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 学佛讲堂 > 学诚法师
点击获取更多关于“学诚法师”的文章

学诚法师:观功念恩生福报

类别:学诚法师  采编: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
有人问,如何打开心胸格局?我感觉有两个方法挺有效:一、原谅别人;二、包容别人。那如何达到呢?我觉得观功念恩是个良方。不然我们不可能包容对方,我们不会去想他的苦难,不会想到他的难处,不会去原谅他,这样带来的只能是纠缠。确实,在寺院里懂得感恩很重要啊!

  像我们现在年纪才多大,三十岁左右。再看那些老菩萨们,按照儒家的说法,让这么大年纪的老人为我们年轻人干活,这是不孝。一个小孩子整天不努力,让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忙碌,这在家都是奶奶辈的,还给我们种菜,并且还亲自送到大寮门口,我们要知道感恩啊!否则时间长了都忘记了。这都是会消我们非常大的福报。如果我们不用功办道,还常常散心杂话、散乱、放逸的话,都是十分消福报的事情。福报就是这样渐渐地消掉的,这一点我们要非常清楚。

  不去想,我们不会知道,这么多位义工,在道场为我们付出,这么大的福报,不是在寺院里,靠三宝的摄受,到哪个地方能找到?哪个单位、学校、公司能够这样?一百多个人天天在这里,为佛教付出,并且是那么的真心、不求回报,在物质上没有任何要求。这个恐怕也只有在佛门里面才有这样的事情,别的地方不可能有的。义工们见了我们还会至诚恭敬地鞠躬,就差趴到地上给我们磕头了。他们不但起早贪黑为我们付出,还唯恐对我们不敬,可以说正心诚意做到家了。如果我们不常常思考这些事情,甚至不自觉地还认为自己天下第一,可以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。在世间修身处世的标准都达不到,更不要谈儒家、佛家的标准了。

如理如法除习气

  比如说我们行堂,应该怎么做,都是有规矩的。如果按照这些规矩做,就能净罪集资,在净人、沙弥阶段就是做这些。举个例子,丛林里面的规矩,行堂的最后吃饭,吃到最后没有了,没有了就没有了,不吃了,饿着。这一点都不能吃将来怎么做一个好比丘?

  我们要真正接受佛陀、祖师大德传下来的好东西,明白戒律里面是怎么规定的,这样,才会使我们在净人、沙弥阶段真正地培植福报。否则净人、沙弥阶段增长的都是我慢,一大堆的毛病、烦恼,一旦当了比丘,很快就腐烂了,谁也不敢说,连师父也教育不了。在一个寺院里连师父也教育不动了,我们还有什么希望?这一辈子就在痛苦当中了。反之,一生都在快乐、寂静、非常安乐的、在渐次增上生的过程中度过。每一段路的境界我们如果没有走过,是不知道的。以前我说过,寺院是凡圣同居土,里面可能有圣人、有贤人、也有凡夫。一个人不知道另一个人的境界,别看别人也是两只眼睛、一个鼻子,我们没有到那个程度,我们就是不知道对方的境界。

  在一个寺院里,许多事情都是有规矩的。行堂有行堂的规矩,很多祖师传下来的规矩。如果不懂这些道理,作为行堂的同学会有抱怨:我都这么努力为你们行堂了,你们还这么挑剔。我这么为你们付出,你们还要求我这么多。其实,行堂正好可以降服我慢。行堂的过程,完全是调伏我慢的过程、集资净罪的过程,而不是增长我慢的过程、集罪净资的过程。甚至,我们行堂时间长了,就认为我可以控制用斋的同学,心想:“你们这些人,谁跟我过不去,好,今天我就给你点好看,或者我给你打少一点,因为我可以控制你。”怀着这种心态行堂,完全是错误,真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?现在应该做的是什么?应该忏罪,应该积资,将来才可能顺利地进入僧宝的行列。这些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的话,你说行堂干嘛?增长我慢!会想:“你们这些人,坐着吃饭不腰疼啊!把我累成这样。”这纯粹是利益关系,这哪里是出家啊?这不是一个出家人的基本心态。

谨遵师承传正法

  祖师留下来的好东西,不小心就被我们断掉了,没有传承下来。现在我们说了大家以后才会知道,需要一代一代地往下传。不然的话,我们把好东西全都丢掉了,自己会觉得目前这样行堂就是对的了,其实完全不是,这是很重要的。戒律里面讲,比丘们吃不完的东西,可以分给沙弥们吃,剩饭剩菜都是给沙弥。当然比丘不会常剩饭,如果剩饭沙弥们都应该吃,净人更不用说了。

  当然比丘们都有修行,都是要的刚刚好。除非他今天闹肚子,有特殊的原因等,才会剩饭,剩下了,沙弥净人吃。这个我们要了解,了解丛林里面是这么一回事。不然住在丛林里面,很多事情都是不知道。一个没有住过丛林的净人,将来怎么成为沙弥、比丘?怎么带人?把人带到什么地方?还认为自己目前所做的就是最正确的。在佛门里面就是修的这颗心。世间装修房间,是修饰房屋,我们修饰、调整的就是这颗心。承担所有的事情、用所有的方法,都是调整这颗心。让心越来越好看、越来越光洁、宁静,真正的是做这些事情。

  比如在大寮,这些老菩萨,年纪很大了,为了供养僧团,把饺子包好,顶在头上,送到大寮门口,还给我们煮好。好好想想,在哪个地方会这样?就算我们的母亲,也很难做到这样!我们的家如果是农村,我们就要下地种田;如果是城市,那就要找工作。父母不可能天天养着我们,没有这回事。

  我们在斋堂里面吃饭,天天受供养。要明白,只要一打板,进了斋堂,就要静悄悄,眼帘下垂。如果进了斋堂还在东张西望,还在大声说话,都是把老祖宗的规矩破坏了。这样的话,我们以后传给下一代,他们就会认为目前这种做法是正确的。这样的话,跟世间的酒店有什么区别?吃饭说话,种种动作,走过来走过去。要是在家里,父母看到我们哪些个动作不满意,他们还会骂我们,会不高兴。寺里的老菩萨不一样,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,唯恐我们不高兴,要常常想,内心才会真正地生起感恩,内心才会真正地获得快乐,我们才会真正地生活在一种法乐之中。

  这些饭菜、米面来得来真是不容易。丛林里面祖师告诉我们,吃饭时候当思维来之不易,在斋堂里面谁可以说话,知道吗?只有两句半话:方丈一句、纠察一句、行堂的半句。也就是说,除了他们,其他人是不能说话的。行堂的人,若有需要,只能小声说话,不能让第三者听到。比如说哪个地方没有行到,哪个人还需要什么等。过去丛林里面行堂时候都是弹指,现在举手,举手也可以,就是不能说话。你举手了,行堂的人不知道,那是他有问题,说明行堂的人没有关顾到大家,这个职责就是这样。至少前两遍行堂,一定要专心、认真,这才是正我们用心的方法。如果没有这些,我们在行堂这个位置上,得不到法味,反而增加一堆的我慢、抱怨等。

正心诚意生智慧

  刚才说了,莫向外求,要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慈悲待人。我们要求自己要严格,不是指责别人,不是专看别人的问题,而是专看自己的问题。反过来,每个人都看自己的问题,哪有不和睦的!我们想不和睦都不行,自然就和睦了。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互相劝谏一下,偶尔劝谏一下,那是非常必要的,否则劝谏就会变成互相观过,变成一种指责和要求,搞得沸沸扬扬,这样就很难和睦。和谐的境界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,但是这种境界又是我们永远要追求的。不在我们心里面,我们不会感受到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我们每次过斋,每次进斋堂,都是赴一场法会,每次我们念这么多的咒字、赞颂,就是办一堂法事,就是修一座法。不是单单为了吃饭,而是在修法。祖师安排的这些规矩都是修法,一进斋堂就要知道:开始修法了!不然进了斋堂还在无明中,搞不清状况。行堂有行堂的问题,吃饭有吃饭的问题。不然大家就会感到疑惑:我进入佛门这么久了,修行这么久了,怎么还是这么差,没有进步呢?殊不知就在这点点滴滴的“小事情”上把自己的福报、智慧、资粮都给消耗掉了。冷静下来想一想,我们怎么能不生烦恼呢?我们怎么能生起智慧呢?我们哪一天才能悟道呢?

 

▲ 返回顶部 ▲
上一篇:学诚法师:当前居士们的几类严重毛病
下一篇:学诚法师:我们应该怎样修行
《碛砂大藏经》 此处下载
《中华大藏经(汉文部分)》 此处下载
学诚法师推荐阅读
• 丝邦节
• 忏主
• 实相无漏大海
• 耆那教圣典
• 求那跋摩
• 云门尘尘三昧
• 内护摩
• 枳吒山
• 如来藏经
• 义天目录
• 策发阿阇梨
• 二十四愿
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
• 道证法师:事与愿违时要好好检讨自己的心念
• 外教
•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五篇 念佛法门 7 四修三止
• 出家作法
• 大方广佛
• 土体五重
• 柱画
• 国家如何能避免股民受灾?
• 元音老人:一心念佛,求生西方,最好的法门
• 凡圣两忘
• 蔡礼旭:谦让是给别人留余地
• 海涛法师:慈悲念佛人 1
::法师开示 ::
• 星云法语:成功人生-一个公务员应有的观念
• 证严法师:为无缘、有怨者祝福
• 海涛法师:善行的功德
• 宣化上人:为什么会被境界转呢?因为有好奇的心
• 海涛法师:听闻佛法可以让人有钱吗?
• 印光大师:预救产妇与儿之患难及性命之方法及事例
• 净界法师:贪嗔痴哪一个最重?
• 元音老人:自己就可以印证修行功夫到哪一步
• 印光大师:怎样求子、生子、养子!
• 印光大师:睡梦中保持正念的方法
• 圣严法师:大珠慧海禅师说用功:饥来吃饭困来眠
• 寂静法师: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生命的美好,觉醒和解脱
• 海涛法师:佛陀的格言
• 印光法师:论风水和命运
• 净界法师: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
::佛学大辞典 ::
  • 旃陀罗笈多二世
  • 瑞像
  • 无说相似过类
  • 真实明
  • 迦叶仙
  • 随犯随忏
  • 舍摩利
  • 护摩木
  • 乐生天
  • 惟则
  • 护法善神
  • 祖意
  • 如法
  • 末那识
  • 多口阿师
  • 圆觉三观
  • 一字文殊
  • 杂譬喻经
  • 譬喻经
  • 后架
  • 十字名号
  • 甘露城
  • 僧达
  • 渡边海旭
  • 白檀曼荼罗
  • 口业功德
  • 特留此经
  • 静虑律仪
  • 大自在天
  • 心缘
::学佛推荐 ::
• 修持之道
• 什么是居家八法?居家八法是什么意思?
• 什么是十二因缘?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?
• 佛教家庭伦理观初探
• 情的觉醒——佛法与生活的对话
• 什么是发菩提心?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?
• 精进
• 佛教信仰与和谐家庭(觉真法师)
• 不废居家业 兼修出世法(印光法师)
• 什么是文殊菩萨?文殊菩萨是什么?
• 缘分,离不开珍惜二字 (星云大师)
• 婚姻危机中的反思(觉誓)

南无阿弥陀佛

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,功德无量
弘法回向文
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、流通、随喜、赞助者,业障消除,福慧增长,安乐自在。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