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[ 尚思学佛修行网 www.fotuo365.com ]

您现在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> 学佛讲堂 >> 蔡礼旭 >> 浏览文章

蔡礼旭:幸福人生讲座(第二梯次)23

幸福人生讲座(第二梯次)  蔡礼旭老师主讲  (第二十三集)  2005/7/29  台湾中坜善果林  档名:52-136-23

  诸位朋友,大家好。《弟子规》当中的经句都可以跟生活做结合,用故事来引导。刚刚我们提到「亲所好,力为具」。有一个读经班专门教导《弟子规》、中国的经典,他们办了一个活动,叫「天堂的午餐」,当然这是有一个典故。天堂跟地狱的差别在哪里?有一个朋友他遇到了一个小天使,小天使跟他说我带你去看天堂跟地狱,你先要看天堂还是地狱?这个朋友说先看地狱好了。到了地狱,看到在地狱生活的人正要吃饭,有一排很长的桌子,坐了两排的人,互相对坐,桌上有非常多的菜肴,桌上每个人都摆了一双筷子,这双筷子有一公尺长,相当的长,当喊「开动」,所有的人拿起筷子来夹菜,夹完之后拼命要夹到自己的嘴巴里吃下去,非常的急躁,深怕自己少吃别人半口,因为筷子太长,所以夹过来的时候中途筷子互相打架,夹的菜不只没有吃到嘴里,还掉满地。而这些地狱的人互相的指责,互相的谩骂,「都是你害我的,害我都吃不到东西」,那样的气氛非常的火爆。这位朋友看到这样的情景看不下去了,就对这个小天使说我看不下去了,你带我去看天堂。接著小天使带他到了天堂,他一看,也很惊讶,并没有什么不一样,桌子还是那一排长桌子,菜还是那些菜,筷子还是一公尺长。他就很纳闷了。当喊到「开动」,所有的人不疾不徐拿起筷子夹菜,夹好菜以后都往对面的朋友嘴里送,来,你一口,他一口。其中有一个人平常人际关系经营的不错,常常帮助别人,所以一下子三、四双筷子都夹到他的嘴里来,所以他就说:「这样太多了,我会噎著」,那样的气氛就很好。诸位朋友,天堂跟地狱只在一念之差,自私自利就活在地狱,处处替人著想,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,就处在天堂之中。诸位朋友,你现在在地狱还是在天堂?真恭喜你,你活得非常的明白。

  刚好那次我讲这个故事在海口一个乡下,在讲故事的时候挺有意思的,他们的镇长给我当翻译,因为很多都是六、七十岁的老人家,听不懂普通话,我讲一句他翻一句,所以很多的笑话要等三十秒以后才会笑,这种演讲我都经历过。而且在他们那里讲课我印象特别深,在他们乡镇里面一棵大树下,那一棵大树坐三十个人、五十个人都还很凉爽,你看那个树多好,多珍贵,要尊重树木。而我们也要反观自省,我们能不能像这棵大树一样,庇荫后代子孙,要有志气。当天晚上我还要对他们村里面唯一的一所小学演讲,对他们的老师跟学校的干部,晚上镇长、副镇长就请我们吃饭。在吃饭的过程,这个镇长跟副镇长拼命往我们的碗里夹菜,非常的热情,我们中心有一位李老师就说:「我们来到天堂了」。当然,大家互相体贴,互相协助,互相关爱,很好,但是关爱也要注意分寸,你不要回去以后,每次吃饭就拼命给人家夹菜,刚好他特别不喜欢吃那一道菜,你又夹特别多,然后他又不敢浪费,那一顿吃下来压力会很大。所以关怀适可而止,夹一下,或者看一下,他假如说好,夹下去,礼到了就好了,不要拼命再夹,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。当然,假如是你自己的爸爸、妈妈,都已经知道他们的口味,那这个多服务就没有什么问题。这是天堂跟地狱的故事。

  这班的老师特别有智慧,他就因为听了这个故事就设计了一个活动,叫「天堂的午餐」,让所有的小孩先喂他妈妈吃饭,喂完以后他再吃饭,所以让母亲生活在天堂之中。当这个活动推出来,有小朋友的反应是我不要参加,老师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敢参加?他说因为我不知道我妈妈喜欢吃什么。而游戏规则是,第一个,你假如夹菜给妈妈吃,掉下去了,要捡起来吃,第二个,你夹的菜妈妈吃不下,你也要把它吃下去。所以他们很紧张,我不知道我妈妈喜欢吃什么,到时候怎么办?你看孩子的反应就流露出现在的孩子确实很忽略关怀他人。

  活动开始了,当然也挺热闹的。活动结束以后,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个活动,就问学生的感受,说:「你们有没有察觉到,妈妈吃东西吃得特别快?」他们说:「有,妈妈都赶快吃。」「那妈妈为什么赶快吃东西?」他们想一下:「因为要妈妈吃饱我们才能吃。」「所以你看,妈妈为了怕你肚子饿,赶快吃。」接著有一个小孩就说了,他说:「我喂我妈妈吃东西,结果她从头笑到尾,很高兴。」让他觉得原来尽孝心很简单,生活当中帮妈妈夹一口菜,妈妈很高兴,生活当中帮妈妈端碗茶,妈妈也很高兴,所以他觉得做孝子不难,很轻松。从生活当中他有这个体会。接著还有一个现象发生了,因为菜掉下来以后他们要自己吃,所以有小孩就去拿一个很小的盘子,然后菜夹起来他就托住,然后再拿给妈妈吃。你看他急中生智,就会去解决问题,让孩子多做,确实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。这是「天堂的午餐」设计出来的一个活动,让孩子在生活当中去体验。

  《弟子规》入则孝部分还有一句经文,「事虽小,勿擅为,苟擅为,子道亏」,到底什么事勿擅为?让孩子从生活当中去讨论,有时候不只用讨论的方法,还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让他去体会。讨论,像这句小朋友就很会讨论,「事虽小,勿擅为」,他们会提到大部分是有关安全、有关礼貌方面。安全,不能玩火、不能没有跟父母报告就去游泳、去海边。你看寒暑假过后很多孩子出意外,都是没有做到「事虽小,勿擅为」。任何小事都应该要依循《弟子规》来做,不可以乱做。很多小孩他在讨论这一条的时候会讨论的很细,包含,他说我开水龙头水开太大,太浪费了,他都会说到。甚至於有个小朋友就跟老师说:「老师,我刚刚上课的时候很想赶快下课,所以这个也是错的」。你们有没有想赶快下课?谢谢你的肯定,让我幼小的心灵。从安全方面、从规矩方面,「事虽小,勿擅为」。我们会举那三个故事,在珍珠港垃圾筒上面写了一行中国字,「请把垃圾丢在此」,泰国的皇宫写著「大小便后请冲厕」,都用中国字,巴黎圣母院写著「请勿大声喧哗」。「事虽小,勿擅为」,因为这些小事做了以后,让父母蒙羞,甚至於让民族都蒙羞,我们要谨慎。

 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爬万里长城,我爬上万里长城,看到沿路有一些垃圾,我们中心的老师一起蹲下来捡,捡了没有多久,抬头一看,有一个外国人拿著相机把我们捡垃圾的画面拍下来。为什么他要拍这个景象?他觉得难得,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还看到人家捡垃圾。对!我们应该用行为去把国家民族的羞辱把它洗刷掉。事虽小不可以擅为。而其实这些小事大人常常容易犯,就给小孩不好的榜样。有一次有一个老师开车载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,正在那里等红灯的时候,这位小朋友对开车的老师说:「老师,你不用等红灯,你只要」,十字路口这里都有开右转道,他说:「老师,你不要在这里等红灯,你只要从这里开过来,然后拉过来,然后再拉过来,不用等红灯」,是吧?就在这里逆转回来,然后再过去就好。诸位朋友,他跟谁学的?跟他妈妈学的,他妈妈是警察。这位老师就笑了,当天下午给他妈妈打电话,他说:「你儿子真不简单,今天还教我如何开车不用停红灯」,他妈妈在电话那头也笑了。事虽小,勿擅为,不然你以后要教你的孩子有礼貌、守规矩,那不可能教得好。

  另外有一个捷运单位的主管,有一天从公司回来比较晚,忙了一些事回来,一进门没多久公司又打电话来,又叫他去处理一件事,那件事不算是很重要,他就有点火了,他说:「你们是干什么吃的,连这点小事还叫我。」他在接电话在骂的时候眼睛还看了一下儿子在不在,一看不在,还是骂了。一个父亲、一个母亲讲一句粗话对孩子的人格有没有影响?影响很大,真的,因为父母他很尊敬,父母一恶口,他那个感受特别不舒服。过了两天他的丈母娘,他一回来他丈母娘跟他说,她说:「你儿子今天跟我讲什么你知不知道?」他说:「讲了什么?」「你儿子今天跟我拍桌子,跟我说你是干什么吃的?」虽然他眼睛没有看到他儿子,但是他儿子在房间里面有听到。我们要了解一个真相,「学好千日不足」,要学好一个行为,一两年、两三年还不一定成就,但是「学坏一日有余」,一天就够了。你注意去看综艺节目一些主持人讲的粗话,挖苦别人,小孩明天就用上去了,有没有?学得可快了。我们不要做一些小事当孩子的坏榜样,要谨慎对待。

  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,只要对孩子的人生是重要的提醒,我们也要随时拿来课堂当中去运用。像我记得我教书当中有一位朋友,一位同事拿了一篇报导给我,这篇报导是某个学生当他的同学要坐下来的时候,他把椅子挪开了,跟他开玩笑,虽然是件小事,这个同学没有警觉到,一屁股就坐到地下去了,把他的脊椎坐的受严重的伤害,医生宣布终身瘫痪,这是报纸上报导的。我们讲给学生听,你看,任何一个动作,只要维系到别人的安全,绝对不可以轻易做。这个动作一做下去谁会痛苦?你看这个同学一辈子都痛苦。有人比他还痛苦,谁?他的父母。我们设想一下,父母好不容易养了十多年把他养得高高壮壮的,现在突然变成不能动了,瘫在那里,那多煎熬!只要看到儿子,可能眼泪都止不住了,你看他的父母多痛苦。不只他的父母要痛苦,我就问小朋友,你身旁的亲友、关心你的人有多少人?有没有五十个人?有没有一百个人?很有可能有,这些人可能这一辈子都会觉得很难受、很遗憾,他这么爱护的晚辈、朋友,就这样动不了。我们从这些事例当中要提醒孩子,因为很多事情做了之后很难再挽回,提醒他们的警觉性。

  「物虽小,勿私藏,苟私藏,亲心伤」,这个「物虽小,勿私藏」是让孩子从小不要贪心,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占为己有,不可贪心。一个人不贪心,他以后就不会贪污,就会比较廉洁。这些小的行为规范,对於一生都有很长远的影响。有一个小孩到书局里面去参观,去买东西,他的妈妈带他去,要离开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发现他的手上拿了一个小的钥匙,那个钥匙是一般日记本都会附的一个锁的钥匙,他把它拿来玩。他的妈妈就把这个小钥匙拿起来,就拿给这个售货员,说:「这个还给你们,我们没有要买。」售货员说:「就一个小钥匙,反正我们也不见得找得到放哪,你就拿回去。」妈妈又拿给小朋友拿回去。是在这个小孩一两岁的时候。等这个孩子上了幼儿园,他妈妈发觉不对劲,孩子常常都会拿一些小东西回家里来,因为他不觉得这个动作是错的。要慎於始,当他第一次犯错,你反而顺从了他,以后要修正就困难。这个「勿私藏」是不能偷,甚至於是不能自私,都占为己有。

  刚好有六个孩子一起上课,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来探望他,探望的时候就把儿子叫到房间里面去,谁都不在,然后就把鲜奶拿出来,然后告诉她儿子说:「妈妈给你准备这几罐鲜奶,你每天喝一罐,不要给其他同学看到了。」这样教好不好?她儿子在喝这个鲜奶的时候有什么感受?偷偷摸摸的,一点都不光明磊落。母亲回去了,刚好这件事被他的老师看到了,他的老师把这个学生叫过来,他告诉小朋友:「老师常常教导你们,有好东西要跟好朋友分享,你愿不愿意把鲜奶跟大家一起喝?」孩子还小,很单纯,他说:「好」。所以老师就拿出一个瓶子把所有的鲜奶倒进去,倒完以后再分给每个同学,在这个分牛奶的过程很微妙的一些事情发生,每个小朋友都是这样,「好了好了,这样太多了,后面的同学还没有喝。」因为别人是很无私拿出来,他们觉得很感动,也不敢贪太多,都说「好了好了,够了够了」。每个同学都有鲜奶了,然后其他同学就开始说了:「感谢某某同学请我们喝鲜奶」,这位同学听了很高兴。当天晚上这个孩子写日记,他说我今天把鲜奶分给同学喝,而当我在喝这个鲜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鲜奶特别的香,特别的浓。他的妈妈礼拜六来接他,看了他的日记,觉得很惭愧,你看孩子都这么慷慨,她都不懂得去做模范给小孩看。今天父母懂得慷慨、懂得布施,你的孩子心量就会大。我父母很好客,很欢迎我的同学、甚至於我姐姐的同学到我们家玩,我的记忆当中,我的姐姐、我的二姐,甚至於我很多同学的生日会在我们家开,你从小人际关系根本不用教就学会了,所以「物虽小,勿私藏」。

  当然讲到这一句我们也可以引一些历史的故事给小孩听,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杨震,他为人非常的清廉,他在当东莱太守,另外有一个朋友,叫王密,曾经因为杨震提拔他,让他当了秀才,之后又升官,正在昌邑当县令。刚好昌邑跟东莱很近,王密就拿了黄金十两要来送给杨震,而且是在太阳下山以后,晚上。一进门王密就把黄金十两放在杨震的面前,杨震就说了,他说:「兄弟,我这么了解你,推举你出来当官,你怎么这么不了解我?我怎么可能给你收这个?」接著王密就说了,说:「没有关系,我也是感谢你,反正又没有人看到」,接著杨震就说了:「怎么会没有人知道?天知,地知,你知,我知,怎么会没人知道?」杨震这么一说,王密就觉得很羞愧,就把黄金赶快收回去。

  杨震这个「四知」给了他的子孙最廉洁的榜样,不只他的孩子得到好的教化,杨氏的子孙以后都把杨氏堂号叫做「四知堂」,哪四知?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。我们每个人的风范都有可能成为你子孙的榜样。你看,当杨氏的后代子孙看到这个四知堂,他会想到什么?会想到杨震,他会想到不能贪污,不能丢祖宗的脸。后来杨震的儿子秉、孙子赐、曾孙彪,统统做到三公的位置,三公已经是做官的顶级的职位了。四代三公,四代里面统统都做到三公的位置,你看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」,他的后福无穷。我们从「事虽小,勿擅为」可以让孩子来讨论,让他们从生活点滴去观照自己。

  后面这个表演,像「出则弟」里面有一句经句,叫「长呼人,即代叫,人不在,己即到」,这是接待客人的礼仪,前几天课程我们已经说过了,孩子如何接待,这就要让他实际表演了。接待除了客人到府上来以外,另外打电话也是一种接待,当孩子接到电话是要找爸爸的,是要找妈妈的,如何应对进退。有教过你孩子接电话的举手?好,请放下。这些要不要教?要,假如你一开始没有给他教对的,他那个讲话的态度又已经习惯了,那就很难改了。我们现在常常接到一些十多岁的孩子接电话,什么态度?「喂,你妈妈在吗?」「不在。」「去哪里?」「不知道。」「什么时候回来?」「我怎么知道?」不要说后面的话,光听一句「喂」就不一样的感觉,有没有?你就可以听出是不耐烦还是很恭敬、很有礼貌。很多时候这个孩子无礼,我们心里想,他爸爸、妈妈看起来还人模人样,怎么教这个儿子这么无礼?小孩子都在丢父母的脸。

  接电话也在训练他应对、做事的能力,训练他做一件事情从头到尾要做完整,不可以有头无尾。接了电话:「阿姨,你找我妈妈吗?我妈妈刚好不在,你有什么事吗?假如很著急的话,阿姨你有没有我妈妈的行动电话?您直接打给她,假如不著急的话,那您跟我说一下,她回来我马上叫她跟你回电。」什么事他马上可以写一下。写完以后,也教他一个习惯,要确定你听的正不正确,说:「阿姨,你刚刚跟我讲的是不是这样,假如没有错,那我就这样跟我妈妈讲。阿姨再见。」把电话挂了。现在很多的误会、很多事情办砸了都在传话当中,主管跟你说的话,「好好好」,挂了,结果做出来的跟他要的差很多。或者客户跟你讲,「好好好,没问题」,结果做出来,「怎么会这样?不是我要的」,讲话没有一个习惯做确认。一个小小的动作,确认才十秒钟,这十秒没有做,换来的可能是几十个小时的浪费,又重头再来。谨慎是成就一件事情的根本态度,从小就要教孩子谨慎,要重新把话再说一遍,确认一下,这也是属於接待。你就可以让孩子两个人,一个打电话,一个接电话,练习。

  在「出则弟」当中又有一句,「过犹待,百步余」,这属於送宾送客的礼仪,有没有教过?我记忆很深刻,我有一个同学他特别会念书,读到国中二年级就跳级,直接考试,考上雄中,厉不厉害?那很厉害了。高中三年读完,成绩又非常优秀,考上清华大学。刚好有一天我去他们家找他,后来我要回去了,我就对他说:「我要走了」,他抬起头来看看我:「哦」,继续坐在那里,我就只好往门口走,他的爸爸就骂他:「同学要走了,也不站起来送一下」,我的记忆很深,都已经大学毕业了,这个最基本的待客之道不懂,很多时候失礼都不知道。

  我们从小要教孩子「过犹待,百步余」,让学生一个当主人,一个当客人,送送看。假如这个客人一出门,主人说:「好,再见」,然后马上把门关起来,你就让他操作看看,你一表演,每个人就能够去身历其境,然后再把这个门打开来,然后就问那位当客人的同学说:「你有什么感觉?」他就说到:「他恨不得我赶快走。」现在很多小朋友是这样,他送客人,心里还在想我要看电视、我要打电脑,然后赶快关门,赶快去打电脑,这很无礼。这位小朋友说:「感觉很难受,下次不来了」。接著就一起讨论,诸位小朋友,你觉得应该送到哪比较合理?他就会跟他生活当中去结合。比方他是住公寓、大楼的,他就觉得送到楼梯口或者送到电梯口,这样比较有礼貌,客人也会觉得倍受尊重。假如是住平房的,应该送到哪里?送到转弯之处,我们再回来。

  小孩假如没有这种礼节修养他的人文气质是出不来的,他绝对写不出像李白送他的朋友,那一首诗叫做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」,第一句「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」,你看那种感受,朋友要离去了,依依不舍,「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」,很舍不得朋友离去。而当李白在那里送客的时候,不是谁规定他要站在那里,不是,那是一种真情流露,他心里想著,这个朋友跟我已经几十年的兄弟了,在这段期间之内他给了我多少协助、多少的鼓励,时时是念著这一分恩情。

  记得我到澳洲去上佛学讲座,刚好有时候老和尚回来澳洲,晚上都会讲经,讲完经以后我们学生都会在摄影棚的外面等候老人家出来,然后等师长走过以后我们再离开。第一次师长走过以后大部分的人离开了,我就站在那里目送老人家的身影,一定看到师长已经转弯了我才离去。有几位朋友看我站在那里就很好奇,说你在干嘛?我说在「过犹待,百步余」。诸位朋友,你不要小看这个「过犹待,百步余」,这对我在澳洲这段时间心性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。我们难得能看到师长,当我们目送著师长,在那个时刻当中脑海里时时浮现假如这一生没有老人家的教诲,那我现在的人生真不知如何是好,在目送的过程,时时提起老人家最重要的教诲,就在送的过程感恩心提起,在送的过程依教奉行的心也提起来。这是从生活当中让孩子去落实经句,让他去体会。

  生活的结合不只「入则孝」的部分,出则弟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、余力学文都一样。「出则弟」我刚刚已经举过了,「长呼人,即代叫」、「过犹待,百步余」,这都属於「出则弟」。再来,「财物轻,怨何生,言语忍,忿自泯」,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些争夺发生,这时候你也要抓住机会教育点,所以这里我们还可以再加一个,掌握机会教育。我们有一个心态,不要怕孩子犯错,有时候孩子一犯错,老师的脾气就来了,「你怎么又给我搞什么了」。这脾气一来,很难教孩子,有脾气、有情绪就不能教孩子,要教孩子就不能有情绪、脾气。要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,不然你一个训斥下来,孩子并没有学到他错在哪,而是留下一个印象,我妈好凶、老师好凶,这样就把这个机会点白白浪费掉。

  有一个老师,刚好那天中午学生在吃饭,中餐之后的水果是西瓜,当学生在吃饭的时候,他就感觉到很多的同学吃得特别快,狼吞虎咽,吃完以后箭步如飞跑去抢西瓜,都抢那个最大块的来吃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应该怎么做?你看,这样的情景发展下去,他的孩子都是竞争,都是自私自利。他没有当场去制止,在那天下午他对著学生讲到,他说:「诸位同学,我们今天拼了命去抢那个最大的西瓜」,当然他有没有说哪个同学?有时候学生年纪大了也好面子,不要当场指著他的名字批评,这样会跟他形成对立。我们就像叙述一个情景,让孩子去分析、去感受。当同学要去抢那个最大的西瓜,请问他那一餐饭吃得好吗?吃得好不好?吃得特别快,狼吞虎咽。这么吃东西会出什么状况?会得肠胃病,这样没有做到《弟子规》哪一条?「身有伤,贻亲忧」。等到他抢了那个最大的西瓜,拿起来又吃得很快,再一次伤自己的胃,当他把最大的西瓜抢到了,他好像觉得很得意,其实他没有发现其他同学对他是什么样的感受?诸位朋友,你要不要跟这样的人交朋友?底下大部分的学生会说什么?不要。

  接著老师又说,纵使他第一次抢到了最大的西瓜,假如第二次又要吃西瓜了,你看他是什么心态?说我一定要再抢到那个最大的,又吃饭吃得特别快,伤自己的身体,然后跑过去,结果这一次没那么顺利,他没抢到最大的,被别人拿去了,他会怎么样?他会很生气,气得半死,他会快乐吗?他快乐不起来。而且他会愈来愈贪心,什么都要最大的、都要最好的,这个贪心愈来愈严重,以后得不到他就发脾气,就心情很不好,以后得不到,更不好的发展,还会去偷,还会去抢,这样的行为不可取。透过这个机会点,在生活当中让他们去观照这些经句。所以「财物轻,怨何生」,你让出了东西,赢得的是大家对你的尊重,对你的爱戴。下次吃西瓜的时候,这一班的同学,最大的没有人拿,都先拿小的。小学生老师的观念对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。

  接著我们还可以讲一些礼让的故事。在五代的时候,有一个读书人叫张士选,他的父亲比较早去世,是他的叔父扶养他长大。当他十七岁的时候,他的叔父觉得他已经成人了,就对著他讲:「爷爷留下来的财产我们现在分成两份,一份给你,一份给叔叔」。这张士选就说了,他说:「叔叔,不可以这样,你生了七个儿子,所以我们这一代有八个人,所以财产应该分成八份」,你看张士选一点都不贪心。他的叔父说:「不对,这个财产应该是分你爸爸一份,分我一份,所以财产还是你拿一半走」。诸位小朋友,你会不会拿?你看,一拿来你就很有钱了。但是张士选并没有拿,他觉得这样不公平,同一辈的都拿一样多,分成八份。他的坚持之下,最后分成了八份。后来他进京赶考,正在客栈的时候,有一位修道人走到他的面前来,看著他说:「你年纪轻轻,脸上就充满了阴骘,就积了很多阴德,你这次考试一定会高中」。一个人常常礼让,待人非常和气,都会表现在脸上。果不其然,这次考试他就考上进士了。只要你循著道德来行走,那福分会愈积愈厚,而不是去争,而不是去夺。今天的课我们就先讲到这边,谢谢大家。

 
 







• 你所在之处就是道场 • 佛教徒一定要出家吗? • 爱是终极的治疗 • 什么是普贤菩萨?普贤菩萨是什么? • 念经有两重目的,念佛是单刀直入 • 真正皈依三宝,身光就不一样了 • 这个人就成佛了 • 命里有时终须有 / 积功累德,才是真正的保障 • 绝不被他扰乱 • 人弃常则妖兴 • 什么是十二因缘?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? • 祈求消灾免难,我们的心量要大 • 前世来生,完全了然,怎么会不自在? • 这是他迷惑颠倒,决定不能怪他 • 少正卯生在今天,一定拥有很多选民 • 从十善业道做起 • 弥陀饶舌 • 念佛要怎么念? • 信愿行/善根福德因缘 • 死有什么可怕?哪个人不死?



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碛砂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碛砂大藏经



· 落草 · 集古今佛道论衡 · 灌顶护摩 · 僧迁 · 南中三教 · 病患 · 生津 · 罽利沙盘 · 龙湖岩 · 方广道人 · 歌呗 · 无尽藏 · 苏悉地经 · 名闻利养 · 秘宝 · 根本印 · 占 · 禅林备用清规



· 伊拉克激进分子斩首的韩国人质求超度 · 慧律法师:在家居士修什么法门最契机 · 印光法师:临终时一生所做善恶会全部涌现 · 斋堂 · 不受外界的诱惑,道业才能成就 · 劫比拏王 · 善世禅师 · 如何在实际生活当中转烦恼成菩提? · 刘素云: 菩提之路—佛力加持 不可思议(... · 李连杰:圣严师父离开没不舍 将参加入敛仪... · 一切都过去了 · 道慈 · 陈嘉庚先生 / 念念为人想 · 净界法师:所有的业,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... ·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(总说) · 学诚法师:布施得财富,戒行得尊贵 · 刘素云:听海贤老法师的心得分享 · 印光大师: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...

回向文: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学佛修行网 http://www.fotuo365.com
声明: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以弘扬佛陀教育为建站之宗旨,净化心灵、启迪智慧。
网站内容均收集于网络或网友上传,若有侵权敬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更正。阿弥陀佛!
意见或建议敬请联系:amtf@fotuo36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