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 > 学佛大词典
点击获取更多关于“学佛大词典”的文章

意识

类别:学佛大词典  采编: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
(一)梵语mano-vijn~a^na。六识(或八识、九识)中之第六识。在西洋哲学中视之为‘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’。广义言之,即吾人所有诸种经验,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。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,皆称为意识。至于意识与物质之关系,乃哲学上之核心问题,观念论(唯心论)否定物质之独立性,视意识(思考、精神)为一切之根源;反之,唯物论视意识为物质(存在、自然)之产物。佛教则将精神分为三:(一)心(梵citta ,集起),即精神之主体。(二)意(梵manas ,思量)。(三)识(梵vijn~a^na ,了别),即精神之作用。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(心所),虽有各种类别,但与心、意、识能完全把握对象之综合性精神作用(心王)仍有其区别。狭义而言,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。意识与物质界、现象界之关系,在大乘佛教,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,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,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,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,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,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。故知佛教所谓之心,并无实体可得(无自性),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。

 盖依唯识宗之说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前五识各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种对境,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,而不具有认识、分别对境之作用;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、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,故又称分别事识;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,故又称意地。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,方能了别对境。又以五识仅能各缘自境,故又称各别境识;意识则能遍缘一切境,举凡对内对外之境,不论有形无形,皆可广缘,或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皆可亘及,具有比知、推测之作用,故又称一切境识、广缘识。

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。(一)五俱意识,与前五识并生,明了所缘之境,故又称明了意识。复可分为:(1)五同缘意识,系与前五识俱起,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。(2)不同缘意识,虽与前五识俱起,然缘其他之异境。(二)不俱意识,不与前五识俱起,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。亦分二种:(1)五后意识,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,然亦不相离而续起。(2)独头意识,有定中、独散、梦中等三种之别。1.定中意识,又称定中独头意识。系与色界、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,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。2.独散意识,又称散位独头意识。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,追忆过去、预卜未来,或加以种种想像、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。3.梦中意识,又称梦中独头意识。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。又上记之外,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、定中意识、独散意识、梦中意识等四种,并称为四种意识。

 要言之,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、最敏捷者,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,三界九地,一切迷悟升沉之业,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。

 又第七识为末那识,末那之梵语为manas,意译为‘意’,思量之义,若采取意译,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。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‘意识’之意,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,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‘意’者,即由‘依意之识’而来;第七之末那识,其原文 manas,则表示‘意即是识’,其识之本身即名为‘意’。此乃两者名义接近、所依与作用迥别,而一用音译、一用意译之缘故。[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、俱舍论卷二、卷三、成唯识论卷七、大乘起信论、俱舍论光记卷二、卷三、百法问答钞卷一](参阅‘四种意识’1816)

 (二)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识之全部,亦统称为意识。

▲ 返回顶部 ▲
上一篇:意安乐行
下一篇:爱假
《碛砂大藏经》 此处下载
《中华大藏经(汉文部分)》 此处下载
学佛大词典推荐阅读
• 游龟教授
• 阿羯罗
• 李枢
• 力无所畏
• 齐思贻
• 到彼岸
• 海会寺
• 畜生界
• 自发宗教
• 现通假实宗
• 五种眷属
• 婆蹉那婆
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
• 百座护摩
• 明证法师:念佛的快乐 下
• 两序
• 别院
• 甚么是佛法 (达道居士著)
• 佛牙舍利塔
• 胡乱
• 宣化上人:自身里边无量无边的众生
• 蔡礼旭:不能去怪任何一个人,谁先明理就由谁做起
• 宣化上人:你请人说法将来你一定会说法无碍的
• 十界皆成
• 宣化上人:切记别在死物上用功夫
::法师开示 ::
• 印光大师:念佛好,还是念观音好
• 印光大师:修行净土决定不疑,何必要问他人效验?
• 印光大师:为什么说,念佛法门,最合末法时机
• 证严法师: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?
• 印光大师:净土法要—须先将此法门了然于心
• 宣化上人:内圣外王的功夫
• 圣严法师:我们如何才能做到“一门深入”
• 良师益友如何寻觅?
• 万法皆空(因果不空)
• 净界法师:什么是清净的缘起?什么是杂染的缘起?
• 印光大师:《金刚经》者,空有两泯,真俗不二
• 宣化上人:信佛先修十种广大供养
• 净界法师:佛法的精进不是盲目的冲刺
• 印光大师:念佛虽贵心念,亦不可废口诵,以身口意三,互相资助
• 印光大师:须发露忏悔,竭力改过,事事力改
::佛学大辞典 ::
  • 菩提所
  • 大愿
  • 水精
  • 南无不可思议光如来
  • 三重七个法门
  • 七黑山
  • 五篇
  • 福慧寺
  • 接人一路
  • 圆瑛
  • 般荼卢伽法
  • 乳糜
  • 神仙思想
  • 寂照堂谷响集
  • 祠部
  • 心法
  • 五趣
  • 娜
  • 梁漱溟
  • 死苦
  • 五障三从
  •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
  • 志言
  • 十诵律
  • 机宜
  • 安骨
  • 法门
  • 五股杵
  • 支提山
  • 名别义通
::学佛推荐 ::
• 作为教师教导学生起了瞋心这对弟子的修行是不是有障碍?(净空法师学佛问答)
•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(释普性)
• 佛化婚姻将引导人们趣入佛法(凯朝)
• 好的婚姻是人间天堂(清源)
•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?──佛教的婚姻观(宽运法师)
• 口业清净
• 神通,应如何看待?
•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(星云法师)
• 佛化家庭 一、如何建设佛化家庭
• 佛说居家八法(《杂阿含经》卷四三)
• 情的觉醒——佛法与生活的对话
• 不说四众过

南无阿弥陀佛

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,功德无量
弘法回向文
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、流通、随喜、赞助者,业障消除,福慧增长,安乐自在。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