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《了凡四训》学习分享(二次宣讲)第一集

    尊敬的诸位长辈、诸位朋友,大家晚安。

    今天是我们过完春节,第一次跟大家分享《了凡四训》这个课程。这个年大家过得如何?很好!很充实,还是睡得很好、吃得很好?更好的是福慧增长,智慧增长。尤其人生最值得爱惜的是光阴,我们早一天珍惜光阴,有智慧就可以利益家庭、利益身边的人。所以应该珍惜有限的光阴,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。像现在晚上很多人都在看连续剧,大家不只自己好学,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。《格言别录》当中有提到“诗书为起家之本”,一个家庭的父母、长者,懂得让孩子从小知书达理,明白做人的道理,这个家的家道就要兴起,就要兴旺了。所以“诗书为起家之本”。

    我们第一堂课一起来学习《了凡四训》,学习首先要立志。我学这一部《了凡四训》的目的是什么?目标是什么?我们的目的,这一本是家庭四训,明朝袁了凡先生传给孩子的,所以是一本很好的家训。有这么好的家训教诲,只要我们肯深入学习、肯去奉行,那我们的家道一定可以兴旺。所以要有志气,从自己自身能够建立起千年不衰的家道。大家有没有这个志气?你们都没什么反应,我戏都快唱不下去了。人常说“诚则灵”,至诚则感通。您现在发的这一份至诚的心,要护佑后代子孙,这是真心。千年之后的子孙都会感应到,都会受到你的庇荫跟教诲。所以千年不衰的家道确实有,是发真心的祖先能感得的。

    在宋朝,北宋时期,范仲淹先生在世的时候,他家门口种了两棵树,松树。我们一想到松树就知道,松柏后凋于岁寒,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”。松树跟柏树在冬天的时候都不会枯萎,这个是比喻,比喻有德行的人,有德行的君子在任何恶劣的环境,都不会改变他的气节,所以代表君子。种了两棵君子树,也是期许他的后世子孙,个个都是有气节的读书人。而且在这个树上写到“清荫大庇,期与千年”,他的德行风范,能够让千年之后的子孙还以他为榜样。范公的后代一定都效法他的教诲、他的榜样,他确实做到了。

    那大家现在发这样的真心,一千年之后你所留下来的风范,你的后代也会学习。请大家把今天这个日子记下来,二○一二年三月五号,挺好的日子。有了这一份志向、使命,学习就有动力,更积极。不只对自己的家庭如此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我们也期许在这个伦理道德缺失的大时代,自己认真去奉行这些教诲,自己的家庭是社会的好榜样。有了好的榜样,人对伦理道德才有信心,有信心他就肯去学。所以对家庭以至于对社会民族,都应该有一份使命。

    我记得整个社会缺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气,都是功利比较强。我自身也是二十五岁的时候才有这个机缘,跟着师长学习中华文化。很遗憾,都成年以后才开始学,所以基础就很不好。现在看到小朋友学就很高兴,因为他们会学得比我们更好,这是我们欢喜看到的。我们二十几岁都不懂事,做了很多事情终身都遗憾。比方跟父母顶嘴,做了一些事让父母晚上都睡不着,这些事情都是很不应该,也很折福。这些孩子能先学了,我们就很安慰。

    但现在社会当中,还有很多人是觉得那个是落伍的东西,那是过去的东西。您亲戚朋友有没有这个说法?有。你听了之后什么反应?“你真是没有智慧、没有眼光,五千年这么好的东西你都看不懂!”这个时代没人教了,不能责怪任何人,所以先人不善、先人无知,上一代人不懂,上上一代人不懂。

    我现在说上一代人不懂,你们承不承认?你们的定功很强。不承认就不算了?还得承认,不然现在社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?忽略了伦理道德就是现在的乱象,这不是偶然的。看起来好像没有忽略,事实上我们不知不觉,都把孩子的价值观引向功利去了。比方说他一进考场,公布成绩一回来,一踏进来,“你考几分?考第几名?”你从小都是在乎这些东西的,而不是在乎他的心态、在乎他的德行。

    你看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当中写什么?他说:考试不作弊,明年当学弟;另外一边写到:宁可没人格,不可不及格。现在在大学里面不作弊的孩子都不多了,大学都作弊,他以后能保证他有德行吗?你们该笑的时候可以笑,该严肃的时候……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严不严重?严重。这一句话是告诉大家,现在的大学生读了十七八年的书,读成什么样子?读成他的人生当中,他的人生有一把秤,一个天平,左边叫分数,右边叫人格,他读了十七八年的书,读出来的人生态度是什么?把分数跟人格放在天平秤,哪一个东西重?分数。这个书读得值得反思。

    所以功利之后,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这个道德给舍掉。既然是这个样子,那我们还能相信下一代能够把这个社会带到更好的未来去吗?所以大家不重视道德、不重视诚信,人与人相处很累,不守信义就很累。那大家看现在这些商业场上,黑心食品很多,有没有?现在人家拿东西给我们吃,首先不是说谢谢了,是说什么?这个哪里生产的?哪里做的?吃什么东西现在都不安心,都是道德丧失了。然后一看,这个地方上一次做什么还不好。所以一个地方信义丧失了,连带整个地区人家都不相信了。

    “德有伤,贻亲羞”,你读哪一间大学的,你的品性很不好,全世界都知道、社会都知道,以后人家说那个大学的学生不能用。所以我们的行为是代表家庭、代表我们的团体,甚至代表我们的国家。尤其当华人要更自爱一点,行为不好造的罪业很大,是吧?你是华人,做得不好,人家说那个就是Chinese,是不是?那十几亿人都被我们拖下水。告诉大家,当华人积功累德也容易。你德行很好,人家说华人就是这样的品质,那十几亿人都沾光。所以恭喜大家,当华人只能勇往直前,没有后路可以走。对于道德来讲,一定要成就自己才好。

    我自己小的时候的印象,好像长辈他们很在乎我们读的科系,“你读这个科系的很好,出去赚很多钱”。然后长辈有时候在谈话的时候,“你看那个隔壁,那个巷子,那个阿明当了医生以后,一个月赚多少钱,你知不知道?”医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干什么?救人?我从小到大都没听过。谁负责任?这个社会风气谁负责任?你曾经问过人家“你一个月赚多少”都有责任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,各个行业高贵在哪?高贵它能服务人,那是它的价值。钱是什么?是感恩每一个行业的付出,表达一份感恩。而人那份服务人、那份救人、那份成就人,这不是用钱去衡量的。

    所以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。君子,“喻”是明了做人的道义;小人,他的心思都放在怎么去谋到自己的私利,自我为中心。大家冷静看,我们现在的孩子是时时知道提起道义,还是时时只想到自己?从这个现象看,我们到底是在用君子之道教孩子,还是用小人之道在教孩子?这教育没有偶然的,没有侥幸的,你用什么思想教他,出来就是这个结果。

    我自己在跟家长们交流传统文化的时候,我是越讲越庆幸父母给我的教育。我自己没有成家,没有当过父亲,当然当老师的时候,我们还是很用心在学校教小朋友。自己没有经验,可是我是我父母的孩子,就讲啊讲啊,就想到整个人生几十年,父母是怎么把我们教育长大的。突然感觉得到,父母从来没教我们要自私自利,从来没有。

    我印象很深,我爸爸特别讲道义,家里爷爷奶奶跟着我们,我爸是长子。哪有什么“四个兄弟轮流住,一个人住多长,在那轮流”。好不好?好不好不是看表面,好不好是要父母讲。“爸,现在都是轮流住,你看着办吧。”你要孝顺父母当然要感受他们的心。假如我来想,我觉得换来换去挺辛苦的,人年纪大了就怕麻烦,有没有?对啊。他假如四个儿子换四个地方住,那个邻居才比较熟了,我明天又要走了。你看那老人家每天在那里是不是要搬?真孝顺的人是时时以父母的心来思考,以父母的感受来思考,这才尽孝,尽孝不是做表面给人家看的。我爷爷那个时候的人都觉得:长子嘛,住在长子家。我们从小跟爷爷奶奶处很好,特别幸福。

    爷爷奶奶的事情,我父亲是从来没有说还要所有兄弟都要一起协助,一起出钱才能做,爷爷奶奶的事自己能承担的就承担了。往往都是弟弟们发现了:不行,不能你一个人孝顺父亲母亲,我们也应该要尽一份力。不谈这些利的东西,该承担的哪怕自己压力再大,都勇于去把它承担下来。所以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。

    请问大家,一个人不自私自利是快乐还是痛苦?快乐的声音好像……不大像是这样。你们有没有过过不为自己想的日子?你假如过过了,你就知道那个个中的味道,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你都不为自己想的时候,身心特别轻松。而且你会感来一个很好的人生境界,就是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”。

    我感觉现在社会很多说法似是而非,因为我要出社会的时候,我很多同学都说,我出去会被人家欺负。你们看我像出去会被人家欺负的人吗?他们一、二十年前这样预言,我今年中国岁(虚岁)也四十岁了,我也没被什么人欺负。所以人还是厚道好,肯吃亏好,不要去计较。其实爱计较的人不管他拥有多少,他随时的心态都在计较,他怎么会是一个快乐的人?不可能。难怪现在忧郁症的人、吃安眠药的人越来越多了。大家都在那里争,都在那里计较,会有这个结果出来。所以希望后代幸福,就要有一个非常健康的人格、正确的处世心境,心境是幸不幸福的关键所在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时代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不少误解,我们也有一份使命,从我学好,我做出好的样子,让大家对于学中华文化的人,都竖起这一只指头来。说到这里我有点心虚,可是诸位朋友,你们的修养、度量比较大。你们听人家讲得对,纵使他没有做好你们都相信,因为你们善根深厚,没有苛刻。我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过年前,我刚好有这个幸运,就到师长身边去亲近他老人家,多听他的教诲。不然我远在马来西亚,师长在香港,平常都没有办法教训我,我这个年轻人还是挺危险,像教我这样的年轻人,特别不容易是什么?离得远,见面也不好骂,骂了又怕不高兴,“不然我不干了!”又怕耍脾气,又怕你难受,可是有一些问题又不得不讲。所以像我们这些没有跟在身边的学生,很重要的一个态度,就听师父讲经的时候,句句是在讲自己,才能有收获。

    而天地之间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,都能给人生启示。结果我去听老人家讲课,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,过年前,这么多节课,只讲一个主题,真准。哪一个主题?“三十二相”。这个“三十二相”就是人,他很善良、很有福报,常常积功累德,他的相貌就是富贵相。

    师长好几次跟我们马来西亚的,或者跟一些宗教的领袖,不同宗教的一起,像到梵蒂冈、到埃及,他们出去参观旅游,老人家的年龄最大,其他的宗教代表年龄都没有师长大。结果几天下来,老人家拿着扇子,走起步伐非常潇洒,都没有疲惫的样子。那些小他一二十岁的人,呼……(喘气的样子)。人家马上问:你的气色这么好,您是怎么保养的?这个时候就可以劝他要有慈悲心、要吃素、要断恶修善,人家就能接受。

    所以刚刚才跟大家讲,我们学传统文化要让人家竖大拇指,首先要容光焕发。人家一看马上,“你的气色很不一样,你最近是在忙什么?”你马上说学中华文化,他就有兴趣了,你的相貌就变成中华文化的招牌。大家冷静去观察,二○○七年,胡小林老师第一次到马来西亚来,可能有一些朋友有见过,他刚开始学,现在五年过去了。你看他每一段时间都不一样,那个相貌越来越圆满。二○○七年来的时候还比较瘦,现在整个人,脸是圆的。他帮助了很多人,那福报很大。包含中医界的彭鑫医师,大家注意看他们,他们隔几个月录出来的光碟你注意去看,那相貌变得非常大,那是真正的圣贤弟子。

    像我相貌都没怎么变,今年一开始道德要提升,首先要打破自欺一关,不可以自欺。还有什么执著放不下,才会造成这个相貌不圆满?这个得要先认知清楚。所以修行就是改个性,个性一定要改掉。德行能上去,命运才能转,量大福才会大。所以我感谢师长,我们这些古圣先贤冥冥当中还是很疼爱我,都在提醒我。过年前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,全部三十二相的课,就告诉我你今年不把这个脸好好修一修是不行的。所以我是过年前听三十二相,过年后去了还听,所以这一课是必修的。

    我们一开始,对于家庭、对于国家社会,以至于对于圣教、中华文化我们都有一份使命,我们把它好好学好。那我们接着进入《了凡四训》的经文,一开始就是:

    【立命之学】

    这一本书在日本,天皇奉为治国宝典。而在日本商业界、企业界经营之圣,有这样的称谓的,现在只有剩稻盛和夫一人,其他的年龄大的都已经过世了。我们熟悉的松下幸之助,这些企业家都已经过世了。稻盛和夫八十几岁,他还在,而且身体还非常好。他推荐给世界,尤其推荐给下一代年轻人,你的人生要幸福必读的第一本书,就是《了凡四训》。

    我很佩服这一位长者,他不只自己的命运改变了,他还尽心尽力要改变下一代的命运,改变地球的命运,世界的未来。他是一个企业家,他提出来,纵使经济成长全面停摆,都应该要共同面对大自然破坏的问题。他这么有影响力的人,讲出这么有良心的话,不简单。所以这么成功的人都这么推崇这一部书,包含我们的师长在世界当中这么有影响力,都提到他年轻的时候,也受这一部书的影响,改变了命运。

    而这个立命的学问就是,“命”是命运,每一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命运。我们怎么明白人生的命运是从哪里来的,又怎么去改造它,才能够让这个人生、这个生命产生更大的价值?不然我们的命运全部都被算准了,都被控制住就没有意义。所以这个“立”字,有建树的意思,怎么来建设我们的这一生。而且这个“立命”,“立”也有决心的意思,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做,一定要把命运改过来。所以有志气了,我们说“立志”,这个都是决定的意思。人生都有命运,而且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。我们接着来看经文就能够明白了。

    【余童年丧父。老母命弃举业学医。谓可以养生。可以济人。且习一艺以成名。尔父夙心也。】

    “余”是了凡先生自己称呼自己,他说到,他童年的时候,父亲就过世了。“童年丧父”,最辛苦的还是他的母亲,他母亲还要把这个孩子养大,这确实是含辛茹苦。我们自己的母亲假如是这样子,我们从小就要懂事,长大赶紧回报母亲的恩,让母亲早一点过上好的日子。古人的教诲在《太上感应篇》也说到,“矜孤恤寡,敬老怀幼”,对于寡妇、年幼的孩子都应该额外的关心、帮助。尤其在乡里里面,要去帮助他,这样才是有仁爱之心。

    “老母命弃举业学医”,他的母亲。(小孩哭声)人生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,人生也没有一刻不是提升学问的机会跟道场。我刚刚说没有偶然的,是说我是在回想,小时候我有没有去到一个公共场合,人家在讲课,结果我还在那里哭,那可能我就会有这样的果报。人世间说穿了就两个字,就是因果,所有的事情离不开因果。再来,任何境界考自己的定力,有这些声音出来的时候,你能不能如如不动,不受影响?

    了凡先生的遭遇,相信他会特别体恤他的母亲,听他母亲的话。所以本来他是想要,这个“举业”就是求功名,考科举,以后当官,他有这个心愿。但是母亲讲,希望他放弃学业来学中医。他体会到母亲的心,也想顺从母亲的心意。因为他的母亲讲到了,说学医可以养生、可以济人。这个“养生”,“生”,第一个意思是生计,就是生活问题。他从事中医,用心去给人看病,病人感谢,会有一些供养。古人两个行业,是不给人家说做了一定要给人家收钱的,就当老师跟当医生的人。因为他们的天职是作育英才,当老师的人,师生如父子,那不是利益关系;而医生他是救死扶伤,他的信念就是要把人救活。我记得好像有一个片子,是讲一个神医,他就做了一个比喻很好。他说今天有一条狗生病了,我都要帮它医治,因为他尊重生命。我把它医好了,它咬我一口,以后它病了我还是会医它。那是他的信念、他的天职。上天赋予他的一份职责,这个可贵。

    他有一个中医的技能,可能以后生活没有问题。第二个意思是,他学会中医自己也会保养自己的身体。所以可以养生、可以济人,可以去把人从病魔当中救活过来,帮助别人。

    我们看到这里也想到,范仲淹先生小的时候遇到算命的人,他跟算命先生讲:你看我能不能做宰相?算命先生很惊讶,你这个孩子年纪小小就想当宰相,未免胃口也太大了。他看这个算命先生的态度,有点不好意思,他说不然这样,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?一下子变成医生,这算命先生也很惊讶,你为什么从当宰相变成要当医生呢?范公那么小的年龄就说:因为唯有良医跟良相可以救人。范公那么小,他就以什么为人生的价值?就是救人。所以《弟子规》说,“凡是人,皆须爱”。

    有一个五岁的男孩,刚好他的母亲有让他看资料,有看到这个孤儿院的情况跟养老院的情况。五岁的孩子看了之后,他在那里装扑满(装钱),他就装满了。他就想:“妈”,本来他的表姐跟他讲存到银行去,他说:“拿去帮助这个孤儿院的孩子跟老人。”然后还跟他妈讲:“有空带我去,我还可以帮他们做一些事,擦桌子,煮饭给他们吃。”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他妈给他买了那个车子,他说我要载着那些小朋友去找他的爸爸跟妈妈,这都是天性。所以孩子从小就让他以救人为人生的价值,他以后一定有出息。范公从小以天下为怀,绝对离不开范母的教育。

    了凡先生的妈妈给他分析了,学中医“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;且习一艺以成名,尔父夙心也”。你父亲也有这样的心愿。这个“夙”就是旧时的意思,以前的意思。你父亲在世的时候,也有这样的夙愿,希望你能够学习一门技能。就像学好中医这一门技能,以后你成为名医,成名了,在社会当中也有地位。这个“习一艺”,有一句俗话讲,这个也是很值得我们家长们来体会这个道理,叫“家财万贯,不如一技在身”。他有一门技能可以服务大众了,他就可以谋生。但假如他没有学成技能,哪怕家财万贯,总有一天也会坐吃山空。有这样见识的家长,在东汉光武帝时代,有一个大臣做得特别好,叫邓宇。邓宇,他生了十三个儿子,他十三个儿子都有他特殊的技能可以谋生。而他是大臣,有很高的俸禄,但是他不把这一些留给他的孩子,让他们可以自己谋生、独立。这个很重要。

    古人看得很远,以前的大官,他房子都不建得大。结果人家就说了,你当那么大官怎么自己家里的门怎么会很小?他说我当大官,我的孩子不一定当大官。我现在带着他,整个生活都变得很奢侈,以后他养成这个奢侈习惯,我不就误了他一生吗?看得很远。
 
    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。以后你的孩子能够把家庭维持得好,一定要有这样的美德,不然他的人生会一团糟,一团乱。甚至于她嫁到哪,哪里就有灾难,是吧?娶一个好太太旺三代,娶一个不好的太太会怎么样?一败涂地,就起不来了。所以整个天下安不安定,决定在女子的教育。天下的安危,女人操之一大半。以后能不能出人才都看母教,母亲的教育。母亲假如奢侈、浪费、懒惰,怎么可能会教出好的下一代出来呢?

    所以诸位家长,你们假如是生女儿的,天下的安危就在你们的手上,这不是开玩笑的。有贤女子,才有贤妻,才有贤母,这是必然的逻辑。所以我们五千年来都非常重视女子的教育,她从小就孝敬、侍奉父母,培养美德。现在女子的德行忽略了,只重视她的学历,读书也都读得很高,但是有没有培养出这些持家的美德,得要很慎重去关注。我听说现在很多女孩子叫“月光女神”,叫每个月都花光光,还要回去:爸,我没钱了。到那个时候就欲哭无泪,要从小教,习惯成自然,越小教越好。那不只他的父亲累,以后她嫁给谁,谁累,是吧?

    我记得我有一个长者,他就跟我讲,他说我结婚以前,带这个女朋友出去吃饭,觉得怎么吃这么一点点,女人挺好养的。后来结了婚,他开悟了。所以告诉大家,开悟要早一点。

    古人他懂得承传宝贵的经验,像以前的格言都有说到,“娶妻要看丈母娘,买牛要买尾巴长”,是吧?再套一句闽南话,“选田要选好田底,娶妻要看好娘礼”,是同一个道理。你今天要去买田地,你要看它的土质肥不肥沃;你今天要去买一只牛,你要看它的尾巴长不长,这都是宝贵的经验。你要找一个对象,找一个好女子,你一定要先看她妈妈有没有德行。话是这么说,我还没有遇过哪一个人,他找对象先去看丈母娘的。所以学归学,还是要用上才能利益你的人生。

    真的,一定受母亲的影响,大家注意去观察。女子不注重这种什么化妆品、保养品买一堆,比较注重自然就是美,就是她化个淡妆而已,不会浓妆艳抹。我听说最近有一个节目,是让自己的太太把浓妆卸下来,然后再去认,有点认不出人来。所以当女人挺辛苦的,什么时候可以睡觉呢?一定要先生先睡觉了,然后才能卸妆。其实保持心境乐观平和就不容易老。

    我跟大家讲一个事实,我姐姐大我两岁,四十二岁,我大姐大我三岁,四十三岁,我都不跟她们两个出去。为什么?因为出去,“啊,这是你妹”。我姐姐从不化妆,现在背个包包进去大学教书,她是教授,她是师范大学教授,常常人家把她当学生。我妈妈不注重浓妆艳抹,她们就很清秀,穿衣服也都整齐朴素就好了,绝不买奢侈的东西,很贵的衣服没有。

    最近不只我不大敢跟我姐姐出去,刚好过年时候,我跟我妈出去,遇到一个日本的同修,日本的朋友,他说:啊?这是你妈?我还以为是你姐。所以都不敢认。我听了之后,一则以喜,为什么高兴?妈妈看起来年轻是自己最大的福气,身体好;一则以忧,当然不能忧,忧能使人老,我现在已经老到跟我妈是以姐弟相称了。

    所以人重视心灵的健康就不容易老,穿什么衣服都有气质,好看,二十块钱的衣服穿起来人家当两千块;没有气质的人,两千块人家说路边摊买的,就会气死你了。

    所以我那个长辈他说,结婚前觉得女人很好养,结婚之后开悟了,说食物很便宜,衣服很贵。所以每一次跟他太太出去,都是闽南人,他太太看到那个名牌的在那里站比较久了,他在旁边开始心跳加速,在那旁边:麦啦,麦啦。(华语:不要,不要。)他太太瞪他一眼:买了,买了。我翻译一下,闽南话“麦啦、麦啦”就是不要啦、不要啦,不要买啦。

    所以从这一件事情我也有一个体会,就是人生有一个重要的态度,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,这要有良心。现在的孩子花钱花得凶,最辛苦的就是父母,那都是血汗钱,人要有良心才好。所以这些观念很重要,女子要有德、要勤俭,要会教育下一代。而我们刚刚讲的,你为人父母也要有深远的智慧,你才能让你的孩子人生立于不败。

    汉光武帝的大臣邓宇,他不会因为自己有这么高的地位跟财富,而变成他孩子的依赖,让他们个个都有能力来谋生。所以孩子有一个好的能力,这一辈子你就不用再担心他的出路;而且孩子又好学,又肯学,他的能力会不断的提升。

    我们教育孩子,古人有一句话讲,“士先器识,而后文艺”,有一技之长之前,或者是写一手好文章之前,首先德行重要,德才兼备,德还是排在前面的。而德行最具体的,这个“士”是读书人。最具体的两个字,“器”,度量,胸怀要大;“识”是见识、智慧。有智慧、又有度量、又有慈悲心,那他往后可以写好的文章或者好的技能,一定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。

    大家想一想,现在孩子的心量能为谁着想?有没有为自己住的社区着想?有没有为自己的学校着想?这都是要靠引导的。有没有为自己的国家着想?所以父母的胸怀有多大,你栽培出来的孩子就有多大的胸怀。孩子他很单纯,你看你怎么样去成就、塑造他。

    而我们从历史当中来看,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成为伟人。曹操心量很小,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都不能天下人负我”,意思就是不能占他一点便宜。你看最后年老的时候,头痛得不得了,每天都在那里计较来计较去,哪有不头痛的道理?结果后来遇到华佗,华佗说可以帮他治,必须把他的脑袋剖开来。结果他还把华佗打了一顿,华佗死在监狱里面。他造这个孽也大,华佗可以救多少人。所以度量小,又不相信人,造很多孽,你看从这两个历史人物比较差很多。

    再来,“见识”,周朝有见识。周朝这些开国的领导者胸怀大、有见识。周公制礼作乐,所以周朝是整个中国历史,朝代最久的,八百多年,很有见识。周公的周礼还影响到几千年之后的中国人的社会、华人的社会。有没有见识?有。秦国没有见识,他用武力、暴力统一天下,十五年就亡国了。所以“器”跟“识”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就很大。而我们从刚刚那一句,也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本来要从政,从政也是为人民谋福祉,这个都是气度。后来从医了,母亲也是期许可以济人、救人。大家看,引导孩子都是让他服务人,然后去为社会做贡献,而不是自私自利,就是为了自己的薪水去着想而已。接着我们看下一句讲到:

    【后余在慈云寺。遇一老者。修髯伟貌。飘飘若仙。余敬礼之。】

    后来,了凡先生差不多十五岁左右,他到了慈云寺。我们看这个“慈”是慈悲、仁慈。这个“寺”,本来的意思是指皇帝直接管辖的单位叫寺。这个很多人不知道,一看到寺想到什么?佛寺。其实佛寺、佛寺就告诉我们,佛教的教育本来是谁管的?是皇帝直接管的。所以那些几百年的那个佛寺,那都是皇帝签名的,御敕的,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。皇帝直接管辖的一级单位叫寺,比方外交部叫鸿胪寺。我们从这一个字就可以明白到佛教本来就是教育,而且他是皇帝直接抓的教育。

    中国社会,两个很重要的教育,一个皇帝抓的佛教教育;一个是教育部,那个时候叫礼部,教育部长叫礼部尚书,直接抓儒家的社会教育,这两大教育。不是宗教,在清朝雍正皇帝,大家应该都有听过,他就写了一篇昭告天下的文章,说到儒释道三教是好的教育,教化了神州大地的人民几千年。“理同出于一原,道并行而不悖”,这三教的教育都是劝人改过迁善、修养心性的,都是教育。

    而这个“慈云”也是提醒我们,处处慈悲待人。“云”是表无心,就没有私心、没有自私自利,做任何事情不带私欲目的的。而这个佛寺主要做两个工作,第一个,把梵文的经典翻译成中文;第二个作用是教学讲经的场所,这个是寺院的功用。

    佛家的教育发源于印度,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诞生,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,结果后来发扬光大在哪里?中国。现在印度没有佛法了,大家会不会觉得挺奇怪的?首先为什么是佛法在印度发展起来?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印度示现?因为在佛门,佛菩萨这样的智者,他是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大家应该都听过观世音菩萨吧?千处祈求千处应。在台湾有一个“八七水灾”特别严重,有人在这个急难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都有示现出来救他们,那个是在急难当中去救。

    而释迦牟尼佛这个示现,是示现了七十九年,很长的时间来给大家讲经说法。因为当时候的印度人看到了六道轮回,他们修禅定,不简单。在禅定当中看到有天,有畜生道,有饿鬼道,还有地狱道,还有人道、修罗这六道。请问大家,你现在可以看几道?最起码人道跟畜生道看得到。那我再请问大家,畜生道的生命、灵性是人的几倍?请问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蚂蚁有多少?大家想一想,畜生道的(生命)是人类的几倍根本没法算,天文数字。所以能做人容不容易?太难了。可要珍惜得这个人身,顶天立地的人,好好的再提升自己灵性,不能再堕落下去了。所以人身难得,正法难闻,中华民族的儿女难当。你们都当到了,这一生要有志气,成就自己的智慧、道业,人生要发挥光芒。

    所以印度看到六道,他们又起了个念头,人这么多生命都在这个六道一直转一直转,统统在这里受苦,出不去。起个念头:如何出六道?这个念头感得佛陀在印度示现,来告诉人们如何出离六道的方法、智慧,是这样出现在印度的。我们很多朋友也是因为觉得人生好苦,快过不下去了,有没有离苦的方法?刚好机缘成熟就遇到佛陀的教诲。所以人生很多因缘都跟心念的感召有关系。

    那为什么后来印度的佛法没有了?反而是在中国开花结果呢?因为印度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,就是阶级的观念。他们分好几个阶级,不平等。而佛家的教育就是告诉大家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都可以成佛,是平等的。而且圣贤、佛菩萨的平等做到什么程度?自己卑,尊重他人,自卑而尊人。

    我用几个成语大家就体会出来了,“生佛不二”,大家看,是平等的,众生跟佛,他是平等的。众生排前面有没有看到?生佛不二。再来“冤亲平等”,你们有听过亲冤平等吗?没有吧?冤亲平等。跟你有过节的人摆前面,你看那个胸怀包容,亲摆后面。冤亲平等、生佛不二,从这些成语都可以看出那些修养处。

    而因为他根深蒂固这个不平等,后来又走回他们传统的宗教,这个佛教的教育就传到了世界各地。但是一直承传两千年,不断的就是中国。因为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孝亲尊师,孝顺父母、尊重老师。而整个佛家的教育,它也是以这个为大根大本,完全相合。而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孝道,华人一被点拨,“你是孝顺你父母这一辈子,还是希望他生生世世都离苦呢?”诸位朋友,你希望孝顺你父母这一辈子,还是希望他生生世世离苦?你们的声音要很恳切的。

    我相信受过中华文化的人一听到这里,他的整个胸怀、思维就想得非常远。尤其生命没有生死,这身体是什么?是工具,是为这个灵魂所用的。孔子都讲出来了,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”,他这个灵魂,身体坏了,不能用了,他当然要去再换一个工具,当然他越换越好。所以人一明白这些道理,他孝顺父母就看得很远,他父母去世了,多做好事利益他的来生,就不会还去杀很多东西,那个都变成父母的负担。这个是整个中国社会,特别重视儒家教育跟佛家教育的原因。

    结果他到慈云寺遇到一个老者,长相叫“修髯伟貌”。“修髯”,这个“髯”就是腮帮子有胡须,可能是留了长胡子。“伟貌”,这个“伟”就是长相很不平凡。“飘飘若仙”,长得很潇洒,好像不大像世间的人,有一种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气质,就是清心寡欲的人。“余敬礼之”,他看到这样的长者也格外的恭敬。了凡先生那个时候才十五岁左右,他看到长辈都懂得恭敬对待,也很大方,也不会扭扭捏捏的。我们几千年来教育小孩,教他稳重、教他大方。现在的孩子特别浮躁,话很多,真正客人来了又畏畏缩缩的,这有点颠倒过来了。所以孩子能不能稳重大方,都要从这些生活细节来教导。

    “衣冠整齐”,从这些小细节就很谨慎;言动,讲话有任何动作都很端庄、大方。“言动端庄,识得廉耻二字,自然有正大光明气象”。“识得”,就很能分辨廉耻这两个字。“廉”,他就不会去贪吃、贪东西、拿人家的东西。我们小的时候到长辈家里面,都不敢乱造次的。长辈给东西了,“小朋友,这个拿去吃”。都要先看哪里?看一下妈妈,看一下爸爸,爸爸点头了才可以拿。假如“咳咳”就不能拿。然后有羞耻心,自己的行为不能羞辱自己的父母。这样的态度,一言一动都是有合乎规矩的,大方的,又识得廉耻。他的器宇不凡,气质不凡,以后就是正大光明的胸怀。都要从这些处世待人的生活细节来培养。

    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资料摘自: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
《了凡四训》学习分享(二次宣讲)第一集   蔡礼旭老师 2012/3/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:07-045-001

 

 







• 喜欢感应的人,非常容易着魔 • 管别人的事,烦恼就现前 • 不爱财富的人很少 • 什么是十戒?十戒是什么意思? • 不清净就生烦恼,清净就生智慧 • 不如在家里念佛 • 真诚到极处,是化解冲突之道 • 我们快要枯死了 • 我这个根是这样扎下来的 • 星球能够存在,一定是善恶混杂 • 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香 • 往生就是成佛 • 饮酒三百杯,小小礼节都不失 • 打 佛 七 • 他布施一千,我布施五十,我功德比他大 • 艾德格凯西 • 她想出家 • 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 • 你要是有前后眼,你的心就平了 • 他不知道什么是恩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看透我们的内心 · 何谓幸福 · 佛弟子必须深信因果法则 · 无常与我们有什么关系? · 不以自然为敌,不以他人为敌 · 活在当下 · 佛教基本理论 · 生命感悟 · 从北大清华出来的和尚们 · 做个有境界的在家修行人 · 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句佛 · 生命的回归 · 观世音菩萨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 · 如诗的高处 · 传统佛教的现代课题 · 认取真心 · 意想不到的回报 · 心头无事一床宽



· 海涛法师:信愿念佛 往生净土 下 · 蔡礼旭:人生要有敬慎的态度 · 净界法师:我们绝对不能用丝织的棉被,不可... · 上人 · 圣果 · 元亨寺 · 宣化上人:常不轻菩萨 · 蔡礼旭:一个人的道德、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... · 刘素云:婚姻与家庭(文字版) · 四缘 · 想在寺院播经但寺院要求布施如法吗? · 授发菩提心戒 · 印光大师:且莫学说大话,不认真用心于小事 · 王小徐 · 只手之声 · 断人慧命的罪最重 · 梦参老和尚:凡这种梦境,都是过去父母眷属... · 十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