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尚思学佛修行网 > 学佛讲堂 > 星云法师
点击获取更多关于“星云法师”的文章

星云大师: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

类别:星云法师  采编:尚思学佛修行网编辑室

  第三讲 多欲为生死的根本

  第二:觉知多欲为苦。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

  《八大人觉经》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;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。

  佛教讲到时间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三际;讲到空间,有此世界、他世界、十方无量的世界;讲到有情,有佛、菩萨、天、人等的十法界众生。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,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。

  说起人生问题,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、育乐、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,其实,这些问题虽然重要,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。

 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,但科学的发达,艺术的昌明,文学的优美,政治的进步,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,因为科学、艺术、文学、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,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。

 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,生生死死,受着无穷的苦迫,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。学术进步,物质文明,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,欲望多了,苦,自然也就多了。

  苏东坡说:“人之所欲无穷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。”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,但也助长人的欲望,所以科学也好,艺术也好,文学、政治也好,对人类是功罪参半,它增进人类的幸福,也带给人类苦恼。

  欲壑难填的世间,大家争求着声色货利的欲乐,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,并不畏惧,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,在生死轮回中,以苦为乐,积习难返,终日为欲所囚,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。

 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:在印度恒河的岸边,有一队背着鱼笼从市场赶回家的妇女,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,这时,天渐渐的暗下来,但离家还有五、六里的路途,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,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。屋内全是花,充满了芬芳的香味,她们辛苦了一天,非常疲倦,但躺下来后,却怎样也睡不着,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,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,她们都还不能入睡。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,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头,腥味盖覆花香,这样,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。

  被欲所囚的世间,污秽腥臭,大家久处其中,反而以为快乐,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。

  当然,欲,不一定完全是坏的,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。内心不净,贪着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,有着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,也是欲。所以,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,而减少杂染欲。

  可是,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,而不是善法欲,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,常常诃欲了。

 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,不是眷属增多的欲,就是资用丰富的欲;不是升官发财的欲,就是长生不老的欲。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?父子、母女、师生、僚属、夫妻、兄弟、亲友、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,但是,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。“不是冤家不聚头”,兄弟阋墙,父子反目,夫妇离婚,僮仆害主,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,聪明的人,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?

  除了眷属欲,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,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,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,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,其实,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。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,人的生命、人格,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。财色当前,朋友义气可以不管,良心道德可以不问,人不成其为人,就给资用欲拖累了。

  除了眷属欲、资用欲以外,还有自体欲,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,总希望面容要美丽,力气要强健,寿命要久长,可是世相是无常的,青春不常在,美貌能几何?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:立功、立德、立言,在赫赫的功业之下,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!

  综观多欲的人,苦恼越多。贪财,得到财不一定快乐,人为财忙的很多;贪名,得到名不一定快乐,人为名累的很多;贪色,得到色不一定快乐,人为色亡的很多;可见“多欲为苦”的这句经文,实如警世的晨钟!

  古人说:“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,人能无欲,品格自然高尚,苦恼自然减少。你看那些功名场中的人物,你看那些坐贾行商的众生,为了求名求利,不惜曲躬谄媚,说些花言巧语,大家做着欲望的奴隶,还以为快乐,这是多么的悲哀!

  当然,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,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,对于眷属、资用、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纵,但也无法完全脱离,所以,应该以智化情、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。

  翻开印度的历史,就知道当佛陀住世的时候,印度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纵欲的乐行人,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尽量使生活奢靡享受;另一部分是修习外道的苦行人,是绝对禁欲的。苦行者不但断绝男女欲,他们对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炼自己。对于吃的东西,只用水中的绿苔,或是草根树皮花果之类聊以充饥,他们不穿衣服,终日裸着身体,有的坐在荆棘之上或是悬岩之边;有的卧在水边或是火旁。这些无益的苦行,徒然苦了自己,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脱。舍离了乐行欲,又为苦行欲所囚,这终不是解脱的方法。所以佛陀成道后,发出他真理的宣言,要修道者远离苦行(禁欲)与乐行(纵欲)的二边,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。

  以慈悲代替贪欲,以智慧融化情感,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,自然就不会“多欲为苦”了。

  俗话说:“欲望不多的人,就没有失望;欲望越大的人,痛苦越多。”又说:“知足的人,虽卧地上,犹如天堂;不知足的人,虽处天堂,亦如地狱。”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,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,得到证明。从这些道理来看,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,多欲就是苦的根源。

  经文说:“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。”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,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这样的疲劳辛苦,不就从贪欲而来的吗?

  就拿现实的生活来说,终日营求贪取,做着生活的牛马,不时患得患失,惶惶不安,这也都是从贪欲而来。

  贪欲,实在是可怕得很!世间上丧身害命的,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。你看那飞蛾投火,鱼儿上钩,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?你看那些因窃盗罪、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,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?

  过去,有张、王二人相约出游,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,二人大喜,商量结果,公平均分。路上,姓张对姓王的说道:

  “这一块金元宝,让我们二人遇到,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,给我们发财的机会,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,感激他的恩惠。”

  “这样很好,你去买菜,我在城隍庙前等你。”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。

 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。

  姓张的心中想:“这块金元宝,两个人分,一人只有一半,这一半能用多久?”

  姓王的心中也想:“这块金元宝,两个人分,一人只有一半,这一半能用多久?”

  贪欲心里起,恶向胆边生。

  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,害死姓王的,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!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,准备了一把斧头,想害死姓张的,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!

  张、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,对方决不会知道这一点。

 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,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,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!

  姓张的死后,姓王的欢喜非凡,正想拿着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,忽然觉得饥肠辘辘,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。他一人自斟自酌,忽觉天旋地转,药性发作,不久就一命呜呼了!

  张、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,皆想独得金元宝,因此萌发害人之意,没想到却害了自己!这是因果现报,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。

 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,“横财不发命穷人”,本来财富并不是靠贪欲而能得到的,发财要有发财的福,没有福,硬是想满足贪欲,求富求贵,其结果都是很悲惨的!

  发财的福,是从积德、布施而来,并不是从贪欲而来!

  多欲既然为苦,生死、疲劳既然是从贪欲而起,那如何来对治呢?经里告诉我们“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”。

  我们在前面讲过,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恶的,为社会办福利的善法欲,不但不会有人反对,还会获得很多人的赞扬,不过,名利财色的欲过分奢求,社会舆论也不会同情的。虽然名誉、财利、男女、欲食等欲,经里并不要你完全断绝,事实上也无法完全断绝,但经里要我们“少欲无为”,多欲的人烦恼必多,少欲的人烦恼必少。少欲者心无谄曲,少欲者心不妄求,心无所欲则刚直,心无所欲则坦白,少欲无为的人,就不会为根尘牵累,身心自然就会获得自在。

  艳丽的色相,窈窕的歌舞,美味的饮食,崇高的名闻,给人的诱惑力极强,每每使人荡情失志。欲海里飘流的人生,身心怎么能得到自在安乐呢!根本的对策,是远离烦恼欲海,不要在欲海里冒险,提高警觉,不受它的诱惑,以定动慧拔的态度,奉行佛教的戒学。虽于饮食,但不为贪图口味而杀生;虽然聚财,但不贪图枉法以窃盗的手段取财;虽行夫妇之事,但不邪淫闹出多角的恶情纠纷;虽然说话,但不说妄言绮语;如果对世间能有这少欲无为的态度,身心固然自在,人间也就没有纷争了。

 

▲ 返回顶部 ▲
上一篇:星云大师:如何面对逆境
下一篇:星云法师:人间可以转苦为乐
《碛砂大藏经》 此处下载
《中华大藏经(汉文部分)》 此处下载
星云法师推荐阅读
• 宗门正灯录
• 杀
• 大部派
• 缘力
• 卷子本
• 五同缘意识
• 净严
• 骑牛归家
• 十二时
• 下劣转
• 十界一念
• 难禅
尚思学佛修行网综合推荐阅读
• 要怎样念佛?
• 云叟住
• 定弘法师:定弘法师谈因果(第2集)
• 印光大师:临终欲不昏沉,必须平常有真行持。
• 圣严法师:财富只是一个数字,赚钱也需要福报
• 定弘法师是怎样教爷爷念佛的
• 平生业成
• 狐狸修成人要五百年 / 狐狸与黄鼠狼
• 印光大师:论舍利
• 扰乱我们的魔
• 刘素云: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三
• 放火烧山,罪过非常之重
::法师开示 ::
• 印光大师:念佛仪轨及念佛方法
• 印光法师:《寿康宝鉴》
• 星云大师:贫僧两岸往来记
• 圣严法师:在家学佛如何课诵?
• 印光大师:聪明人若不谦虚,则不但不得其益或致反受其损
• 宣化上人:治癒瘫子
• 印光大师: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,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菩萨者
• 海涛法师:自私、满足自己的,是不清净的,是魔
• 圣严法师:该不该多生小孩?
• 海涛法师:临终方决
• 海涛法师:生命的智慧[梅州千佛塔寺] 上
• 寂静法师:修行是否进步有四大标志
• 慈诚罗珠堪布:如何面对生活和修行中的顺逆缘
• 净界法师: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
• 学诚法师:有时看不惯别人的作为怎么办
::佛学大辞典 ::
  • 谷泉
  • 法幢
  •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
  • 业力
  • 大智度论疏
  • 月轮寺
  • 业系
  • 师会
  • 宗镜录
  • 初二回互
  • 四分律
  • 自然神
  • 自在黑
  • 三十三过
  • 句轮
  • 加持句
  • 无漏断
  • 不可称
  • 果证
  • 武林理安寺志
  • 四乘观智
  • 汾阳十八问
  • 一虮
  • 心乘
  • 风火未散
  • 肉山
  • 宁巴尔迦派
  • 十三资具衣
  • 五供养
  • 镇国道埸
::学佛推荐 ::
• 口业如山 圣没一言
•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(星云大师)
• 净空法师:真学佛者,三年之内,你的家庭是佛化家庭。
• 关于“佛化婚礼”答网友问(宗舜法师)
• 离人我是非之道
• 什么是六道?六道是什么意思?
• 德育治家 智慧话语
• 什么是念珠?念珠是什么意思?
• 修持之道
• 什么是法师?法师是什么意思?
• 幸福婚姻经典辑要(海涛法师选辑)
• 精进

南无阿弥陀佛

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站内所有资料均可转载,功德无量
弘法回向文
愿以此功德回向见闻、流通、随喜、赞助者,业障消除,福慧增长,安乐自在。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尚思学佛修行网手机移动端二维码