝毫怀疑。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演讲中,《民族主义》第四讲曾说到,“欧洲科学发达、物质文明的进步,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。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,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。”这个都是真实的见地。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人,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,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,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,去弥补他们科学之偏。

这一段话让我们很有信心,台湾的教育跟着美国走,美国的教育部长却说他的教育彻底失败。所以一个人要跟对人,我们要跟拥有五千年教育理念、教育智慧、教育方法、教育效果的老祖先学,才不会走偏。

学习圣教,贵在立志,首先要有气概。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。”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气。春秋时代礼崩乐坏,事实上承传文化难度非常大,而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还是无怨无悔去做,甚至于晚年还经历了陈蔡绝粮,七天没有饭吃,他老人家在把“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”表演给我们看。所以一个人学儒就要学孔子,起个念头,要问自己,孔子会怎么想?我就效仿他。讲一句话,孔子会怎么讲?孔子是温良恭俭让,言语温良善和,不会讲一句话就让人难受。《中庸》讲,“动而世为天下道,行而世为天下法,言而世为天下则。”夫子一言一行包含他的起心动念都给社会、给天下做好榜样。我们若是做一件事情都能想孔子会怎么做,有这样的态度,最后也能成为圣人。

这个时代的人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不多,近两三代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,所以这个承传确实是有相当的难度。但是没有难不难做的事,只有该不该做的事,该做的虽九死一生也要义无反顾去做。林则徐先生说他,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褔趋避之”。其实我们人生只要有一个好学的心,每天都可以从接触到的人身上得到非常大的生命启示。林则徐的这句话也是听一位女校长讲的,我把它映在心上,时时鞭策我,不能退缩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最好的榜样就是孔老夫子,他是我们教书人的鼻祖,我们以他为榜样,同时也以他为荣,因为我们跟孔老夫子同行,所以与有荣焉。

这位女校长教初中,她的学校里上千个学生,没有一个辍学的。最开始她带着学校老师,去电玩厅把学生带回来,回到学校后,孩子不喜欢读教科书,就给他事做,或者教他技能,就是不要让他去那些地方再堕落。这位校长很有爱心,她说社会越乱,我们越应该要站出来,没有难不难做的事,只有该不该做的事。我记得我当初听这两句话,头皮发麻。这位女校长是真正做到之人,所以她的授受力很强,我这个没有做到的人,把她的话讲一遍,没有那个力道。但她说的这句话,对我的人生启示确实是非常大。所以今天我们从夫子的一生得到太多的启示,夫子承先启后,继往开来,对民族的功劳是最大的。先孔子而圣者,比孔子早成圣贤的人,没有孔子,我们已经不认识尧舜禹汤、文王周公;后孔子而圣者,孔子以后的圣贤人没有孔子,他们不知道要效法谁。孔子一生对民族的价值,就像日月一样光辉。其实人生短短数十寒暑,不能白来一趟,要过什么样的日子,孔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。

蔡礼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

2012年9月29日,蔡礼旭在许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。“你们的《幸福特刊》我已看过。”蔡礼旭对记者说。他勉励本报将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转化为现代语言加以报道,以此开解传统文化。

“媒体所报道的东西不应引起人的邪念,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。”蔡礼旭如是说。他以某媒体报道的弟弟为财杀兄案为例,谈媒体所应该担负的责任。“如果弟弟知道‘财物轻,怨何生’的道理,如果弟弟的妻子学过女德不挑唆,如果弟弟的孩子学过传统文化就以劝谏,那么悲剧就不可能发生。”他进一步指出,悲剧的产生绝对不是单一的原因,而是全部的环节都出了问题。媒体如果只是单纯地报道了这件事,而不把事理给点出来,那么受众只会看到表象。这样就会把人给引导坏了。“孔子说:‘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’。意思是用一句话概括诗经,就是‘思无邪’三字。媒体报道也应如此。”
  在谈到当下的教育问题时,蔡礼旭对本报记者表示,若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教育,孩子们就会随波逐流,产生诸多问题。而教学不应停留在知识层面,“教之道贵以专”,要让孩子们多读经典,开孩子们的根本智慧,让他们不起妄念。家长和学校都需要有高度的认知才能教出水平。如若停留教授知识层面,孩子学了越多知识,就越容易产生傲慢心理,加上家人溺爱,孩子就会变的更为“浮华”。现在国内对青少年教育还比较弱,孩子出了问题,成了问题少年,家长就只是以骂应对,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
  蔡礼旭举了古人读书的例子,区别于现在的教育。他说古代读书人在十三四岁时就把书都背好了,邀几位好友游山玩水,谈经论道,非常快乐。这样越学越欢喜,心胸也越开阔,烦恼就越减少。

 







• 只有付出,不求回报,果报不可思议 • 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 • 烦恼逼迫身心,人就容易生病 • 真正的依靠,真实的依靠 • 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 • 百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 • 听了还是不懂,还是不得受用 • 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 • 你自私自利没放下,你没有法子超越轮回 • 什么是丛林制度?丛林制度是什么意思? • 元宵节 • 下一生要想再相聚 • 我们学得跟佛一样,这才叫学佛! • 佛像最重要的是表法 • 生活再苦,只要觉悟,就得大乐 • 私淑弟子 • 念佛求生净土,是最积极的行为 • 隐恶扬善 • 那就是不肯听话 • 境随心转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毛头 · 乌图末罗树 · 正法律 · 本愿 · 三种法华 · 苦行外道 · 优流漫陀山 · 广大会 · 学佛大悲心 · 融事相入唯识 · 鸯俱舍 · 淫薄健 · 智慧海 ·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· 五重唯识 · 奥尔高特 · 沩山 · 心具三千色具三千



· 宣化上人:脾气大是因为什么? · 未至定 · 星云大师88岁寿诞强调:一生最不喜欢过生... · 蔡礼旭:把事情做熟练需要一个过程 · 娑罗华 · 观自在王如来 · 达和 · 宇井伯寿 · 夹纻像 ·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七课 道教概说 · 点尘 · 蔡礼旭:人为什么会浪费时光原因在哪 · 印光大师:患难世道,均当念佛及观世音菩萨... · 慧律法师: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... · 道证法师:是佛在念我,不是我在念佛 · 涅槃像曼陀罗 · 海涛法师:在生活里修行 · 杖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