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学习的次序是信解行证

    我们这个四十五天的学习,前面我们谈的是学贵立志,学习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果,首先要立志。立了志以后,我们要能遵循学习的次序,次序是信解行证,是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。而信解行证,这个信还是有深浅,随着自己去力行之后,去体证之后,信心还是会不断提升起来。一个人什么时候是真正证入圣贤境界?他信解行完全是融成一体的时候,他就是契入那个状况。当然我们过程当中,还是要充分理解经典的意思,理解完以后进一步要落实,这就是行。而这个解的过程当中,还要透过博学、审问,“心有疑,随札记”,不然理解错了,落实可能就偏掉了。慎思、明辨之后才是行,笃行。所以,我们现在读诵,我们现在一起切磋、听课,都属于解的部分。可是善学的人,可能在听着听着,虽然在理解,他一理解马上心境就转,马上执着就放下,这个状态是善学。解中马上就行,当下转自己的心念,放下自己的执着、习气。很多人行中有解,他在处世待人当中,时时以经典观照自己,念念保持觉照、理智,那他也行中有解。 

    康熙皇帝曾经讲过一段话,其实都是跟这些学习的次第完全相应,康熙皇帝说到,“讲论得之最速,思虑得之最深,力行得之最实”。我们看,我们听别人讲课,吸收的东西很快,为什么?台上三分钟,台下三年功,而且他一定是积累了,他去领悟了,他才能讲出来给人听。其实听课是很能把人家的经验、智慧吸收进来,得之最速。但是听课的心态就很重要,假如我们去吸收别人讲课的内容,是为了又去讲给人听,这个受益就很有限,而且是带着很重的名利心在学东西。这样子的话,他听的都是在脑子听,都是记在本子上,没入心。之后他又讲给别人听,人家又说你怎么这个都懂,又很崇拜他,他就愈来愈觉得自己了不起。那是记问之学。所以这个虽然可以很快的吸收到别人的经验,但是那个心不能夹杂功利心去吸收。而且更重要的,听了之后,要思虑的是我怎么落实在我自己的,因为人家讲的情况,不见得跟我们的家庭,不见得跟我们的工作、生活一样,就要靠我们懂得去把人家的经验转化到自己的人生来落实,叫思虑得之最深。真正做了,力行,得之最实。

    一个人的境界跟智慧能提升,一定来自于解行相应,解行只要不相应,一定退步。这个《弟子规》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“不力行,但学文”,只是学而已,“长浮华,成何人”。所以,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做,不然就会落到长浮华。“但力行,不学文”,我们也看到有的朋友他很认真、很热心,他埋着头一直干,但是他是“但力行,不学文,任己见,昧理真”。他没有古圣先贤的智慧来修正自己,有时候自己做错了还不知道,甚至于自以为是,最后变闭门造车,就麻烦了。

    有一次子路跟夫子在一起,夫子就问他:“汝闻六言六蔽矣乎?”子路讲没有。孔子就告诉他:“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。”我们看,一个人很仁慈好不好?好。但如果他不学,这个好可能会变成愚昧。为什么?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,你给人慈悲,给人方便,最后是害了他;害了他不打紧,假如又误了事情,那就不好。所以,仁慈的人还要有智慧,不能被人家耍得团团转。好仁不好学,他仁慈的特质,可是他没有好好向圣贤人学习。所以要学颜回的不贰过是不容易的,不容易也得学。“好知”,他很喜欢智慧,很向往,但是他却没有好好跟圣贤人学习,“其蔽也荡”。你看那个有的脑子很聪明的,慢慢的你就会看出他放荡不羁。“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”,他很讲信用,可是没有学习经典之后,那个信就变得很拘谨,不会变通。贼害谁?贼害自己,最后还会贼害他人。比方说有个人叫尾生,有一天跟一个女子约在桥下见面。结果突然下起大雨来,然后他就觉得我是守信的人,不能离开,他就抱着那个柱子,最后就被淹死了。你说他守不守信?他守信的特质还比我们强,结果最后连命都没了。学还是很重要!“好直不好学”,这个人很正直,“其蔽也绞”,“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”。从这里我们就看学重要,你看很正直的人,他没有经过经典调教他,太冲了,不给人留颜面。或者很勇,可是他不明理的时候,可能一些事情人家把他引导错了,他就犯上作乱都有可能,他没勇他还犯上不了。最后好刚不好学,这个人就很狂了。

    这个是用来要求自己,假如看到这样的人,你要欣赏他的仁、智、信、直、勇、刚,然后好好去协助他走到中道当中来。你不要学了这段话之后,反而都不欣赏他的本质,然后就挑他的毛病。所以有时候我们学的心态不对,也会愈学愈刻薄。我们复习一下XY轴。所有的经典的句子像药一样,这个药你用不对,它还是会毒害自己、毒害别人,用对了,心态对了,这个药效才能发挥。所以我们也不可小看深入经典的重要,深入了才能明理,力行才能在道中,不然任己见,昧理真,就麻烦了。昧理真之后,不会变通之后,反而让人家生反感,学得都学得像书呆子一样,都跟社会格格不入,给人压力又很大。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

    我曾经听同修有谈到,有一次刚好师长去接受印度教的款待,随行就有几个学生一起去。印度教他们吃饭是用手抓,人家很欢喜接待,煮了很多丰盛的菜。大家坐下去,师长很自然的就吃了,结果旁边有位学生从头到尾不肯吃。他说用手抓,真脏。你看他就不会变通,要想到哪一句?入境随俗。你心里有执着,融不进去人家的习俗跟因缘里面去,这就是执着点。所以学要学得活泼,不能给人压力,常常让人如沐春风才对。

    有一次在澳洲,刚好有个饭店的老板,女老板,她希望师长到他们饭店去吃个饭。刚好有机会去了她们那里,真的在她们那里吃饭。然后她就给安排的人说到,你让老人家到我这吃饭,我好亲近亲近老人家。他说好,没问题,当天就帮她安排。结果她一进来要坐的时候,把她安排到师父旁边的位子,然后她就站在那里说,怎么那么近?安排的人说,妳不是要亲近亲近吗?最近的位子留给妳。她就坐下来了,结果坐下来,离得很近,头一转,看到师父皮肤很光滑,她就忍不住说,师父,你真是天生丽质!结果她讲完之后,那个气氛大家可想而知,大家都笑了。突然对面一位修行比较久的人就对着她说:什么天生丽质?叫法相庄严!那个人被这么一说,有点搞不清楚状况,不知所措。她一下那么高兴,就好像一个孩子见到老朋友欢欢喜喜,那个大人啪一巴掌就给她,她都还搞不清楚状况。真的,我们有时候,人家小孩子很高兴的时候,我们大人给他发脾气,他可能三天缓不过神来,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。结果当下那个本来很欢喜的气氛就变得很凝重,其它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。师父马上就接话: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,大家吃饭。随时恒顺大众,而且是什么?体会到人家的心境,没有执着到人家的言语上面,是吧!天生丽质已经是她脑子里面最高级的赞叹词,她又还没学过法相庄严,你怎么叫人家讲那种这么专业的话?所以我们不能懂了一些道理,变苛刻就麻烦了。

    所以,人处世待人要让人如沐春风,要见人家的心性、善意,不要着在人家的行为跟他的言语当中,不要执着相。比方我们曾经,像我在当老师的时候,在小学里,当学生的家长拿着一颗这么大的泰国番石榴,然后说,老师,这是我家自己种的。你说那个礼很重,我们感觉到那个家长对我们的那种诚心,那可能没有多少钱,可是那种心意不是钱买得到的。但是假如我们在大都市里面受污染,都是用钱来衡量,“拜托!拿这个来给我”,那就麻烦了。不只对人会这样,连对自己的父母有时候不知不觉都是这个态度。比方说在乡下的父母,到了学校,大学在城市里,来看我们,手上拎的都是家里的土产。结果儿子看到爸爸、妈妈站在那里,衣服还有点灰尘:“你来干什么!回去啦!”我们已经被这个虚华的世界给污染,看到什么?只看到虚荣,体会不到父母坐那么远的车,拿的那个都是最香的、没有农药的,最健康的东西,我们都感受不到。所以处世时时能够跟人交心,很重要。对人家的真心马上可以领受,感谢,哪怕人家是恶意,我们用真心去应,慢慢他都能感化,日久见人心。人生单纯一点,不要求人事物,守住自己这一颗心就对了,就很单纯了。一个人要常生智慧,最重要的他要提升他的灵性,而提升灵性一定要解行相应,理解一句就好好去做一句,学一句做一句非常重要。

 







• 我们听经、听佛号,是“听而不闻” •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来的? • 究竟圆满的慈悲济世 • 古圣先贤教人,也只有三桩事 • 一切法得成于忍,小不忍则乱大谋 • 愈是在灾难的时候,我们愈要懂得修福 • 这小孩怎么能成器? • 佛的教育,是三世的教育 • 怎样把无明破掉 • 违背了自性,你就堕落了 • 远离杀业、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 • 没有三宝加持,决定做不到 • 家和万事兴 • 清净的道场,不是随便请人来讲经的 • 你给鬼神开导,他接受,他欢喜 • 我只要享这个福 • 发 财 • 起心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 • 经忏佛事的由来 • 布施要三合一,否则总有遗憾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马宝 · 真实作意 · 光帝襆头 · 如意棒 · 雷音寺 · 断遍知 · 檀光 · 优波离 · 方网三昧 · 外道 · 天地镜 · 恶因恶果 · 夺魂鬼 · 涅槃食 · 道行 · 奈河津 · 时食 · 三假观



· 印光大师:吾人介尔一念心何样? · 水乳 · 净界法师:财富怎么来的?贫穷为什么还在? · 蔡礼旭:母亲的骨头 · 印光大师:都摄六根,下手在听 · 如何向过世的老人表示孝心。 · 证严法师:松弛有度才是修行 · 梵网三重本末 · 达磨 · 慈诚罗珠堪布:禅定到一定程度,身体的某些... · 海涛法师:人一起贪心的时候,寒病就会来 · 星云大师:缺陷是走向圆满的阶梯 · 到处都有爱死病 · 陈大惠:这样东西越多,你家就越兴旺 · 三昧 · 直指寺 · 古尊宿语录 · 海涛法师:发菩提心,慈悲众生,决定成佛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