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 师道尊严(第二集)

    尊敬的李校长,诸位校长,诸位教育界的同道、老师们,大家上午好。

    三天的课程到今天接近尾声了,大家居然还活着,很不简单。你看整个课程下来,一天超过8个小时的课程,诸位同道们,你们有多久没有一天学8个小时的经历了?多久以前?Long time ago(很久以前)。我记得我第一次到马来西亚来,不是第一次,是在吉打州,应该是第二次,一天上几个小时呢?10个小时,上几天呢?3天。结果30个小时上下来,我看大家都精神抖擞。结果从吉打州又坐车回吉隆坡,他们说听不够再加一场,那得舍命陪君子,我当时回到大陆的时候都说“全球华人上课破纪录在马来西亚。”一天10个小时。可见得我们这些教育界的同道都是以身作则,把好学做出来。

    诸位老师,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天都学8个小时,您不成圣贤都很难。是吧?所以“有恒为成功之本。”我们强调尊师才能重道,而我们老师们自己就尊古圣先贤的教诲,重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,就已经在给学生做好的榜样。而我们从事教育工作,纯是一颗成就学生的心,对学生不是要求他们要尊重我们,因为他们懂得尊重,他才会重视道德、重视这些学问,进而成就他一生的智慧,一生正确的做人处事的道德观,这是我们要的。

    而我们想一想,要让孩子尊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础,就是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我们感觉现在的孩子都比较不尊重老师,他根坏掉了。我最近刚好遇到一位朋友,他姓姚,女字旁的姚。我的小学老师也姓姚,我一看到他的姓就肃然起敬。您看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当中,影响这么深远。我就光看到他跟我的老师同姓,我就对他肃然起敬了。所以这个是尊师之根,建立在哪里?建立在我们从小的孝道。

    而我非常感激我的父母,我父亲是长子。没有父亲一种责任感,一种孝道的承传。我们家是三代同堂,从小都是爷爷奶奶陪伴我们长大,三代同堂太好了,父母在潜移默化当中就把我们孝道的根就扎下去了。

    现在小家庭好不好教孝道?所以告诉大家我们有个认知需要很冷静去观察,好像这个时代觉得新的东西就是好,其实应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,跟真理相应的东西才是好,不然越变整个社会会越乱。小家庭不是很理想的教育的环境,最少最少三代同堂,更好的一两百人住一起,小孩子从小起心动念为谁想?为一两百人想,那还得了。所以为什么我们老祖宗说“家齐而后国治”?为什么可以治家的人就可以带领人民治理一个地方?因为他在家族里面就锻炼了这些处事做人的智慧、经验了。那现在小家庭他不是为这么多人想,是六个人为他一个人想,哪六个人?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、外公、外婆,最少了,再加上去小姑,小叔……一堆。你看一个小朋友在医院里面,六个人伺候一个人。我们以前的教育是小孩从小去伺候爷爷奶奶,伺候爸爸妈妈,所以三代同堂对孝道的承传非常有帮助。

    而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《孝经》里面有一句话对我们教育界的同道是很重要的一个原理原则,就是:“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”其实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个爱的教育,最核心的就是教他爱人。可是“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”违背了他的天性,违背了他的德行。我们一开始强调尊师重道,而要扎尊师之根,必须从孝道下手。

    在古代教育是合力,一起配合的。家庭里面夫妻要配合,爷爷奶奶要一起配合,假如观念不一样,甚至观念错了,那教育孩子就反效果了。包含老师跟父母配合,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师,老师一定要教孩子什么?孝顺父母。你没有教孝,那就谈不上教育了。我们看这个“教”字,左边是个“孝”字。孔子又说“夫孝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教育就要从孝道这个根开始教起。

    而我们冷静来看,我们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,大学的教科书里面“爱人”、“仁爱”这个字出现多不多?多吧。但是我们教出爱人的孩子没有?明明教科书里面都出现N次了,有没有?这么多次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还是不会爱人?其中很重要的一点,爱的源头、爱的原点有没有找到?你没有找到源头、原点,那是没有根的教育。有根它才有生命力,它随时可以提得起来。

    现在的孩子没有这个根,他都想自己比较多,不是想别人,所以我们要他去爱国,要他去爱人,那个目标很高,要从根上下手,就是爱的原点是孝道,这是天性。先爱父母很自然,他在襁褓当中依靠的就是父母。所以我们中华民族,它是通达人性的教育。首先它找到了爱的原点,就是父子有亲,就是孝道。这个没有人教,天性里面有的。我们看几个月的孩子,看到父亲母亲那个眼睛,那种欢喜、那种仰慕、依恋,有没有人教他?这是本来的、天性的。

    而教育是什么?第一个目的,让他这个父子有亲的天性终身保持。也就是说让我们一生就像三、四个月看到父母那种眼神、那种欢喜,终身都保持。我们现在有没有保持的好?我们现在一进门,“妈,我回来了。”没有保持。你看那小朋友走都走不稳,“妈!”我表演的有点不标准,就是他走路还晃的时候,看到他妈妈好像他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。

    当我看到《天下父母》翟俊杰导演讲了一句话,我感觉到那个味道,他六十几岁。他说他人生最幸福的事情,就是当他在外面工作回到家里,一打开门,喊那一声“娘,我回来了。”他说那是他人生最高兴的事情。六七十岁的人还能喊妈,他还是妈的儿子、妈的孩子,那种快乐不需要钱的。天性的快乐、内心的快乐是不需要金钱或者外在的刺激的。所以人生真正的快乐幸福不是从外面的欲望去刺激,这是本有的,所以他终身保持。

    您看曾子终身保持跟父母之间那种亲爱,所以他的朋友来找他,因为他上山去砍柴,母亲怕耽误人家朋友太久,可是他又远远在山上,怎么样?咬自己的手指,一咬曾子就心痛了,赶紧赶回来怕家里有事。你看一咬,母子连心马上就知道,我们现在咬断了都不知道,差这么多。你看父子有亲没有终生保持,妈妈咬断了我们都还不知道。所以第一个目的,让父子有亲终身保持。

    第二个目的,让这个亲爱延伸到对兄弟、对家族,再延伸到对邻里乡党、对邻居都非常照顾爱护,再推展到对社会大众,推展到对不同种族、不同宗教的人,甚至是所有的动物。所以就是从这个爱的原点再延伸到“凡是人,皆须爱”;凡是物,皆须爱,这个才是顺从人性的教育。你假如一下子没从原点教,它是没有根的,它没有办法保持的。所以这个时代为什么说花了这么多的精神教育孩子,可是得到的效果,却是最差的一代。投资报酬率不成比例,就在本末不能倒置。

    所以“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”他的恭敬心一定从尊重父母开始的。我们从这里感受得到,恭敬心也是从“孝”这个德行延伸出来的,所以孝心开百善皆开是真的。一个人的真诚心从哪里来的?一个人的耐心从哪里来的?一个人的包容心从哪里来?所有跟性德相应的德行,它的根都在孝道。

    我们常说“五伦八德”,德行以八德来概括就很完整。八德有两个说法“忠孝仁爱,信义和平”;“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”,合起来刚好十二个德目: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、仁、爱、和、平。”“孝”是根(有感应,讲最重要的东西马上天地都是有感情的,大家要了解,马上会有回应。),“悌忠信”是本,“礼义廉耻”是枝干,“仁爱和平”是花果。我们现在马上就要求花果,但是不扎根,不把心用在这个根本上去浇灌它,那就不可能。现在你看饭店里那个花瓶里插的花很好看,能看多久?几天就枯萎了,是吧?

    所以这个根本的教育它都是顺着人性在教的。他从小一张开眼都是跟着父母、看着父母,这个是什么?首先学事亲,侍奉父母。悌忠信,跟兄弟、跟整个家族,尊重长辈,敬长。礼义廉耻,他进社会了,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,团体之四维。他有这个态度了,他就懂得事奉领导者、国君,以大局为重,他一定是一个好的干部。再延伸,爱护一切的人民、百姓、众生,爱众。你看从他家庭的环境很自然的这样发展起来。而小家庭事亲敬长都很难做到,反而都是父母在伺候他,他的人格很难建立健全。我们看孝悌忠信是修身齐家,礼义廉耻在团体、国家当中治国,仁爱和平,平天下,和睦种族、和睦宗教。

    而大家冷静去看,从《弟子规》的“入则孝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,一个孝开了,其他的德都开。悌,“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”。忠,“亲所好,力为具”,只要真正能让父母生活好,能让父母感到光荣欣慰,我一定尽力去做。大家冷静看我们上一代的父母,他们学业、事业、家庭尽心尽力,不让父母多操一点心,那不是忠吗?尽心尽力。信,绝对内心里面没有丝毫要糊弄父母,拖延父母,甚至骗父母的行为,没有。所以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,父母交代的、答应的事情,要赶紧去做到,守信。

    礼,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,恭敬的态度从这里(养成)。义,“丧三年,常悲咽”。你看那个孝子,父母已经离开了,还一直怀念、想念,甚至终身都是想着父母的教诲、父母的恩德,这个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。欧阳修的父亲,从欧阳修的《泷冈阡表》这篇文章就看得出来,他的父亲每一次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都流眼泪。“祭而丰,不如养之薄也!”我现在祭祀父母很丰富,不如他活着的时候哪怕只是几颗花生都比现在丰富,来的更好更有意义,所以行孝要及时,这个义感受得到。

    廉,“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”,没有一个贪的念头在里面,都很听父母的话,不随便跟人家拿东西。你看那小孩子,小时候到人家家里,有教养的,长辈说:“来,这个给你。”他有没有拿?他先看哪里?是呀,你看他不敢乱来,这是廉。耻,羞耻心,不敢羞辱父母、羞辱自己的家,“德有伤,贻亲羞”,这个耻根就扎下去了。

    仁,两个人,想到自己就想到对方,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。爱,“亲有疾,药先尝,昼夜侍,不离床”。你看还怕母亲晚上不舒服了,绑个带子自己在旁边躺着,好让妈妈拉自己赶紧醒过来。这个都是从这些很细的动作里面就看得到。“药先尝”那个动作也非常细腻,是吧?还怕汤药太烫了,帮母亲这样吹一吹,“妈,别烫着。”孩子从小都是这样侍奉父母,他以后到哪个行业不会有成就?他就用侍奉父母那种耐心、细心,他干哪行都成就,有没有道理?你们好像不相信我说的,你们要找根本。任何一个行业,以什么为目的?以服务人为目的。他怎么服务的好?一定是他爱心、耐心,又不是他的技巧一大堆,我们要抓根本。

    和,对任何人都是柔软和气。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”,所以对人家讲话很大声的,对父母我看也没好到哪里去,根坏了。你对父母真的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,你对人就是柔软。平,任何事情都不会激怒自己,都能包容,都能忍受。“谏不入,悦复谏,号泣随,挞无怨。”为了父母好,父母不能理解还生气打你,你都能包容,你都不会埋怨,这个人功夫好不好?要不要练?平到什么?任何人都不能让我们起情绪、起烦恼,都不会有脾气,你这个平就练到家了。从哪里练?从对父母时时都是和颜爱语,不会有不平的这种脾气上来。

    您看孝开,百善都开了。《格言联璧》里面有一句话讲,说“竭忠尽孝谓之人”,一个人能够尽忠尽孝,谓之人。“治国经邦谓之学,安危定变谓之才,万物一体谓之仁。”这几句话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有启发。安邦定国,治国经邦都可以,就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。我们看“竭忠尽孝谓之人”,一个人没有忠孝的德行,他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。那假如我们老师不教忠教孝,那是不让孩子做人,是吧?这一句话很启发我们。

    第二个“治国经邦谓之学”,什么是学问?不是背一大堆能考试,最重要的是他的学问是真正能够利国、利民、利家,这是真实学问。再来,遇到很危急的状况,不管是家庭,还是国家、团队,他能够稳住,能够用智慧去解决,这个才是才能。才能不是表演给人家看,赢得人家掌声就是才能。

    万物一体谓之仁爱,有这种胸怀、有这种智慧跟能力,我们锁定这样的目标来教孩子,那“取法乎上,不中则中。”我们以圣贤的标准来教育孩子,最起码他是一个君子。

    刚刚跟大家交流的,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第二个重点,我们之前也提到老师是非常重要的。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,“不知道”,都有,《学记》是说“不知道”,《三字经》讲的是“不知义”。所以古代学者常常用一些类似的这些物品,或者一些类似的道理,来互相呼应,来触类旁通。

    比方《学记》里面就讲,鼓,我们敲鼓的这个鼓,它不属于五音—宫商角徵羽,它不属于五音,可是做音乐的时候没有鼓,它就没有那么和谐。水,它不属于五种颜色,青黄赤黑白这是五色,水不算五色,可是你画画的时候没有水的调和,它那个颜色没有那么鲜明,是吧?你看这个比喻很有意思。老师不属于五服,这个五服就是人他的亲疏关系不同,服丧的时间不同。父母去世了叫“斩衰”,服丧三年。祖父母去世了叫“齐衰”,服丧一年。因为亲疏不同,他有五个阶段,所以叫五服,到几个月的都有。那老师不属于这五种亲疏关系,可是这五种亲疏关系,离开了老师的教导,他就不懂得亲爱。所以“师无当于五服,五服弗得不亲。”老师不教他伦理道德,人与人就没有,纵使至亲都没有办法和睦相处、互相亲爱。从这里我们就看得出来,这个比喻老师不属于亲属关系,可是这整个家庭跟社会的安定,都要靠老师的教导。

    所以在经典当中就有讲到,一个人不孝,你可以杀了这个不孝之人,可是你没有办法教他孝顺,你也没有办法让他像孔子、曾子一样有德行。一个人偷盗了,你可以刑罚他,可是他不可能变得廉洁。但是孔子他教导了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。而且这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,都怎么样?入孝出悌,他们都懂得孝悌忠信这些做人的道理。而且他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,讲的每一句话可以去引导他人,做的每一件事可以去带动良善的社会风气。这个不是靠法律的,靠什么?靠孔子的德行,孔子的教化。所以你看一个好的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?

    那请问大家,现在这个社会需要几个孔子?数学要用上,现在要算算看,需要几个孔子才能够扭转社会风气、扭转乾坤,大家算一下。我帮大家算,第一,不能少你一个,会算。第二,你要自己想“我要教出几个圣贤?”我们要教出圣贤,首先自己得先像圣贤,这个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承担起来的天职。文化道德假如到我们这一代断掉了,我们没有脸去见祖先。文化到我们这一代断了,我们也对不起后面的世世代代的子孙。所以每个人的责任承先启后,继往开来。

    我们既然知道教师的重要性,我们自重而后人重,自爱而后人爱。我们先尊重自己、看重自己,才能赢得社会大众对教师这个行业的尊重。人这一生所感来的荣誉,那不是去求来的,是自然感得的。我们看孔子一生,人称他为“素王”,他没有真正的一个君王的权利,可是人都把他当君王一样的尊重,而且称他是什么?万世师表。这都不是孔子求的,是他做出来的行为自然赢得的尊崇。不只是尊贵,还有他的福报,庇荫了八十几代的子孙还不衰。

    我们自重而后人重,就想到几千年来,在祖先的这个祠堂供的一个牌位叫“天地君亲师”。君亲师都要跟天地无私之德相应,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。而在老子《道德经》中当中有一段话很好,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,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”君亲师的角色效法天地无私,天地生养了万物不占为己有。“为而不恃”,作育了万物,但是不夸耀自己的能力,“不恃”,自恃己能。“功成而弗居”,成就了万物,生养了万物,但是绝不居功。老师也是这种胸怀,无私的去爱学生,奉献一生的青春。

    我们马来西亚教育界很有使命感,所以陈真老师教学四十五年,退休之后没呆在台湾,到了我们马来西亚来。而老师教学四十五年没有居功,而且还说:“这几十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。”都感激学生对她生命当中的启示跟成就,是学生来提升她的,因为看到学生的需要,她就会不断的去学习、去提升。不只不居功还感激学生。“夫唯弗居”,不居功,“是以不去”,因为不居功,因为无私去做,所以学生会非常感念这个老师。所以我会认识陈真老师,是因为她的学生。刚好我们一见面,她的学生讲了好几句“我们老师说,我们老师说。”我在那里想这个“我们老师”可能是大学老师,因为已经都二十几岁的人了。后来我就请教她,“你们老师”是指你哪个年龄的老师?她说小学,就让我很吃惊了,一个小学老师影响孩子一生的思想观念,所以“是以不去”。无私、尽心尽力为学生,真的能为她的一生幸福扎下根基来。

    我们自重,我们效法天地之精神来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,所以世间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尊崇,称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。我真的在教育界看到都有这种风范的校长。我记得有个女校长,当时我们在桃园课程当中,我们很欢喜由校长来给我们指导,我们就请她上台。结果这个校长她上台来,她是一个初中的校长,大家都知道,在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,哪个年龄的孩子最难管?初中。要大不大,要小不小的。结果她们学校零辍学生,没有一个辍学生。很多孩子都不想读书都跑出去,校长带着老师都把一个一个孩子带回来。不逼他们读书,看他们能接受哪些知识技能、哪些观念,要特别教他们,不放弃他们。所以这个校长很有爱心,零辍学生,我听了都很佩服。结果她一上台讲了两句话,我终身难忘,她说:“社会越乱,我们越应该要站出来。没有难不难做的事,只有该不该做的事。”她是一个女校长,把我这个男人震的头皮发麻,我觉得她比我像大丈夫,有那种承担,所以叫灵魂的工程师。

    后来再到大陆,在广东遇到另外一个女校长,她推展《弟子规》。结果她的丈夫有一天,就拿了报纸跟她讲,说:“你看有人说《弟子规》里面有糟粕,有不好的东西,你还在学校里面推《弟子规》,你自己小心,不要把乌纱帽给搞掉了。”结果这个女校长给她丈夫讲,“他有他的看法”。所以教授不能乱讲话,要研究好才讲,不然会误导人。她说他有他的看法,她还不骂他,“他有他的看法,我有我的责任。我教小学,离我们学校附近的那个初中,每一次放几天大假之后,都会发现隔一段时间,都有一大堆女学生去堕胎,我不想我的学生以后是走这样的路,所以我一定要在小学的时候把他们的德行根基扎下去。”她的先生听完,眼睛瞪的很大,对着她说:“我觉得你很适合做国家领导人。”那真的是爱孩子,她不希望他在初中、高中,他的整个生活,就已经遇到这些浩劫。你说一个孩子初中、高中就堕胎,那个行为不就折了他半生的福报吗,他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?福报没有了,身体也垮掉了。

    所以体会这一些事情,我就想起我当时候在学校教书,我都是带六年级,我就很重视这些道德教育。其实坦白讲,也不知道学生听得懂不懂,可能是老天爷给我鼓励,给我垂爱,怕我没信心。我把一班六年级送出去之后,送完学生自己走回教室,当时这个毕业典礼完了之后,我送学生的路上刚好看到一个孩子,他就好像很伤心,都在那里流眼泪。这个孩子本来是四大天王,我到他们班上去,学校称他们叫四大天王,他是其中一个。而我发现这个孩子有一点,我听同学说的,所以大家可以从同学所说的话里面搜集情报,当然目的是教育孩子。我就听到有人说,他晚上都陪妈妈去卖衣服。哇,不简单,我对他肃然起敬。诸位老师,你小时候妈妈卖衣服叫你帮忙卖,你肯不肯?“哎呀,多丢脸,给同学看到了。”你看他没有,他还去帮忙。我说这个孩子有孝心,是可造之材。然后我就常常有机会下课时间就带他来谈话,他感觉到我关心他了。四大天王第二次考试全班第五名,他成绩就上来了,他感觉到爱,他就有动力了。以前的老师可能都瞧不起他、忽视他,他就没有动力了。

    结果这个孩子最后一天我就带着他们要出门,他就在那里流眼泪,我想去安慰他。结果我就走到他面前去要安慰他,他就抓住我的手一直喊,他说:“谢谢老师,谢谢老师!”喊的我也有点控制不住情绪,所以那时候我体会到触电是什么感觉,男人跟男人之间是有真感情的。这一些其实都是上天对我的垂爱,透过一个孩子让我们有信心,孩子是可以教的好的。

    结果触完电又回到教室去,当我一坐下来,看到整个教室里面,有一本笔记放在一个桌上,就只有那一本,其他的都很干净。奇怪了谁的笔记本没带,我就把它翻开来,一翻开来,第一行字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就是我平常在讲这些做人的道理,这个孩子一句一句都把它抄下来,一个女孩子。我现在说到这里,她长什么样子就马上呈现出来。所以这个孩子来鼓励我信心:老师你教的东西,我很珍惜都把它抄下来了。孩子不是不愿意学这些做人的道理,是我们有没有用心抓住一些机会去引导他们。

    所以这个灵魂的工程师是我们这生非常光荣的一份工作使命。人这一生没有白来,做最重要的事情: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。现在所有的家庭社会问题,唯有靠教育改善人心,才有办法解决,没有其他的办法。您看很多国家的外交、政治、经济这些方式,最会用经济的美国人,他现在的经济如何?它是全世界欠债最多的国家。

    所以既然我们自重而后人重,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。当时候在庐江,是2005年10月底,汤池很冷,冬天的时候零下五六度,而且没有暖气,所以你在外面的温度跟屋子里差不多。所以我们一进屋,其实是进电冰箱。那几年很冷,在北方的人来都受不了,为什么?北方有暖气,长江流域没有暖气,所以那几年很冷。所以刚到的时候包的很仔细,就怕风跑进去。而老人家11月份到了汤池给我们勉励,他说:“你们这一次做这个汤池和谐示范镇的教学非常重要。你们做好了,世间人相信五千年老祖宗的智慧还是可以利益整个社会,你们做不成,那世间人就不相信了。”我们听了怎么样?有没有压力?没有。动力!所以人要会转,转压力为动力,转危机为转机,都是一念之间。然后师长告诉我们,说到:“做到再说是圣人,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,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。”我听到这句话想我们教学总不能教到最后变成骗子就麻烦了,所以这句话对我的印象就很深,不可以骗人。

    而这一句话在孔子的身上,他确实是圣人,做到之后才说。在《说苑·杂言》这一篇里面有段话,曾子说到他看到孔老夫子有三个行持,他自己还没做到,自己在反省。哪三个行持呢?从这段话里面我们也感觉到,曾子是非常善于学习的,他能跟在孔子旁边发觉他的德行、他应该效法学习的地方。大家有没有读过《论语》?有。那我们在读《论语》过程有没有看懂夫子的德行进而学习他的德行?这个就变善学。你看子贡讲的夫子“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”那也是他的观察,他进而去学习他。我们不能《论语》读了好几遍了,你要跟孔老夫子学什么?不知道。那就不善学了,不善去体会,不善去观察人家的优点。《弟子规》有教善学,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而且是“纵去远,以渐跻”你要马上去效法,不能嘴上说他的好,自己还是原地打转而已。曾子善学真的不简单,在《泰伯第八》里面曾子还向颜回学习,他向老师、又向他的同学学习。

    曾子说道“见人一善,而忘其百非”,这个是“夫子之易事也。”平易近人,很好相处。都是放着人家的优点,哪怕只有一个优点,都去赞叹去效法这个优点,不把别人的不好放在心上,“忘其百非,夫子之易事也” 。大家可以感觉得到他时时都能肯定别人的优点,去赞叹别人、去帮助别人的优点,那跟人相处非常和乐,人家也很喜欢亲近他。当老师的人就要让学生喜欢亲近,离我们远远的我们就不好教他了,尤其是我们假如带着有色的眼镜看某个同学,他就不敢亲近我们。

    “见人有善若己有之”,看到别人的功劳优点,就像自己一样高兴,夫子没有嫉妒心。前面是没有傲慢,对人没有成见,接着没有嫉妒心。“是夫子之不争也”,不跟人家争高下。随喜、肯定他人的功德、他人的功劳。这是第二个曾子观察到的优点。

    第三,“闻善必躬亲行之,然后导之。”这一点非常可贵,“是夫子之能劳也”。当夫子闻到经典,闻到他人的善言,观到他人的善行,闻善了,他必亲自自己去力行这个教诲、这个优点;自己做到了,“行之”;做到了才什么?才去引导学生,做到再说,圣人。

    而且他要做到,他要下很大的功夫去对治自己的缺点。我们今天要有恒心,当然就要把这个五分钟热度的习性去掉。我们今天要念念为人着想,我们必然要把自私自利去掉;我们今天要谦卑,必然要把傲慢去掉;能够时时肯定别人,必然要把嫉妒去掉。要去掉这些坏的习性容不容易?可是夫子都全力的去闻善行之,然后去引导孩子,而且他是他学生的好榜样。当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得要下功夫在谁身上?在自己。夫子他求学问的态度可以从这里看出来。有一次子贡在批评人,孔子就对子路讲:“子路啊,你很贤德吗?我都没有时间去批评人,光是在自己的德行上下功夫对治习气就没有时间,你还有时间去批评人。”这个话当中也可以感觉得出来,夫子对于自己的道德学问的用心程度。

    那我们现在珍惜我们教师的这一份天职、使命,进而我们从经典当中来思考,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老师?首先,师道,这个道是什么?本分。我们得很清楚我们的本分职责在哪?所以这个道字,老祖宗这个文字跟词都很有智慧,我们从延伸出来的词来看,道德、道路、道统、道心,还有没有?道学。有没有感觉从这几个词我们对于师道应该尽哪一些本分就有所体会。道路,老师是引路人,我们得是快乐的人生,才能把他们引对。所以老师每天要笑多少次?一百八十次,不能笑七次,不然我们带的孩子就越来越笑不出来。那我们首先要有道德,我们要承传道统,把五千年的智慧承传下来,承先启后。我们要保持什么?我们的道心、我们这一份慈悲心不退。

    本分当中有一句在唐朝韩愈先生的《师说》里面讲的非常好: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”。这些重点我们没有办法再打开来说,今天跟大家一起先探讨一下。《师说》还有《礼记·学记》我们在古文课都有跟大家交流过,我们底下有光碟,或者是网络都可以,大家一起切磋共学。 

    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,所以要当个好老师,不是拿着师范学院的毕业证就是个好老师,他只是个教师的身份。如何把他做好,我们要很清楚。传道德,传他以后如何经营事业之道、经营家道,甚至是如何成就他一生的智慧,他能成道,那我们要传这个道。

    “授业”,他以后在各个行业,他要具备哪些态度、做事的方法,他一定可以成就他的事业;他要具备哪些心态,他能成就他一生的学业,这个我们要引导他。正确的态度不管是做人做事,越小扎根越容易,到了大了以后成年了很多坏习惯养成了,要再来改就不容易了。所以教育要趁越小越好,什么时候就开始?胎教。怀孕当中,他都不会翘课的,你学什么他就听什么。

    第三,“解惑”,解他人生的疑惑,我们要解别人的疑惑,首先要先解谁的疑惑?解了没有?《弟子规》说“心有疑,随札记,就人问,求确义”。我们有没有一个疑惑装在身上三个月也没问人?那多可惜,那你叫做折磨自己三个月,是吧?你赶快自己主动去问懂的人,你这三个月不就不用烦恼这个事情了。所以这一句经句“就人问,求确义”,教育最重要是身教,那你老师得表演给孩子看。以后自己要随身带一个小本子,一有疑问记下来,看到人家优点记下来,落实《弟子规》,是吧?不然我们今天遇到这么多人事物,到了晚上要睡觉,人家一问:“你今天有哪些感悟?”“不知道,很想睡觉。” 

    曾国藩先生他的学问好不好?很好。我告诉大家,他小时候读书,素质不怎么样。怎么说呢?举个例子,他有一天在那里背书,背呀背呀背呀背呀,已经晚上了,他们家进来一个小偷,躲在他们家的屋檐上,等他睡觉要下来偷东西。结果他背一段,背了好久都背不起来,一直还在那里读读读,真的背不起来,最后这个小偷受不了了,跳下来背给他听,然后就气的就走了。大家就了解他的程度到小偷都瞧不起他,可是人家以后的学问这么好,下苦功。

    曾国藩先生每天有三件事情,他其中每一天一定读历史读十页不间断,“人一能之己百之”人家一次会,我一百次。“人十能之己千之”人家十次会,没关系,我一千次。曾国藩先生真有这个恒心、毅力。每天看历史十页,跟古人学习;每天把听闻人家说的道理跟见闻记下来,跟现在的人学习,这是他固定每天都做的事情。再来,就是他好像都泡脚,很重视身体的健康。每天好像还走路三千步,不间断。所以学问跟健康只要有恒心去做,一定可以不断提升。我们健康为什么不好?一看到哪个运动很好,八段锦很好,好啊,很认真练三天,第四天继续睡觉了。只要有恒心,道德学问跟健康一定会不断提升的。

    所以《弟子规》我们老师自己落实之后,学生很自然的看到你就是这么做,他就学好了。比方我记得我要去教书的时候,我吃饭的动作是不对的,我拿筷子不会拿,所以要龙含珠。吃饭有威仪,龙含珠,凤点头,拿筷子要像凤点头一样,不会拿。可是我就要去教书了,没办法。好,拿筷子,凤点头,当时候我记得要改的那个礼拜,都有点不敢去吃饭,拿着很别扭,然后在那里夹,夹一块东西夹好几次夹不起来,都有点耐性都忍不住了。就这样慢慢练、慢慢练,最后练成了。几个礼拜以后熟悉了,龙含珠,凤点头。很奇妙的事情是,当我想说,我以前怎么拿的我忘了。我现在只会正确的,错误的忘了。所以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一定可以恢复。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这是染上的,一定可以去除。它是后天染的,你只要用智慧把它洗涤就洗掉了。我们一定可以成圣成贤,因为我们本有本善。

    所以当老师不容易,连吃饭都要学,连威仪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。我们假如父母坐没坐像,站没站像,孩子都学会了。有个小女孩,两岁的孩子,进到人家家里就跳上沙发,然后把两个袜子脱下来,摆在人家的沙发上面,她父亲都看傻眼了。后来它父亲一想,我在家里每天回来就是这么做的,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两岁的女儿学会了。

    所以诸位老师我们一举一动,学生都在学,连笑都要非常有水平,不能皮笑肉不笑,这样不行。包含写字你要写工整,还有写字要正。我突然发现,现在的人写字,十个有五个是歪的,怎么写呢?他这个书是摆这样,我不会写,怎么歪的可以这样写、写,好厉害,但是这种厉害不大好,要正。随时随地要让孩子知道要正,要中正。

    那一天刚好有机会帮师长提包包,结果这个包包有拉链我把它拉到旁边去。照顾师长的同仁就说了,这个拉链师长的习惯都放在中间,你不要把它拉到右边,不要拉到左边,要把它拉到正中央。提醒自己时时都要在中道,做什么事都要适中,不要过,不要不急。连拉个袋子都是学问,都时时能透过这个袋子来提醒自己。真的,师长这个习惯,有古圣贤王那份对自己学问的一种提醒要求。你看汤王洗脸,在他的脸盆刻了什么字?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随时提醒自己。这个态度很好,大家也可以从这些生活细节去提醒自己。第一个是知道本分。

    在《韩诗外传》当中有一段话,是好老师的标准:“智如泉源,行可以为仪表者,人之师也。”我刚刚讲说写字都要正,刚讲完,现在写字有点压力。说别人比较容易,回到自己身上来落实得要下大工夫。“智如泉涌”,他启发人的那些智慧源源不绝,可以因材施教,就像钟一样,你小扣它就小鸣,大扣它就大鸣,智慧随时可以利益到学生。“行可以为仪表者”,他的一言一行,都很有德行,可以成为学生的风范,这“人之师也。”

    孔子说三达德,“智”,智慧;“仁”,仁德、德行;“勇”,勇气,智、仁、勇三达德。用智、仁、勇来提升自己的境界、自己的德行。待会我们就孔子他的身教里面智、仁、勇的表现,再跟大家做个交流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老师智慧要不断提升,德行要不断提升,慈悲心要不断提升。在《孔子家语》里面又有一段话,这一段话提醒我们要务本,哪一段话呢?经文讲到“夫知为人子者,然后可以为人父。”一个人真的知道怎么当儿子,当好儿子了,他才能够当好一个好父亲。有没有道理?自己都不孝顺了,怎么可能可以教孩子孝顺,他就不是好父亲了。

    “知为人臣者,然后可以为人君。”他自己是个好下属,他以后才是个好领导。他才知道怎么去带下属做人做事的这些态度方法。他自己都没有体验经历做过,他怎么可能会教人。

    所以知道怎么事奉人的人,才能够去带人、去使唤人。知如何事人,你才会使人。你连事奉人的经验都没有,你真的当领导了,根本不会体恤人,乱指挥。

    这三段话,我们把它加一句,知为人学生者,然后可以为人老师。大家觉得这个加上去还可以吧?好,谢谢,谢谢。所以我们要当好一个老师,最重要要先当好一个学生,谁的学生?古圣先贤的好学生。

    诸位老师们,孔子教学生,很重要的一点教学生立志。我们今天知道了,我们要当好老师,要立志做个好学生,今天大家立同一个志,什么志呢?做孔老夫子第七十三个学生,七十二贤,是吧?我们没关系,二千五百年之后,只要认真还是可以当孔老夫子的好学生。所以大家都是七十三贤人,你们好像不大愿意做哦。我了解了,你们不能接受的原因是你们想要超过孟子,是不是?有志气,很好。

    那既然要做好学生,跟谁学?跟孔子。所以孔子之所以成为至圣先师,因为他就是最好的古圣贤王的学生,他才成为至圣先师。从哪里看出来?孔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讲,孔子说他“述而不作”,他没有自己创造发明,他所讲述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,他非常老实听话;“信而好古”他对古圣先王的教诲没有丝毫怀疑,而且这个“好”是读书读到吃饭忘了、睡觉忘了,非常高兴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他乐此不疲。

    有人问子路:“孔子是什么样的人?”子路回答不出来。孔子事后就跟他讲,你怎么不跟那个人讲,我这个人“发奋忘食”,很用功学习忘了吃饭;“乐以忘忧”,读书读到很快乐,“学而实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都把年龄给忘了,“不知老之将至”,不知道自己几岁了。大家有没有读到忘记自己几岁了?很好,忘记自己几岁连保养品都不用买了。

    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,是因为他好学。夫子有讲到,在一个住十个家族的小村庄里面,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德行忠信特质跟他差不多一样的人。但是虽然有这么好的特质,没有他这么好学。有好的特质,还要后天自我的培养、自我的用功,才能成为君子圣贤。

    孔子是非常好学的。好学表现在哪里呢?另外《论语》又有讲到,夫子讲“君子食无求饱”,第一天陈真老师有讲到,这一句话不要误会:哎呀,读书又没的吃、又没的住,不是这个意思,是不去重视它,够用就好,知足。他所有的精神都在不断提升自己、深入经典,“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。”一个人假如欲望很强,他要开智慧就很难,就被欲望给障碍住了。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。”所以他不会去追求欲望,知足常乐,然后很用心的学习之外,落实在每件事情当中、每个言语当中。“就有道而正”,一有机会去请教,他就会很主动去请教,这是好学的表现。

    再来,时间不够了,我念给大家听,然后我们上一次《工作坊》也有针对孔子为学跟为人师有哪一些值得我们效法的地方,我们刚好有跟大家交流的三个小时的课程。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习古圣贤王的大道,十五岁就开始。诸位老师,有开始都不会太晚,《三字经》里面说“若梁灏,八十二,对大廷,魁多士”梁灏先生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,还是继续利益国家。请问大家你现在离八十二岁还有多远?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契入君子圣贤的境界。

    夫子在求学的态度当中,有提到一句,他曾经一天都没有吃,“终日不食”。整夜都没有睡,在那里想想想,好像没什么收获,不如去读经典。因为我们在想一些事情,有时候想事情,会用着自己的执着点、分别这些念头去想经典,可能就解偏掉了,不如看经典,看历代这些契入圣贤境界的这些圣贤人的注解,你就更能领会经义。这里告诉我们以经典为师,以法以经典为师,不然会“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”,都想错了就麻烦了。自己想错了又去告诉别人,去教学生又误导学生。所以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,都应该跟经典对照之后再去讲,不然有时候我们的经验可能跟性德不相应,自己不清楚。

    再来,一个求学很重要的态度叫“不自欺”。知道就说知道,不知道就说不知道,不能不知道又装着知道,这是求学问很重要的态度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。这才是理智的态度在求学。其实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求学首先要放下面子,我们装知道了,那可能很多学习的机会就错过了,人家也不愿意跟我们讲。然后爱面子,该请教我们可能就没有请教。

    夫子又教诲到学习必须很主动,夫子说“不曰如之何,如之何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”。这个“如之和”就是该怎么办?该怎么办?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,不会主动去想,我该怎么办?我该怎么突破?他就退缩了,他就放弃了,那这样的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了,谁也帮不了他。所以求学问要主动,要不耻下问,要自己有毅力去突破自己的习气,不能一遇到困难了自己就退缩,要主动突破。

    夫子为学,夫子他教学的风范,首先,是他的身教。夫子有智慧,所以他因材施教;夫子他有智慧,所以他能抓到教育的根本:“夫孝,德之本也”,这都是他智慧的表现。

    “仁”,夫子仁慈,有德行。所以学生称他“温”,温和。良,善良。恭敬、节俭、谦让,这是他德行、仁德的表现。

    “勇”,夫子的勇表现在哪里?“过则勿惮改”,只要发现自己有过失缺点马上去改,勇气。再来,夫子的勇气是他有使命感承传道统。夫子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都不怕,他说老天爷要让这个道统传下来,谁都伤不了我,他有这种勇气承担起整个民族文化的承传。

    诸位老师准备好了没有?勇,表现在这里。这两点不冲突,要承担起民族文化的承传,首先要从格物、要从改自己的过开始,这个夫子都给我们表演出来了。

    第一是身教,第二是夫子的慈悲心。他“诲人不倦”,教诲人从来不觉得疲惫,只要学生有得利益就是他最高兴的事情。第三,孔子时时引导学生要立志,他才有学习的目标。孔子有一次问颜回、子路:“盍各言尔志”,你们谈谈自己的志向。诸位老师你们有没有哪一堂课跟学生谈志向?有没有?(观众:有。)不简单,你们跟夫子一样,抓到了学习首先要有一个目标。再来,要有根本的动力。目标有了,动力是什么?孝心、责任心、使命感。所以这里看得出来,夫子重视立志,而且夫子的志向给学生做榜样,夫子说他的志向是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希望老人安享晚年;朋友、夫妻之间都能够诚信、真诚;然后下一代都能得到我们的慈爱、教导,使他们非常缅怀我们对他们的这些养育照顾。

    第四,夫子有教无类,只要肯学的孩子,他没有一个不接受,然后都是成就人、成就学生。夫子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。有一次有个孩子来了,他是从那个风气特别恶劣的一个村庄来的。结果这个孩子来请教,其他的学生就说:“夫子你干嘛教他?他们那个地方的素质不好,你跟他讲白花时间,浪费体力。”夫子就告诉学生,他以前怎么样你们要包容。我现在教他,是因为他有学习的态度,我就应该全力教他,至于他以后怎么样,那“师父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”。我要珍惜跟他这一段的缘分,有教无类。有恭敬心来求教的,没有不教导的。

    再来,夫子因材施教当中,学生问如何行孝?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样。如何做君子?夫子的答案都不一样。都是因为他非常了解他的学生状况,给他最适合他的教导,这个都是良苦用心。体会学生的情况,那是慈悲,又有智慧针对他的问题解答那就是智慧,所以当老师是“悲智双运”。

    第六,夫子很能抓住机会点,提醒学生的错误。冉求是他的学生,有一天跟他说:“夫子,我不是不仰慕你的大道,我的能力不够,学不了”。夫子给他讲:“学不了,力量不够,是走到一半了觉得力量不够,你现在连做还都没有做,你是画地自限,你不是能力不够。”这个机会点就提醒他了。

    第七,夫子也是教学相长。有一次夫子到了武城去,他的学生子游在那里当官。他一进去听到人家弹古琴,这些弦乐的声音。夫子就很惊讶,这么小的一个县城居然用礼乐大道在教化,夫子就脱口而出:“割鸡焉用牛刀。”其实夫子是太高兴的了,看到学生在这里治理的这么好,太高兴了,脱口而出,“割鸡焉用牛刀”。结果子游马上跟老师讲:“夫子,你教我的,上位的人学礼乐、学道,他就能够爱老百姓;老百姓学了礼乐这些大道,他就很能服从国家的法令跟领导的带领。”夫子一听完,子游讲的对不对?对呀,而且是他曾经教他的。其实夫子刚好是太高兴了,不小心讲了一句玩笑话。但是他的学生马上很慎重的说:“夫子,这是你教我的。”夫子马上说:“啊,子游讲的对,刚刚我开玩笑讲错话,是我不对。”他马上就道歉,这叫教学相长。

    诸位同道们,你们有没有哪一天在讲台上,有说:“这位同学对,老师不对。”承认错误会更赢得学生的尊重,而不是错的时候不承认,死撑,反而学生更不认同老师。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,要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。

    我们既然生为炎黄子孙,有这么好的祖先,又在教育界服务,又有至圣先师可以当我们的榜样,所以我们“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致。”共同承担起我们所有同道们共同的使命——振兴师道尊严。

    好,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资料恭摘: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
师道尊严(第二集)  蔡礼旭老师 2012/8/2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:04-021-002

 

 







• 什么是四禅八定?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? • 觉悟的人,心平气和,他多自在! • 他不要了,舍弃了 • 合订本念佛封面 •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• 这叫开戒,不叫破戒 • 什么是十三难事、十六轻遮? • 奶粉里搀三聚氰胺 • 常常做恶梦 • 做好事,不必要人称赞 • 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我执 • 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 • 死了以后站三天 • 佛不是教人贫穷,不是教人落后 • 究竟圆满的教学 • 一定要用真诚心 • 活一天,干一天 • 他那个爱完全是情绪化 • 只有付出,不求回报,果报不可思议 • 心慈悲,相就慈悲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光宅四乘 · 毛道 · 达磨波罗 · 原人 · 戒坛堂 · 阿傍罗刹 · 大力金刚菩萨 · 十四忍 · 实相无漏大海 · 鼓 · 张大帝 · 要法 · 水上泡 · 一百一十城 · 寂静真言 · 车匿 · 二时 · 盲龟浮木



· 慧炬 · 毕陵伽婆蹉 · 却刺 · 证严法师:真假故乡 · 奇特佛顶经 · 浅论佛教的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(法通) · 学诚法师:八字算命与风水 · 蔡礼旭: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(第十八集... · 圣严法师: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 · 净界法师:观一切人皆是菩萨,唯我一人实是... · 刘素云:他就像一支蜡烛,燃烧自己,照亮别... · 胡小林:佛教与经济 上 · 金刚调伏天 · 海涛法师:心善就快乐,心恶就苦,所以小小... · 你用妄心会老,用真心不老 · 空轮 · 人非人 · 元音老人《楞严要解》一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